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路
【摘要】社會實踐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環節,是大學生認清國情、融入社會、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重要途徑。當前高職院校學生社會實踐存在諸如流于形式、形式單一、評價和激勵機制不科學等問題。文章將針對這些問題,探討切實符合高職院校學生社會實踐的措施和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 社會實踐 問題 對策
一、高職院校學生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中指出:“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大學生社會實踐不斷加強,取得了顯著成效,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但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情況、新變化,大學生社會實踐還存在薄弱環節。” 近年來高職院校在學生社會實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很多地方值得肯定和鼓勵,如科學設置高職學生教學大綱,根據社會需求開設課程,不斷加強和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質量。但另一方面,近年來高職院校學生社會實踐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步展現出很多問題,如少數高職院校領導不夠重視、組織形式單一、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不科學等問題,導致社會實踐流于形式,社會實踐的實效性并不理想。
(一)部分院校領導不夠重視
隨著高校的連年擴招,畢業生數目連攀新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部分高職院校領導為了提高就業率,認為應把培養學生職業技能水平放在首位,加強了學生的日常管理和技能培訓,卻忽視了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特別是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沒有足夠的認識和重視,認為社會實踐浪費時間和精力,沒有必要太過于認真,導致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流于形式,走過場,甚至為了應付檢查,閉門造車,偽造社會實踐材料和報告。
(二)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分散、內容單一
很多高職院校在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時形式大于內容,把社會實踐僅僅當做是必須完成的任務,沒有意識到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沒有認真規劃和設計社會實踐,內容缺乏創新,形式過于單一。具體表現有:第一,參與人員范圍不夠廣泛,很多高職院校參與假期有組織的社會實踐的基本是學校院系的學生會人員,其他同學很難參與進來,參與度不高;第二,活動內容缺乏創新,形式單一。部分院校為了省事就去本地的敬老院表演或做志愿者,也就產生了某些敬老院的老人一天要洗很多遍腳的鬧劇,讓人哭笑不得;第三,虎頭蛇尾,事后缺乏總結和反思。很多高職院校的社會實踐開始之時轟轟烈烈,大張旗鼓,事后多數院校僅僅是一篇宣傳稿,一個展板,沒有認真組織學生對活動進行思考和總結,也沒有對學生的總結進行點評和指導,使學生把所見所聞內化,加深對國情的認識。
(三)社會實踐內容與所學專業脫節
雖說社會實踐的目的是讓大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但作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其所學專業一般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專業技能性更強,所以高職學生對社會實踐的內容要求就更具針對性,更愿意在社會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發揮自己的特長,在社會實踐中尋找課堂和實際操作的差距,也便于自己畢業之后找工作。但是學校社會實踐的組織者更多是在熟悉的領域或以熟悉的形式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這樣一方面可以追求社會轟動效應,另一方面可以減少意外的發生,降低風險,這種社會實踐活動簡單,容易操作和掌控,但難與社會熱點和就業選擇相結合,難以讓學生學以致用、知行結合。
(四)高職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不夠
受高職學生獨特身心特點的影響,很多高職學生對社會實踐認識有偏差,主要表現為:首先,把社會實踐僅僅當做是學校布置一項任務和作業,沒有認真去實踐,上交一篇實踐報告材料就行,甚至弄虛作假;其次,參加社會實踐目的不明確。大多數高職學生社會實踐項目多為超市促銷員、服裝銷售員、餐飲服務員等,雖說這些也可以使大學生體驗生活,磨練意志,認清社會現實,但高職學生更多是為了在假期賺一些零花錢,買自己需要的商品,如高端手機和名牌服飾;最后,少數高職學生社會實踐態度不端正。大多數高職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認真細致,但也有少數大學生抱著混日子的態度,消極怠工。
(五)家長對子女的支持不夠
目前大學生絕大多數是“90”后,獨生子女居多,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寶貝,不少家長都想孩子留在身邊,不愿意子女參加假期社會實踐活動,怕子女在外受苦受累更怕受騙,所以不太支持子女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而導致很多大學生假期都呆在家里,就算有一些有意愿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礙于父母親的擔心和不支持,最終選擇不參加社會實踐。
(六)部分企業對高職學生支持不夠實際
企業對高職學生的社會實踐抱有比較復雜的心態,對于企業來講,高職學生相對普通本科院校學生在職業技能上更為專業,也更符合技術工人的標準,所以企業在對具有高水平的高職學生是急需的,但企業同時覺得實習生大多不踏實,也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實習幾天就走,對企業效益有影響。還有一些不良企業倒是很支持高職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但卻是利用高職學生有一定的技術又想在假期賺錢的想法,把高職學生當做廉價或者免費勞動力使用。
二、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的對策
(一)提高高職院校對社會實踐重要性的認識
高職院校承擔著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應用人才的歷史使命,學生素質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將來高新產業技術工人的素質的好壞,但是學生的素質不僅僅包括職業技能素質,還應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而專業對口的社會實踐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且可以是學生在實踐中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增強抗壓能力,以便以后更好更快的適應社會。某些高職院校領導應該摒棄固有觀念和經驗主義,切實認識到高職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認真落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文件精神,促進高職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二)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實踐長效機制
高職院校學生社會實踐意義重大,那該如何實施?首先,高職學校應該成立專門的社會實踐領導小組,具體協調各系各部門開展活動;其次,要科學制定社會實踐活動計劃,加強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性和階段性;第三,在社會實踐中設置專業的帶隊老師和指導老師,這樣既可以保障學生社會實踐的效果,又可以降低社會實踐的風險;第四,社會實踐活動結束后要指導學生完成社會實踐報告,促使學生不斷內化外化,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最后,要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激勵學生不斷進步,為國家為社會做共享,形成一套科學有效的社會實踐長效機制。
(三)糾正高職學生對社會實踐認識的偏差
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的重要途徑,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要糾正高職學生對社會實踐認識的偏差,首先要讓大學生認識到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認識到社會實踐不僅是教學計劃的一部分,更重的是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重要載體;其次,要端正社會實踐態度。要使高職學生明白不管是學校組織還是自行安排的社會實踐都要端正態度,認真細致的做好每次的實踐工作,這樣既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又能給企業留下良好的印象,便于將來找工作;最后,合理規劃,慎重選擇。高職學生相對來講對自己沒有正確的定位,有些不自信,在假期實踐活動通常是找一些低端重復性的勞動來鍛煉。其實,高職學生有較好的職業技能基礎,面對一些技術性的工作上手較快,學習能力也較強,在找實習單位的時候,應該找和自己所學專業對口的企業進行實習,這樣既能鍛煉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又能在實習中找出和課堂的差距,激發學習興趣。
(四)社會各界齊心合力支持
中共中央曾指出:“社會各方面要為學校開展生產勞動、科技活動和其它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必要的條件,同時要加強學生校外勞動和社會實踐基地建設”。“90”后高職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有較強的個性特點,他們對高新技術敏感而又熱情,他們相對普通院校學生來講職業技能更勝一籌,有組織、專業對口的社會實踐會對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重要影響,同事也會對社會各界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因此,家長應該大膽放下呵護之心,讓孩子去和社會接觸,適應社會;企業應該給與高職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既能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又能為企業將來注入新鮮血液打下良好基礎。總之,社會各界應齊心協力支持和推廣高職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 石艷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問題與對策[J].高教論壇,2008(4).
[2] 張紅霞.王冬梅.高職院校學生社會實踐激勵機制探究[J].教育與職業,2007(3).
[3] 胡波涌.試論如何培養高職學生的實踐能力[J].社科縱橫,2005(3).
[4] 蔣大明.當代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現狀與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