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龍 駱銀花
[摘 要] 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迅速普及和廣泛應用在給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高校學生群體事件的防控帶來了困難和挑戰。新媒體技術和環境下,高校學生群體事件呈現突發性、傳播速度快、失控性強、網上網下聯動密切等特征,高校應從建立健全防控機制、充分發揮新媒體的正向引導作用等方面加以防控和應對。
[關鍵詞] 新媒體;高校學生群體事件;成因;解決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10-0014-02
一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學生群體事件的概念及特點
所謂“新媒體”,是指在電視、報刊、廣播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是利用數字、網絡等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資訊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所謂高校學生群體事件,是指由校內外某種或某些因素引發的,以高校學生為主的群體出于發泄情緒或者維護權益的目的,通過網絡輿論、游行示威、靜坐、罷課、罷餐等方式,向高校或其他機構施壓,嚴重影響高校的正常教學、工作和生活秩序的事件。作為使用網絡、手機的主力軍,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都和新媒體密不可分,這也使得高校學生群體事件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突發性強,傳播速度快
高校學生群體事件本身具有偶然性和突發性,加上網絡、手機等新媒體所具有的自由、開放、快捷、跨越時空等特點,對事件的發生、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引起高校學生和社會人員對事件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
(二)互動性、失控性強
與傳統媒體傳播渠道的單向性相比,新媒體的突出特點是傳播媒介的多元化、及時性、移動性和交互性強。借助網絡、手機等新媒體,高校學生可以用虛擬的身份或匿名,就某一事件無拘無束地進行交流、討論、互動。高校中的某個突發事件(比如突然停電、停水或斷網)發生后,一旦少數人借助網絡等新媒體發布具有煽動性的極端言論,很容易在學生群體中引發連鎖反應,從而使星星之火迅速成為燎原之勢。
(三)網上與網下、現實與虛擬緊密結合
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往往是群體事件的催化劑和發酵場。群體性事件一般源于現實沖突,這種沖突一旦通過互聯網的傳播、擴散,很可能造成網上網下人群的互動和呼應,而熟練掌握新媒體應用能力和技巧的高校學生足以快速完成虛擬與現實的粘合和鏈接。例如,2005年6月25日晚,江西九江學院的數千名大學生因強烈不滿學校濫收費用,燃燒橫幅表示抗議。在互聯網的渲染和推波助瀾下,參與示威的學生迅速達到2000多人,從凌晨2點一直持續到天亮,示威學生搗毀了食堂附近的公共設施,其中包括1輛汽車、公用電話亭和2號服務樓超市,相關圖片和文字上傳到網絡上后,迅速引發社會關注和熱議。
(四)情緒化、非理性化
由于在網絡等新媒體中的身份具有虛擬性、匿名性等特征,人們往往是帶著面具出現在網絡世界,在這里他們可以說出在現實社會中不敢說的話,做出現實社會中不敢做的事情。在面對突發事件時,他們的態度、觀點和看法往往是出于情緒的發泄,而非對客觀事實的理性分析和判斷。此外,由于高校學生的閱歷尚淺,對某些問題的認識不夠全面,再加上血氣方剛、容易沖動,很容易受其他人的影響從而做出非理性的行為。
二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學生群體事件的成因
(一)社會宏觀層面
一方面,高校學生對于有損國家利益、民族尊嚴的國際政治、經濟、軍事等事件非常敏感,極易激發他們強烈的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情緒,比如近年來個別國家和我國的南海爭端,中日釣魚島問題,一直受到大學生的熱切關注。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矛盾日益激化,這些都極大地刺激和沖擊著中國大學生敏感的神經。
(二)高校層面
一是教育理念、培養標準和管理方式滯后。近十幾年來,我國高校正在實現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而很多高校的教育理念、培養標準和管理方式還停留在傳統的精英教育階段,遠遠滿足不了目前大眾化生源的需求。
二是辦學條件跟不上高校擴張的步伐。首先,很多高校為了擴大招生規模,紛紛建了新校區,而新校區往往位于比較偏僻的地方,交通不便,環境差,治安存在隱患。其次,經費緊張導致很多硬件設施難以滿足師生的需求。不少高校由于經費不足,教學樓、宿舍樓、運動場、餐廳等只能草草竣工,建筑質量沒有保證,配套也不齊全。第三,師生比嚴重偏低,一個老師給二三百學生上課的情況比比皆是,教學質量急劇滑坡。
(三)學生層面
一是壓力大、內心焦慮。隨著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和社會環境日趨復雜,身處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們也越來越不淡定,各種各樣的困惑層出不窮。首先是學習方面。上大學前,學生接受的是“填鴨式”教育,枯燥無味的應試教育模式讓他們逐漸養成了被動式和依賴性的學習習慣。而大學的學習方式、管理方式與中小學有很大區別,對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要求比較高,這就導致不少學生進入高校后無法適應,從而產生內心沖突和焦慮。其次是人際交往方面。現在的“90后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萬千寵愛于一身,唯我獨尊,個人主義傾向嚴重,不善于與他人相處和進行團隊合作,往往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與同學、舍友或老師發生沖突。第三是就業方面。從2001年的114萬,到2015年的749萬,對于中國的高校應屆畢業生來說,就業沒有最難只有更難。眼看著學長學姐們在求職路上艱難跋涉,很多學生一進高校就被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激烈的競爭壓得喘不過氣來。
