孟凡翠
摘要:多元智能理論以其豐富的教育內涵為舞蹈教學改革研究帶來了新的生機。以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為契入點,通過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創編的教學實踐,以期為新課程改革進程中的舞蹈教學尋求更廣闊的拓展空間。
關鍵詞:多元智能 學前教育 舞蹈教學 改革
面對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大潮,注重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教學改革的最顯著的特點。傳統的舞蹈教學理念和模式等亟需改革和創新。多元智能理論的核心理念是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與我國當前教育改革的目標一致,對高職高專舞蹈教學的改革具有指導意義。
一、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觀點
該理論認為“智能”是一種生物潛能,是多元的、平等的、可開發的。每個人不同程度的擁有語言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空間智能、人際交往智能等九種智能,由于存在智能尚處于研究階段,所以又稱為八又二分之一智能。“多元智能理論之父”加德納強調“智能是一種解決問題或創造產品的能力”。可見,多元智能理論注重創新性和實踐性。
二、高職高專舞蹈教學面臨的新挑戰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孩子的藝術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人們對幼師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幼兒舞蹈教9幣要有全面的能力,尤其要具備創新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會“跳舞”的老師已不能滿足越來越聰明的孩子的需求,舞蹈教師需要多方面的素質。傳統的舞蹈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舞蹈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高職高專舞蹈教學改革
高職高專的學前教育專業的舞蹈教學應該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緊密聯系社會發展的需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正確認識舞蹈課程的性質與價值、認真梳理舞蹈課程的教學目標、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多元評價學習效果,才能夠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潛能的開發和培養可以通過后天的教育達到。每個人的智能結構是不同的,我們要尊重個性,教育要面向每一個人,重視培養目標的多元性,促進每個人的多元智能的發展。
(一)指導思想
第一,正確認識舞蹈課程的性質與價值。舞蹈是高職高專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必修的主干科目之一,同時,作為一項專業能力,又是未來學前教師必備的一項專業技能。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從事學前專業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為未來的教學、表演、創編打下牢固的基礎。使學生多元智能得到開發、培養,人的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創新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認真梳理舞蹈課程的教學目標。技能且標:適應當前學前教師舞蹈教學的需要為前提,學生掌握一定舞蹈理論知識和技能,提高舞蹈的鑒賞力和表現力,并能根據學前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進行簡單的學前舞蹈創編。過程目標:在教師的指導下,調動自身的積極性,根據自身特點運用多種策略進行舞蹈學習,使創新精神和實踐運用能力得到提高。情感目標:學生學習舞蹈的熱情得到激發,增強學生師范的意識,熱愛未來的工作,且能為之獻身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第三,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不可否認的是傳統的口傳身授法仍是當今主要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此基礎上可進行大膽的創新,例如多媒體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樂舞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多種方法相結合的網絡交互式的學習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將學習過程與實際需要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使其舞蹈素質與師范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和培養。
第四,多元評價學習效果。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我們需要樹立多元的評價觀。不僅注重學生對舞蹈技能的掌握,而且也要注重學習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現與創造的能力。全面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基本原則
第一,基礎性原則。舞蹈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學習必不可少。學生能夠清楚的掌握舞蹈基訓,要學習代表性民族民間舞,學習兒童舞,欣賞優秀舞蹈、學習創編的基本技法。激發其對舞蹈的熱愛,為舞蹈學習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第二,師范性原則。高職高專的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是未來的幼兒園教師,因而,學生要有幼兒舞蹈教學的能力。舞蹈的教學要與實踐需要高度統一。在“教”與“學”中,在平等的氛圍中,仔細觀察、認真體會,掌握教學方法,增強其師范意識,培養其實踐運用的意識,激發其獻身于幼兒舞蹈教育事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第三,創新性原則。將創造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創造實踐性情境,注重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將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素質,應用于實踐操作。增強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第四,注重民族舞蹈文化的原則。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舞蹈語匯,而且具有增強其身體的協調性和表現力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熱愛舞蹈、熱愛祖國的情感,為舞蹈創編積累下豐富的素材。為本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出貢獻。
