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厚女
時代不同,對人才的評價和要求不一。學校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陣地,必然要順應社會的要求而改變。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不斷面臨新的挑戰。每次面臨新的改革,不少一線數學教師總是抱著抵觸的情緒對待新的措施,抱怨增加工作量且效果不好;更有自認資深的教師,拒絕踏出變革的第一步,認為原有模式足以解決問題。我們不能說每次變革都會帶來進步,但我們一定審慎思考每次改革的本質,研究它是否有存在的價值,取其精華,內化為己用,做好符合時代發展的教育者。
一、慎用多媒體資源,劃歸紙筆思考
粉筆、黑板是電教設備沒有進入課堂時的教學工具。為了增加課堂的容量,節省課堂板書的時間,教師會用上小黑板,把課堂上某些內容預先寫在小黑板上。為了突破某知識難點,教師會親手制作模型進行解說。后來,有了投影機和幻燈片,課堂預設容量在逐步增加。到現在,電腦早已進入課堂,容量早已不成問題,利用動畫效果展示某知識的變化過程也不再是新鮮事物。有教師甚至已經不習慣拿起粉筆,每天上課的動作就是點擊屏幕。先進的媒體雖然為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也有不利的一面,教師要擺正多媒體的地位。學生教材的數學知識結論是我們祖輩在沒有多媒體的輔助下得到的。數學家通過和紙和筆的不斷演算,享受追求數學的樂趣。如果我們今天只靠多媒體來解決難度或吸引學生,沒有通過紙和筆的展示使學生的思維產生碰撞,學生不能感受到數學的真正魅力。
黑板板書在數學課堂中有存在的必要性。雖然教師可以預設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引導學生朝預設的方向展示解題思路,但課堂上師生思維的碰撞是動態多變的,板書出學生的思維亮點,學生才能從內心感受成功的喜悅。練習本上的一筆一劃,才能真實地顯示學生內化知識的過程。教師很多時候通過電腦非常生動地展示數學的動點問題或是變式變形,而學生面對的只是靜態的試卷或課本,考試時更不可能借助多媒體進行探索實驗。教師應通過黑板或紙筆展示出過靜態探索的過程,否則,學生腦海中只會驚嘆多媒體的神奇,脫離多媒體的支持,就不能隨時隨地進行探索。多媒體只是輔助手段,紙筆才是核心武器。教師要引導學生不要貪圖多媒體的方便或是外表的美觀,要靜下心來,拿起筆在紙上演算。
二、打破模式局限,著重能力培養
在當今的公開課中,我們總會看到數學老師通過不斷的鋪墊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探究性學習成為了現代課堂的新寵。同樣,現在流行的小組合作模式,也讓課堂變得熱鬧非凡,靜悄悄的課堂似乎已落伍。如果沒有人聽課,不少老師會直奔主題,直接告訴學生結論,探究性模式淪為表演形式。同樣,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也不是課堂的常規模式。由于公開課一般都有較多的老師聽課,學生一般不敢亂動,秩序相對容易管理,而常規課堂開展小組合作模式,管理能力弱的老師的課堂必會鬧哄哄而使得效果大打折扣。我們知道,數學中的結論很多是學者們通過長時間的探索而得到的,課堂區區的十幾分鐘就能探索出聞名于世的定理是不可能的。教師要引導學生不要為探究而探究,而要對某一知識點或某一環節進行類比、拓展或概括、歸納,逐步掌握知識的發現規律。只有學生掌握發現知識的核心能力,面對新的知識,才會信心滿滿。團隊的智慧和合作的技巧是現代人才的需要,教師要創設平臺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決策能力,這樣個人才能更好地為團隊做貢獻。
現在有不少教師直接用學案替代教案,毋庸置疑,學案在某程度讓教師更好地有效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減少學生、老師因不斷置換練習內容而翻閱不同資料的時間。可是問題來了:學案從哪里來?編寫一份完全符合自己設計理念的學案需要耗費很多的人力物力,若每個課時都這樣使用,教師工作量上的負擔會很重。而拿某些現成的學案進行使用,在內容的挑選、題目的難易方面都不能很好地適合自己的學生,教學達不到最佳的效果。還有部分教師沒有指導學生如何正確的使用一份學案,導致學生把學案看成一份練習卷,拿到手后就拼命抓緊時間去完成,連老師講解點評都無暇顧及。這樣的結果導致學生只會做練習,并沒有達到研發學案的初衷(思維的開發、數學思想方法的吸收、解題經驗的積累)。國家的教材是由專家團隊編寫的,科學性和實用性毋庸置疑,教師不應舍本逐末,應該把教材的練習和補充材料都使用好,這樣推行的改革才具有普遍性。
