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建 白洋
摘 要: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者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對于如何保護旅游資源,實現旅游資源的循環利用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通過對商洛市旅游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從循環經濟的角度總結商洛市旅游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嘗試性地提出商洛市發展旅游循環的措施,從而實現商洛市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循環經濟;生態旅游;商洛市;旅游業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0-0172-03
循環經濟是一種生態經濟,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的不同之處在于: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現行經濟,其特征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在這種經濟中,人們高強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質和能源提取出來,然后再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氣和土壤中,對資源的利用是粗放型的和一次性的,通過持續不斷地把資源變為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開采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系統中得到合理的、持久的有效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1]。循環經濟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遵循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循環(Recycle)、再利用(Reuse)原則。商洛旅游資源較為豐富,但發展實力不強。因此,本文通過對商洛市旅游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從循環經濟的角度分析商洛市旅游業所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嘗試性地提出商洛市旅游循環發展措施,從而實現商洛市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研究區概況
(一)地理概況
商洛市地處陜西省東南部秦嶺腹地,與豫、鄂兩省接壤,西鄰古都西安,東瞰南陽盆地,北接八百里秦川,南帶江漢平原,總面積1.92平方公里。轄商州區,洛南縣、丹鳳縣、商南縣、山陽縣、鎮安縣、柞水縣6縣1區。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生態環境優美,生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58.7%,有發展生態旅游業的獨特優勢。因此,把生態旅游業打造成為商洛市真正的支柱產業,是促進商洛地區經濟的發展必由之路。
(二)旅游業發展概況
旅游業是以旅游資源為憑借,以旅游設施為基礎,通過提供旅游服務滿足旅游消費者各種需求的綜合性產業。商洛的旅游業是從1984年開發柞水溶洞起步,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商洛市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最美商洛魅力彰顯。強力推進精品景區、文化旅游名鎮、美麗鄉村建設,發展全域旅游,促進旅游聯盟。全市建成3A級以上景區21家,創建省級旅游示范縣兩個、省級特色旅游名鎮7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17個。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4處(金絲峽、木王、牛背梁、天竺山),國家地質公園1處(柞水溶洞),省級森林公園六處(蒼龍山、玉皇山、商山、玉虛洞),國家5A級景區一處(金絲峽),國家4A級景區兩家(塔云山、丹江漂流)。
商洛文化歷史深厚,遺址遺跡類旅游資源有258處,主要有倉頡遺址、四皓和闖王文化等。同時,由于商洛地區受到的人為干擾較少,保存下來的古建筑設施有243處,也較完整,如漫川古鎮、鳳鎮等。既有文物古跡,又有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旅游資源豐富,具有開發價值。
商洛市立足獨特的生態優勢以及豐厚的歷史文化,大力發展旅游業,旅游收入逐年增加,2006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17.2萬人,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46億元。2014年,全市共接待游客3 005.6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3.29億元。
二、商洛旅游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旅游循環經濟意識不強
在旅游規劃與開發中以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為主導,很少考慮到循環經濟的理念和要求,把經濟效益放在首位,對資源能源進行高強度開發,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把污染物帶入環境中,對資源的利用大多是粗放型和一次性的。由于部分游客本身素質不高,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在游覽過程中亂扔垃圾,亂刻亂畫,涂抹旅游景物、任意踐踏草坪、胡亂攀折樹枝等行為時常發生,導致一些旅游區的景物受到破壞、局部環境再到破壞、旅游資源受到損害。
(二)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不合理
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受到資源導向的影響,只注重對現有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毀林建賓館、旅店及人文景觀。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同時也破壞了旅游環境的整體美感和景物的原生意義。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對一些沒有開發能力和開發條件的地方進行盲目的開發,對有開發潛力的地方只進行低層次的開發,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破壞。
(三)忽視旅游環境承載的有限性
在旅游企業的運營過程中,一些景區在利益的驅使下,不考慮景區的環境承載力,鼓勵大量游客進入景區,進行超過環境負荷量的旅游活動,產生大量的垃圾、導致空氣質量下降,帶來了水污染、噪聲污染,導致旅游資源的破壞和退化;一些飯店為滿足游客要求,為游客提供一次性用品,很少考慮這些用品的回收再利用,因而產生了大量的垃圾和廢品,對旅游環境帶來極大的影響。
(四)旅游業發展水平低