四、相關理論的支撐
(一)中國本原哲學理論。以《易經》《河圖洛書》等經典著作為代表所構成的中國本原哲學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極”說的就是事物的相生相長的關系,事物是可以變化發展的,“人道”要符合“天道”,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事物的健康發展。依據這一理論,舞蹈創編要在科學的規律下進行,必能達到促進人的健康發展的目標,這為多元智能理論的“人的智能是可以開發的”觀點奠定了中國本原哲學的基礎。
(二)建構主義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教育界提出的一個新的理論,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亞杰等。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把外部知識直接輸入到心理的過程,而是主體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過程。所謂心理表征,即心理認識世界、反映世界的規則和形式。”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看來,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這也為多元智能的開發提供了理論基礎。
五、改革實踐探究
(一)基于多元智能理論下的舞蹈教學策略研究
多元智能理論的核心思想是承認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平等的,智能是可以得到激發的。這與學前舞蹈教學改革的思想和原則具有一致性,即實施教育革新和人的全面發展。舞蹈教學過程是一個錯綜復雜的過程,需要多種能力的參與,在教學中可以運用、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從而能較好的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
在舞蹈教學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根據教學改革實踐,總結出如何運用、開發與培養多元智能的相關策略:
第一,語言智能指的是“涵蓋了口語及書面語的敏感程度,在能力上表現為學習各種語言以及用語言來實現一定的目標的能力”。語言能力的激發在舞蹈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人們往往關注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等能力的開發,而對語言智能的重視程度往往還不夠。要把語言智能在舞蹈教學中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就必須把握和運用三種能力即:交談的能力、舞蹈構思的表達能力、評價的能力。這在舞蹈教學中,即在舞蹈基訓、舞蹈創編、舞蹈排練及舞蹈演出中來達到這個目標,舞蹈所具有的優勢是別的學科不可比擬的。
交談能力的鍛煉和提高可以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等途徑來實現:舞蹈構思的表達能力可以通過文字表述及口語表達等途徑來實現:評價的能力主要通過對舞蹈精品的評價、對自己和同學舞蹈構思和作品的評價的途徑來實現。
第二,音樂智能指的是“音樂表演和作曲以及音樂鑒賞等方面的能力”。音樂與舞蹈的關系往往被比喻成孿生姐妹的關系,二者不可分割。對于“真正懂得音樂的舞蹈家,音樂不僅僅是‘舞蹈的靈魂,它已成為舞者靈魂的呼喚”,這句話告訴我們,音樂與舞蹈在感性上和理性思維上具有一致性,二者相互之間具有“通感”的美妙關系。音樂能力在舞蹈教學中占有較大的份額,音樂智能的培養和開發是舞蹈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音樂智能的培養和提高需要如下幾種必不可少的能力:節奏感、舞蹈音樂的鑒賞、舞蹈音樂的選擇。通過舞蹈教學達到這一目標,是有著舞蹈的一個顯著性特點。
節奏感能力的訓練可以通過節奏類型的變化以及多種節奏類型相互穿插的變化來達到:舞蹈音樂的鑒賞能力的訓練可以通過各民族舞蹈精品的鑒賞、根據音樂的情緒擺造型、做動作等途徑來達到:舞蹈音樂的選擇可以通過舞蹈創編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二度”音樂創作以及根據舞蹈作品的需要進行取舍剪輯等途徑來達到。
第三,數理邏輯智能指的是“運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現為對事物間各種關系如類比、對比、因果和邏輯等關系的敏感以及通過數理運算和邏輯推理等進行思維的能力”。人們對于從事舞蹈工作的人員常存在一種偏見,認為他們“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這種想法是不對的。舞蹈和別的藝術門類一樣,是人類思想感情的表達,是需要創造力的。數理邏輯的能力是創造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舞蹈教學中,這種能力必不可少。幼兒情節舞蹈的結構、計算與定量幼兒舞蹈的長度等。
第四,身體運動智能是指“身體運動能力是與運動直接相關的能力”,在舞蹈創編教學中可以通過學習幼兒的動作、動作的提取、舞蹈動作示范等途徑進行身體運動智能的開發。
第五,空間智能指“感受、辨別、記憶和改變物體的空間關系并借此表達思想和感情的能力,表現為對線條、形狀、結構、色彩和空間關系的敏感以及通過平面圖形和立體造型將它們表現出來的能力”。可以通過幼兒舞蹈的舞步的設計、舞蹈運動的路線、舞蹈的隊形及舞臺調度等途徑進行空間智能的開發。
第六,人際交往智能指的是“與人相處和交往的能力,表現為覺察、體驗他人情緒、情感和意圖并依此做出適宜反應的能力”。在舞蹈創編教學中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創編、幼兒舞蹈排練與演出等途徑進行這種智能的開發。
第七,自我認知智能指的是“認識、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在舞蹈創編教學中可以通過思考自己或他人的幼兒舞蹈作品、表達情緒的即興舞蹈等訓練達到。
