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琛
【摘要】舞蹈是一種人體動作的藝術。舞蹈演員對基本功的長期的艱苦訓練視為保持舞蹈藝術生命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基本功訓練的基礎上發展形象思維,才能自由地創造性地表演舞蹈。只有基本功扎實,才能完成高難度,高技巧的動作,進而設計出完美的古典舞作品
【關鍵詞】《旦角》 技巧 基訓課
《旦角》是展現古典舞技巧的代表性的古典舞劇目,劇中,演員在地面上進行了一連串的跪地旁抬腿變后腿翻身,前腿轉二周、后腿轉等技巧動作,高難度、多變化技術技巧的涌現在技術動作難度加大、樣式變化多、數量質數提升以外,復合型技巧動作也開始融入、運用到作品的各環節之中,表演也推向了一個更高的層次。這些精湛的技術技巧在節奏上從慢到快、從弱到強;在動作幅度上的一張一弛、一靜一動,從單一到復合等等,都促進了演員表現能力的進一步深化,從而推動作品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舞蹈演員行云流水的步伐,時而舞蹈是主體,時而舞蹈又成為演員宣泄的對象,從而營造出濃濃京劇的韻味氛圍。
在作品中編導通過掰扣步的運動路線,形成、發展出女演員的各種舞姿造型,從而表現出人物內心細膩的情感變化,其中最為鮮明的是兩人之間的一段雙人舞蹈,大量運用了大刀花、雙晃手等古典動作,將身韻元素中的提、沉、沖、靠等元素貫穿于舞蹈動作之中,使動作更具有舒暢、閃凝、蓄發、延續的特點,成為刻畫人物內心情緒、描繪故事情節的點睛之筆。根據身韻“擰傾曲”的動作態勢以及“欲左先右”的運動路線在古典舞的配合之下,給予觀眾自然流淌、輕松駕馭、一氣呵成的感覺,并將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因此,身韻的發展與融入對清楚的看到無論是在作品創作還是在作品表演方面,技術技能動作已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成為刻畫人物、塑造情節、烘托氛圍的重要表現手段,技術技能動作已經完全脫胎于戲曲以及武術的套路動作之中,并開始尋求、形成具有古典自身韻律性、風格性、復合性等特性的技能動作。所謂復合性技能動作是指動作本身發生變化,技巧本身相互融合后發展成一個難度系數更高、富有變化的技術動作,將跳躍、旋轉、翻身有機結合,連接動作上的靈活轉化以及將“擰、傾”等身韻元素融入技巧之中。設計出難、險、絕的技術動作。如:“在激烈、快速的音樂中演員時而掃堂探海變形旋轉,時而走絲翻身、左右開弓,時而旋轉連接旋子 人物的表達方式,以音樂為情感上的主要宣泄對象,通過宏大的場面、磅礴的氣勢同時,跳轉翻技術技能中看,選手的柔韌性、重心、直立等基礎動作完成的比較干凈、清晰,但在古典舞形態、風格方面還有所欠缺、不足,古典舞韻律性、風格性還有待加強。
演員運用舞蹈動作,將角色內心世界外化,成功地塑造了藝術形象,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內心世界。整個舞蹈作品承載了許多值得深思的內涵,創作手法新穎、獨特,在古典舞作品中大量融入現代舞的編舞技法,將身韻的基礎元素與現代舞中的地面流動以及空間調度有機整理與融合。在編排上采用了古典與現代相互結合的創作方式,在動作路線、走向的連接上設計的十分合理、連貫,盡管作品中包含著大量的技術動作,作品中技術技巧動作的巨大變化,在復合型技巧動作的基礎上大量吸收武術、藝術體操、現代舞技巧等動作,其技術性動作以奇、特、難、險為特點,其難度有向競技性動作發展的趨勢。