二是模仿、從眾等心理因素的影響。“人們處在情緒亢奮的群體中,容易產生模仿、從眾等群體心理特征,個體的行為趨于和群體行為一致,而且亢奮的群體進行決策時,個體行為具有匿名性,責任感意識下降,此時,個體往往會做出平常不敢做的非理性或違法的事情來。”年輕的大學生社會閱歷不多,缺乏全面、客觀、理性的分析判斷能力,容易受他人影響,喜歡跟風、從眾。在高校學生群體事件中,大學生往往抱著“法不責眾”的心理,趁機起哄,以釋放壓力、發泄不良情緒,從而使事件不斷升級,事態迅速擴大。
(四)網絡等新媒體的推波助瀾
中國互聯網協會、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CNCERT)發布的《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狀況及其安全報告(2016)》顯示,2015年中國境內活躍的手機網民數量達7.8億,占全國人口數量的56.9%。網絡等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由于網絡監管機制的不完善、大學生網絡道德自律性差等原因,新媒體對高校學生群體事件往往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也給事件的防控和處置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挑戰。
三 防控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學生群體事件的對策
隨著新媒體對高校的滲透和影響日益加深,探索應對新形勢下防控高校學生群體事件的措施迫在眉睫。
(一)建立健全預警和應急處理機制
學生處、保衛處和后勤處等部門應聯合起來,建立和健全預警和應急處理機制,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早解決。同時,要構建班干部、宿舍長——輔導員、負責學生工作的副書記——學生處、分管學生工作的校領導三級應急處理機制,確保在群體性事件發生時快速做出判斷和反應,把事態控制在最小范圍內,為事件的妥善處理贏得先機。
(二)建立健全學生利益表達與訴求機制
“如果沒有發泄互相之間的敵意和發表不同意見的渠道,群體成員就會感到不堪重負。”高校應當尊重大學生對于學校事務的知情權、話語權和參與權,保障大學生的利益訴求渠道始終順暢,為他們吐露自己的心聲、發表自己的觀點、維護自己的權益提供更大的空間。比如在校園BBS或學校官方微信、微博中設置學生自由發言板塊,定期開展學校職能部門負責人與學生代表座談會,設立校長信箱、校領導接待日,搭建學生與學校溝通的橋梁。
(三)合理運用學生組織、學生社團的影響力
高校學生組織一方面為大學生們提供了學習、交流和鍛煉的平臺,另一方面也通過各種規章制度和第二課堂活動規范學生的行為,從而實現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提升。此外,高校學生會、自律委員會、社團聯合會等學生組織能準確收集和掌握廣大同學的意見、訴求和建議,并及時反饋給學校相關部門,在學生和學校之間起著上傳下達、溝通協調的重要作用。因此,應重視并充分發揮高校學生會、學生社團等學生組織在高校日常管理、維護校園秩序方面的影響力和積極作用。
(四)充分發揮網絡等新媒體的正向引導作用
高校只有充分掌握網絡等新媒體的運行方式和規律,增強引導新媒體的能力,才能在學生群體事件中占據有利地位。一是主動掌握媒體發言權。學生群體事件發生后,第一時間通過學校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媒體發布權威信息,澄清事實,規正視聽,不給謠言以可乘之機。二是加強網絡監管,防止不實、有害信息在高校中進行傳播。三是借助新媒體平臺,營造良好育人環境。高校要在利用好傳統媒體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借助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形式,培育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幫助學生們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積極的價值取向和健康的行為方式。
(五)充分發揮輔導員的獨特作用
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作為與學生接觸最多的大學老師,輔導員集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務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在專業學習、日常生活、人際交往、心理調適、獎助貸工作、評優評先、就業等各個方面,與學生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經常性的接觸中,學生與輔導員之間潛移默化地形成了信賴關系。這一方面有利于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形勢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和行為自控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輔導員在大學生群體事件發生時有效發揮疏導、說服和教育學生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朱力.聚合行為及其對策[J].南京大學學報,1992(3).
[2]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狀況及其安全報告(2016).
[3]科塞.社會沖突的功能[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4]蘇運生.新媒體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傳播[J].教育評
論,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