第八,自然觀察智能指的是“個體辨別環境(不僅是自然環境,還包括人造環境)的特征并加以分類和利用的能力。舞蹈創編教學可以通過走進大自然、用身體表現自然中的生物等途徑進行智能的開發。
第九,存在智能指的是指的是人們表現出的對生命、死亡和終極現實提出問題,并思考這些問題的傾向性。在舞蹈創編教學中可以通過思考幼兒舞蹈的存在意義等途徑進行開發。
(二)舞蹈教學模式的構建
第一,樂舞融合的舞蹈教學模式的構建。將音樂的美感與舞蹈的美感相互疊加,讓音樂與舞蹈相互結合,達成視聽的完美結合。“通感”理論告訴我們,藝術是相通的,樂舞從古至今都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將二者結合起來教學,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為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提供教學模式上的支持。
第二,舞蹈項目教學模式的構建。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示范、練習、實訓項且,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其探究能力及創新能力。
第三,“慕課時代”的網絡舞蹈教學模式的構建。網絡教學可以是課堂舞蹈教學的延伸,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舞蹈的學習、交流等。可以跟蹤學生舞蹈學習效果及反饋,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提高,使多種教學資源得到整合和利用,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慕課時代”的到來,為舞蹈的學習提供了更多元、更便利的模式。學生通過學習,通過教師的有效的課堂指導,可以更好的學習舞蹈,并有效的激發自身的潛能,從而發展和培養自身的多元智能。
第四,舞蹈興趣小組教學模式的構建。可以按照不同的舞種進行分組,可充分發展學生的專長,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可以分為民族民間舞、爵士舞、拉丁舞、兒童舞蹈、街舞、古典舞等興趣小組。通過互助互學,使學生們的舞蹈技藝和教學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加強舞蹈實踐教學,提高綜合能力
解決實際問題和創造出新產品是多元智能理論的核心理念,在舞蹈實踐教學過程中,所學的內容才更豐富,知識得到遷移。舞蹈實踐教學對于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更有價值。
舞蹈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重要環節,舞蹈實踐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舞蹈技能、情感和創新的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應用型的幼兒舞蹈教師,就應該重視綜合性的舞蹈實踐教學。
舞蹈教學實踐環節主要包括舞蹈節目的排練演出、參加比賽和到幼兒園進行見習或實習。這既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又是課堂教學的積累。要想在未來勝任幼兒舞蹈教學得工作,則必須鼓勵學生參加舞臺實踐活動和進行實踐教學的體驗。為學生發揮其多元智能提供空間,為實現發展多元智能的教學目標提供條件。通過實踐的檢驗,利用、發展和培養自身的多元智能,從而創造出新產品和解決實際的問題。
(四)多元評價學生的舞蹈學習
舞蹈教學要樹立多元的評價觀,因為評價具有導向的作用。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一個人的智能組合是不一樣的,所以要從多方面評價學生的學習,不能用標準化來衡量。“多元智能理論對于評價的最大貢獻在于建議從多個方面評價學生。標準化測驗的最大缺陷在于要求學生們以一種狹隘的方式來展現在學年中學到的東西……另一方面,多元智能理論支持了這種觀點即學生們應當采用多種方式中的任意一種,在某種具體的技能、科目、內容領域上展現自己的能力。如同多元智能理論所提出的,任何教學且標可以通過至少用八種不同的方式進行教授,這意味著任何科目可以通過至少用八種不同的方式進行評價”。因此,我們在對學生進行舞蹈教育的評估時,必須從多元智能理論的角度來進行。在傳統的觀點看來,與舞蹈密切相關的是身體運動的能力,但是,我們還可以從音樂節奏的能力,空間運動變化發展的能力,邏輯思維的能力等至少八個方面來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全面的評估。
我國傳統的舞蹈教學評估方式主要是教師打分,以學生在舞蹈技能上達到的程度來作為衡量學生的舞蹈成績的標準,而多元智能理論認為“藝術教育的評估必須包括和使用的特定智力,應該評估那些對于藝術欣賞和創作來說最重要、最核心的能力的發展的”。因此,傳統的舞蹈教學評價是片面的,不能體現學生對舞蹈藝術的興趣和欣賞水平的發展。依據多元智能理論,要求我們革新舞蹈教學的評估,使用多種評估的方式,以此來增強學生學習舞蹈的興趣和信心。
除了教師參與評估,還可以將藝術家請進課堂對學生進行評價,還可以對學生的創作過程和舞臺實踐進行多元的評價。全面綜合地評價學生,會讓學生有一個好的導向,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只有全面的對學生進行評估,才可以全面、綜合地對學生的舞蹈技能、舞蹈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得到提高。可見,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國高職高專的舞蹈教學評估的創新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和實踐。
六、結語
在基礎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使得舞蹈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在幼兒藝術教育中顯現出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同時,新的機遇和挑戰也擺在了我們的面前。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要適應這一新形勢,勢必要進行相關的改革。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要及時更新教育觀念和探尋新的教學方法,建構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描繪出我國高職高專舞蹈教育的新的藍圖。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的舞蹈教學改革,以期為新課程改革進程中的舞蹈教學尋求更廣闊的拓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