在整個作品中大量運用復合型的舞姿旋轉,在不同的高度和層次將技能動作與古典舞姿完美的結合,常常在一連串高難度動作之后,時而連接一處靜止動作,時而又在靜止動作后緩緩延伸出另外一個技巧,在技術動作方面有強調技術技巧等難度動作的效果,從而忽略了作品中所表達的內容和情節,古典舞的民族性、韻味性。將韻律性、美感性傳播給觀眾。因此,隨著越來越多其他藝術形式、元素的影響與發展,在技術技巧的組合中,四位轉連接揮鞭轉、踏步翻身也只能是單一進行;跳躍方面也僅僅完成劈叉大跳鏈接一個紫金冠大跳等;在動作的連接過程中也只有運用圓場和簡單的碎步等進行舞蹈調度。在技術層面已經不單純是只具備基本能力、軟開度和單一的跳轉翻,而是需要具備更高超、嫻熟的技巧及綜合的身體素質和文化底蘊。因此在技術技巧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創新,并在技術的層面,技巧的復合型乃至在連接的過程中也有了明顯的變化。正如,在技術組合中,演員已經能夠嫻熟的掌握各種舞姿旋轉、復合旋轉、各種變化姿態的旋轉等;在翻身方面,串翻身、點翻等動作在數量與質量提高的基礎上,能夠上了加入吸翻身、絞腿翻身等動作;完成一字飛腿、倒踢紫金冠等高難度動作,還在跳躍落地的同時進行了空翻、控制類的舞姿為連接動作。展現“獨特性”技巧動作的同時,融合了中國古典舞的審美韻味,基訓課的教學理念以突出技術技能動作為主要特點。
在舞蹈訓練上,早期的教學形式借鑒與吸收西方芭蕾舞身體形態及下肢開繃直的教學訓練方法,在舞蹈表演形式上大量運用傳統戲曲舞蹈的風格、韻律、技巧等鮮明的動作語匯及藝術表演形式,從而將二者合二為一建立起了一套早期的中國古典舞的教學雛形,身韻已完全滲透、融入到教學的各個層面,可以說這一階段是古典舞教學發展的黃金時期,教學實踐的積累中發現,單純的借鑒戲曲、芭蕾是有一定局限性,“身韻”的融入對中國古典舞教學形式產生了巨大的外延力量,首先是在教學訓練中貫穿著身韻動作及身法韻律,從而形成了射燕、探海、斜探海、軟踹燕等大量具有古典舞韻律的舞姿造型;其次是身韻與教學中的融合,強化和突出了古典舞動作內在抑揚頓挫、剛柔并濟、跌宕起伏的節奏特點,這些不僅使古典舞開始逐漸尋求自身風格性、韻律性,從敘事型作品走向寫意性、技術性、多元性的作品類型。同時,這一科學化、系統化的教學形式在不斷優化古典舞專業學生的知識結構,充實了課堂教學內容,技術語匯、動作語匯。如:女子組合中的荷葉轉、仰身轉、旁提轉以及在跳躍、旋轉、翻騰中出現的擰傾圓曲,通過對身韻基礎性元素與古典舞教學方方面面的有機融合,強化了古典舞風格性、民族性、審美性的問題。因而,身法與技法的結合,動作之間的連接無序、缺乏內在聯系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教學理念中在強化基礎能力柔韌性、韻律性、技能性的訓練同時,還十分注重古典舞特有的能力訓練,主要表現在:一是舞姿旋轉的回旋與擰轉、重心的靈活轉換,平轉類型的直立重心、擰傾類的螺旋式重心、仰旋類的平衡重心。二是翻身中所需的速度、水平立圓;三是跳躍中所需的爆發力及大幅度動作的柔韌。古典舞基訓課教學最具特色的就是“短句”訓練,其中主要分為技術動作訓練和風格韻律化的短句訓練,在訓練中培養舞者重心移動的平衡與穩定性、動作延伸性以及在訓練中打破了技術動作的固定模式,從而更好地處理動作的點線關系、并將動作始終融入動勢變化態勢之中。“短句”訓練的融入已不僅僅是基礎訓練形式,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表達形式,從中在強化素質能力的同時,培養舞者的豐富的表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