三、突破教學時空,促進主動學習
翻轉課堂成為了當下最新鮮的詞匯,可以說它是之前流行的先學后教教學模式的升級版,它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自學,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當手頭上只有一本教材的時候,教師會指導學生如何利用教材進行自學。當有了微課這種新事物,學生課前使用的不再是單一的無聲無色的靜態課本,而是有聲有色的動態視頻,促進了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知識的傳授在教室外已完成,學生在課堂內有更多的時間進行知識的內化,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有更多的交流時間。要使翻轉課堂走進千家萬戶,要正視兩個問題:一是國家義務教育階段只是免費發放教材,沒有發放電腦,不是每戶家庭都用得起電腦,如果翻轉課堂非得依賴電腦網絡才能走進百姓家,那是教育的不公平;另一問題是如果要靠大量占用學生的課外時間進行學習來達到翻轉課堂的目標,只能說是延長了學習時間,不是所提倡的高效,也不是所提倡的減負,更不是教學改革的本意。教師應精心設計預習提綱,循序漸進地做好各類知識點預習方法的指導,使得課前的翻轉落到實處且有效。因此課堂是學生知識內化的主陣地,課堂上直接的思維碰撞才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收獲,為課前、課后主動學習積累資本。課后如何檢測或解決學生學習困惑也是整個教學安排考慮的重點部分,學生只有在課前、課中、課后都能獲得技術的支持和方法的指導,才能使學習突破教學時空,促進主動學習。
四、明辨師生地位,回歸因材施教
教師、學生在課堂的地位隨著課堂改革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滿堂灌的課堂一下子變成了眾矢之的。有些冠名的模式還硬性規定教師上課講授不能超過多少分鐘,否則定義為不合格的課堂。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啟發和引導,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量化數據就能決定課堂的成敗。
于永川在概述“中國古代教學原則”時,將“因材施教”作為第一條教學原則。顯而易見,“材”是指學生的道德修養、意志性格、知識水平、接受能力、才能愛好等方面的差異;“教”是指德智體諸方面的教育。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因人而異,區別對待,量體裁衣,對癥下藥,“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總之,要“知人善教”。所以,教師有必要把古代的“材”延伸一下,這里的“材”更包含教師本身的風格特點。有的教師風趣幽默,喜歡用一個小故事制造情景,一下子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有些教師即使手頭上有現成的故事材料,但如果由他講述,情節會變得淡而無味。難道后者不能定義為好教師嗎?如果教師不善于聲情并茂地描述故事,就不采用此方式,寥寥幾筆簡筆畫,學生的注意力已經馬上集中到老師的筆尖,無聲勝有聲,為什么非得要東施效顰?教師要運用好自己的“材”,使學生更好地成才。
洋思教育、杜郎口教育模式吸引成千上萬的教育者前往參觀學習,但學習過后真正把這些模式在本校實施的卻很少。我們暫不討論上述模式的科學性,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校情不同,教師、學生不同,因此模式不能復制。因材施教是教學要遵守的第一原則。
教學改革永遠在路上,數學教學也必須隨著時代的步伐而改變。每一輪新的教學改革必與現行的教學方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如果現有的數學課堂已經受到學生的歡迎、社會的肯定,且教師在數學教學方法上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并與時俱進,那他們就會成新一輪改革的先行者。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