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摘 要: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講話對于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時代意義。進一步解放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步的思想源泉;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建立健全法治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保障。
關鍵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A849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0-0013-02
鄧小平同志的重要講話是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學習和掌握這篇講話的精神在21世紀的今天仍有重要的意義。在新時代的今天,“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中國面臨著全面深化改革、轉型升級的新情況和新挑戰,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建立健全法治社會則是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轉型的理論基石和行動指南,是改革開放事業順利進行的必要保障,是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內核。
一、主要內容
第一部分主要講的是:解放思想是當前的一個重大政治問題。
鄧小平指出,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要解放思想,顯示出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接著從兩方面論述了解放思想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分析了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中間思想不夠解放的原因、思想僵化的危害等,認為這種狀態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這涉及當時的政治生態背景。小生產的習慣勢力影響著人們,使人們因循守舊,安于現狀,不求發展與進步,不愿接受新事物。思想不解放,思想一僵化,條條框框就多了起來,隨風倒的現象也多了起來,不講黨性、不講原則,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敢說、不敢做,不從實際出發的本本主義也就嚴重起來,就會產生更多的問題。接著又強調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的必要性,這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爭論。鄧小平同志認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這也是毛澤東同志在整風運動中反復講過的。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爭論,的確是思想路線問題,是政治問題,是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1]。
第二部分講的是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條件。
首先提出當前時期特別需要強調民主,而創造民主的條件,就是要重申“三不主義”,對于思想問題,不能用壓服的辦法,要實行政治民主,真正實行“雙百方針”。之后又講述經濟民主的問題,說明我國經濟管理體制權力過于集中,應該保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最后,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建設。國要有國法,黨要有黨規黨法,突出了依法治國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主要講了對于歷史遺留問題的處理,強調處理遺留問題為的是向前看。
處理遺留問題要本著“有錯必糾”的原則。指出處理好遺留問題,是解放思想和安定團結的需要,是為了順利實現全黨工作重心的轉變。為了加強黨和國家的安定團結,黨內應加強黨的領導核心的團結,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認識和改正錯誤,并更加嚴格地選拔干部。
最后一部分講話提出,要向前看,就要及時地研究新情況和解決新問題。
首先著重講述了研究和解決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經濟政策三方面的問題。在管理方法上,當前要特別注意克服官僚主義,學會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在管理制度上,當前要特別注意加強責任制管理,具體措施是:擴大管理人員的權限;善于選用人員,量才授予職責;嚴格考核,賞罰分明。在經濟政策上,要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之后,講話提出對于在實現四個現代化進程中可能會出現的新問題,必須有足夠的思想準備。要教育黨員和群眾以大局為重,以黨和國家的整體利益為重。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一場深刻的偉大革命,在不斷地解決新的矛盾中前進。全黨同志一定要善于學習,善于重新學習,要努力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要抓緊學經濟學、學科學技術和學管理。要克服保守主義和本本主義,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勇前進。
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發表的這篇講話,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也為中國的改革開放開啟了新的航程。
二、當代價值與意義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是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學習和掌握這篇講話的精神在21世紀的今天仍有重要的意義。
(一)進一步解放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步的思想源泉
解放思想,是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下進行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進一步堅持解放思想,就是真正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就是真正堅持了黨的思想路線,也就真正理解和把握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髓和實質。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統一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和認識論的必然要求。回顧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歷程,有一條主線貫穿始終,就是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實踐,是一部沖破觀念束縛的思想解放史,也是不斷提高生產力的發展史。在新形勢下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凝聚共識、統一思想,因此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當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阻力之一其實是改革推進者在思想上的禁錮與封閉,這會影響改革的進程和效果,因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三個進一步解放”中,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開關。
進一步解放思想,是在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束縛的基礎上,實現思想觀念的更新、思維方式的變革,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改革開放越深入,思想觀念就應該越解放。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面對實現中國夢和強軍夢的新任務,只有以不斷革新的勇氣來解放思想,克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思維習慣,改變思想僵化、不思進取的思想狀態,才能看清實踐中的方向和著力點,進一步攻堅克難,推進改革深化,才能開創現代化事業的新局面。
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是統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達到實事求是;只有實事求是,才是真正解放思想。
(二)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實事求是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來研究和解決問題,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解放思想的本質,是實事求是,是按照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辦事。“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調研時,強調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把握的這“五大關系”。解放思想不是閉門造車的主觀臆斷,不是脫離實際國情的異想天開,也不是胡干蠻干。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實事求是。堅持實事求是,就是了解實際,掌握實情,還要與時俱進。雖然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然排在世界100名左右;雖然經濟快速發展,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持續的因素依然存在;由于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我國勞動力優勢在減弱;城鎮化和區域發展不協調,城鄉、區域居民收入差距增大。面對這些新問題、新情況,我們要全面地看,辯證地分析。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在眉睫,面對的更是社會的轉型、經濟的轉軌和觀念上的轉變,只有摸清了我國發展的實際情況,民生的改善才能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只有全面深刻地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才能更好地實現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度相統一。只有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切從基本國情出發,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既要大膽又要腳踏實地,才能不斷地使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使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順利前行。
(三)建立健全法治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保障
鄧小平在講到民主問題時說,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條件。他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在20世紀80年代初,為了防止高級干部的終身制以及官僚機構的僵化,鄧小平及其同事們決心鏟除干部人事制度上的腐敗現象,中共中央號召建立起任免提拔干部的“嚴格獎懲制度”,大大減少了互相提攜和包庇的現象,因此,在改革開放的大幕初啟時,就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定下了法律基調。鄧小平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際出發,鮮明地提出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針,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仍有著重要意義。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在新的歷史時期,又會面臨許多新的矛盾和新的問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這就要求我們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規,把依法治國擺在更重要的位置,從法治方面為解決新問題提供可靠方案。
所謂,“法者,天下之準繩也。”只有通過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做到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讓法治觀念在每個人的心中生根發芽,讓尊法、信法、守法成為社會共識,從根本上筑牢法治的根基,才會建立起更加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2][美]傅高義.鄧小平時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