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斌
【摘要】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積極提升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利用文獻分析法,探索了社會實踐能力構成要素,分別是:知識應用能力、知識更新和積累能力、知識創新能力、社會認知能力、自我認知能力。研究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實踐能力 要素
在大眾化教育時代下,大學生社會經驗嚴重缺乏,導致學生畢業后較難有效適應社會,所以產生了“就業難”問題。因此,為了讓學生畢業后較快認識社會、服務社會,特別需要加強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鍛煉。為了有針對性對大學生進行提升鍛煉,研究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構成要素尤為重要?;诖?,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特此展開了此研究,為后續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一、 概念界定
心理學上實踐能力。它是一種個體生理和心理特征的體現,個人在運用已有知識、技能的基礎上為了保證順利解決實踐問題,需要具備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質,該素質就是實踐能力的體現。因此,實踐能力是幫助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起調節作用的一系列心理特征總和。哲學上的實踐能力。古希臘文中最初解釋“實踐”是一切生命的存在方式,后來,亞里士多德將實踐分為了兩種形式,一種是自身就是目的的實踐,另一種是外資目標的實踐。并且認為前一種是哲學意義的上的實踐。根據此觀點,學者將實踐能力進行了分類。一種是完成單個項目、單個任務的實踐,具備這種能力的是最基本的實踐能力;另一種是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屬于綜合實踐能力,較為高級。詞源學上的實踐能力,指的是主體有目的改造客體的能力,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
綜合以上論述,社會實踐能力是運用知識、技能等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保證取得成功的條件總和。
二、構成要素
根據定義,社會實踐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為保證任務的順利進行,個體的各類素質、各種能力都非常重要,社會實踐能力作為各種能力的綜合體,也就十分重要。它具體包括以下構成要素:
1.知識應用能力。社會實踐是運用各種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知識應用能力是決定這一過程成敗的重要因素,沒有完整的知識結構、有了知識不知如何運用,都將致使一項任務不能有效完成。因此,知識應用能力占據著社會實踐能力體系的重要地位。一項任務的完成,分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個階段,在此三個階段中,個體的知識結構、知識應用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知識應用能力是保證個體完成任務的基本前提。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過程中,通識類課程、專業類課程的學習較為充分,有了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學校理論教學體系較為完善。但是通過此體系培養的學生,缺乏將知識轉化為實踐的能力,不能幫助學生有效解決問題。因此,為了使得學生能力具備知識運用能力,需要加強實踐教學,加強實訓演練,強化學生知行合一,保證學生具備知識素養前提下,具有較強的知識運用能力。
2.知識更新和積累能力。當今社會是信息爆炸社會,各種信息充斥著整個社會,信息更新較快,大學生為了較好進行社會實踐,需要不斷對知識進行更新。知識過于陳舊,無法進行有效實踐,不能較好完成各類任務。前期的知識不是沒有用處,只是需要快速在前期知識條件下,更新知識,才能快速應對各類任務,才能有效完成任務。另外,個體在完成各類任務過程中,要注意經驗積累,將經驗轉化為完成后期任務的知識。課堂上的學習只是汲取知識的其中一條路徑,它是認識社會的基本前提。個體為了將來更加快速完成類似任務,需要在前期完成任務時,注意經驗的積累、知識的積累,從而更加有效、精準地完成各類任務。此能力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尤為重要。
3.知識創新能力。個體在職業活動過程中,需要不斷對思想、觀點、技術、方法等進行創新,才能在職業平臺脫穎而出。因此,大學生在學習階段要加強此方面能力的培養。在學習知識過程中,可以不斷探索新方法解決同一問題,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思考,不斷提出新的解決辦法;在學生工作過程中,工作形式不要過于陳舊,指導教師不斷鼓勵學生開拓思維,不斷尋求新思路,形成工作亮點;科創等實踐過程中,積極挖掘與眾不同的方法,形成自有特色。加強知識創新能力培養,能夠較好提升社會實踐能力。
4.社會認知能力。社會認知能力是個體參與社會生活,成為社會人必備的基本能力。當個體從校園走向社會,其個人行為會受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等社會環境的影響,并在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個人的行為準則和行為方式。個人的自我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要不斷與社會相呼應,才能較好的實現個人目標。在自我學習階段,除了課本知識的學習,還要加強社會認知,待畢業后才能較好適應社會,進而才能更好工作。個體要將學校教育與社會認知相結合,才能正確認識現實社會,才能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問題。
5.自我認知能力。自我認知能力是個體對自我地位、自我權益、自我義務、自我行為等的認識、評價和控制的能力。自我認知能力是一種自我價值認知的能力體現。個體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自我定位,設定認定目標。自我認知能力是一種自我價值行為能力的體現。個體的行為合法性、合理性、效率性等是對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等的體現。自我認知能力是自我行為控制能力體現。個體價值要與社會評價、社會價值相統一,并以頑強毅力、健康心態控制自己行為。
三、結語
社會實踐能力十分重要,能夠幫助學生較好認識社會、認識社會,進而為創造財富。學校在培養學生時,要注意加強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積極提供理論、觀念、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支持。
【參考文獻】
[1]劉三朵,張冬勝. 論實踐能力的內涵與結構[J]. 當代教育論壇,2004,09:43-44.
[2]劉冬巖. 實踐能力——不容忽視的教學價值取向[J].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02:9-11.
[3]劉磊,傅維利. 實踐能力:含義、結構及培養對策[J]. 教育科學,2005,02:1-5.
[4]江帆,張春良,王一軍,蕭仲敏,陳從桂. 機械專業學生主動實踐能力培養體系構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1:18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