商洛是全國有名的貧困地區,經濟長期以農業為主,發展水平低[2]。薄弱的經濟基礎為旅游資源的開發帶來一系列的問題造成其開發資金短缺、投資環境差、效益不理想,從而導致旅游資源開發建設不足,多數旅游資源處于潛在或半開發狀態,沒有完全形成現實的旅游資源,發揮出應有的效益[3]。如商南金絲峽,旅游資源的開發已逐步步入白熱化階段,現有西安—商南—金絲峽、鄭州—南陽—金絲峽、武漢—十堰—金絲峽3條道路開通,為其提供了相對便利的交通條件,但是其旅游景區設施不足,在旅游旺季的時候會出現住宿難、吃飯難、購物難、停車難等問題,給游客帶來較多的不便,使其資源不能夠充分地利用。同時,商洛旅游發展起步晚,開發力度小。
各大景區的發展只限于以旅游資源為主的傳統的觀光旅游,而對于休閑度假旅游、會展旅游等高層次的旅游產品開發不足,優勢產品少。景點密度低,空間組合較差,旅游設施不完善,造成了旅游投資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費,不能充分地開發利用旅游資源。旅游收入不只是門票的收入,與旅游相關的產業有一百多個,而現在商洛市多數旅游景區僅有觀光性的旅游產品,收入也主要是售賣門票,而對于休閑、娛樂等產品發展不足。發展旅游業不僅要豐富旅游產品類型,而且還要拉長旅游產業鏈,依靠各行業協調發展,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從旅游行政管理到景區景點管理、酒店管理、園林建筑設計均缺乏高素質的人才。如當地的旅游投資者文化層次較低、管理素質不高,缺乏開拓、運營旅游市場的經驗。而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接待的游客也越來越多,管理、服務不夠完善,游客多時容易混亂。不能夠很好地運用網絡進行宣傳,同時,網站和旅游企業以及旅游景點之間溝通不夠,使得網上發布的信息缺乏實時性和交互性。因此,現有的旅游從業人員不能夠適應旅游業的發展。
三、基于循環經濟的商洛市旅游業發展對策
(一)抓住機遇,完善基礎設施
消費者的旅游活動受到時間、精力、成本及交通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其中交通是否方便快捷與旅游地的可進入性成正比[4]。旅游交通的便利程度不僅是開發旅游資源和建設旅游的必要條件,也是衡量旅游業發達程度的必要條件。因此,商洛市應抓住西部大開發戰略所帶來的機遇,加大投資力度,加快交通工程的建設,建立一個集機場、鐵路、高速公路及城市道路為一體的立體交通體系,改善交通環境,為發展旅游業掃清障礙。同時還要加強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大型酒店的建設、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雇用專業的旅游管理人員對旅游景區、酒店等進行管理,組成一個高素質的旅游服務隊伍,提高商洛旅游的競爭力。
(二)企業間的小循環
對于自然旅游資源加強旅游景區的生態化設計,把循環經濟的理念融入旅游資源的開發規劃之中,以保護旅游資源為核心,減少旅游活動對資源的破壞。在環境承載能力的范圍內,盡量保持開發區的原貌進行合理的開發。對于人文旅游資源要限制景區客流量,以保護這些獨特的、不可再生的資源的保護,合理地開發利用。遵循循環經濟的“3R”原則建設旅游設施。旅游設施的建設要因地設計,充分考慮到地形、氣候、水、土壤等因素,趨利避害,充分利用這些要素的有效價值,以保證旅游區的房屋、道路等要同時滿足環境保護與美化、生態與景觀安全,實現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從源頭減少廢棄物、污染物,這樣既可以滿足旅游者的需要,又能夠保證旅游資源得到最大利用減少資源浪費,盡量減少或避免人類對旅游資源的濫用和破壞,減少對景區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干擾與破壞。根據生態學的原理來對旅游景區進行規劃,從而保證旅游區的生態吸引力,進而提升旅游產品和旅游形象。
(三)區域層面的中循環
旅游產業有較強的綜合性和聯動性,這就決定了旅游業和其他產業之間的耦合關系。各產業之間根據生態學原理形成代謝共生關系,發展生態經濟,使系統內部和系統外部達到平衡,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提高的資源利用。旅游企業是與旅游相關的產業,也就是為旅游提供服務的企業,如飯店、賓館、商店、旅行社、娛樂場所等。這些產業遵循循環經濟的思想,以循環經濟的理念為指導保證旅游產品污染小、效能高。
各產業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集成,形成共生代謝關系。在遵循循環經濟3R原則的基礎上進行產業耦合,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資源的利用率。耦合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系統或運動方式之間,通過各種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以致聯合起來的現象,各系統間良性互動,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動態關聯關系[5]。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以發展“食、住、游、行、購、娛樂”為核心的產業,將相關聯的產業鏈進行組合,形成產業群,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和產業耦合來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和旅游業的耦合有著一定的市場基礎。將農業生產與旅游活動結合在一起,相對于單純的農業生產或旅游業生產,它具有高效益、低風險的優勢,它不僅擴大了農業生產的經營范圍,調整和優化了農業的產業結構,還可以通過農業旅游來增加農業的附加值和降低農業的風險。依據生態學中協調共生原理和循環再生原理,協調農業系統和旅游系統之間的關系,實現彼此間的互補,并在經濟與生態相統一的原則下,達到整體效益的最優。據統計現城市旅游者占旅游者總數的75%。現代大多都居住在城市的人,對寧靜的田園生活比較向往,農業旅游、生態旅游受到廣大旅游者的喜愛。因此,嚴格加強環境監測,加大環保投入、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促使該市的生態環境不斷提高,為其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旅游、田園觀光旅游奠定了基礎。
(四)社會層面的大循環
由于大眾旅游會給旅游目的地帶來社會方面、生態方面的負面影響,因此在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要進行清潔生產,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旅游業的清潔生產是指從旅游產品的開發設計到整個旅游過程,都要減少旅游者、旅游企業對環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要加強對環保觀念的宣傳,增強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完善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加強環境立法,運用法律的強制力來約束人們。同時,在旅游景觀設計、開發、建設的過程中,遵循生態學的規律進行生態化設計,使整個旅游環境形成良性的循環。注重各旅游企業之間、旅游業與其他產業、整個地區之間的動態聯系,進而建立起整個社會的循環系統,最終建成一個循環型城市。
參考文獻:
[1] 王素珍.基于循環經濟的遼寧省旅游業的發展研究[J].環域在線,2012,(7):11-13.
[2] 張孝存.貧困山區旅游資源及開發模式研究[J].商業研究,2008,(7):128-131.
[3] 張孝存,肖歲利.商洛農村社區貧困成因及扶貧模式研究[J].鄉鎮經濟,2007,(4):33-36.
[4] 李偉,黃遠水.基于循環經濟的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J].資源調查與環境,2004,(2):130-134.
[5] 李勇.區域產業耦合機制研究[J].商業經濟,2010,(5):31-34.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