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縱觀《語文課程標準》閱讀項的要求,有一條內容始終居于首位,那就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由此可見,朗讀在各種閱讀方式中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
隨著學生閱讀要求的提高,除朗讀外,其他閱讀方式如默讀、略讀、瀏覽等也越來越多地用于學生的閱讀活動中。這些閱讀方式較之朗讀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時間短、速度快。這種優勢隨著閱讀任務的增多也愈發顯得明顯,于是朗讀便隨著學段學齡的增高逐漸退居了二線。到了初三,各種閱讀方式綻放芳華、盡顯身姿,唯有朗讀這一枝獨“羞”,遲遲未開。
其實朗讀也有自己的優勢,在此文中,筆者將結合課堂實例來充分證明朗讀在日常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先入為主,先聲奪人——朗讀能訓練學生正確地識字讀音
朗讀就是:“清清楚楚的高聲讀誦。”在課堂上,通過朗讀,教師能夠及時發現學生讀錯的字音。
初三課堂,老師們通常采取默讀課文的形式。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錯誤讀音得不到糾正,長期積累下來,錯的字音讀法就會變得根深蒂固。例如,俄國有個作家叫“契訶夫”,正確的發音應該是“qì hē fū”,許多學生就習慣讀成“qiè kē fū”。現在依然清晰地記得自己在講《變色龍》一課時,對“契訶夫”的讀音做了反復強調,后來仍發現有部分同學讀錯。究其原因就是:他們在很早以前就看到過這個名字,那個時候是憑自己的感覺讀,不查字典,又未大聲讀出來,沒有人為他們更正讀音,長期以來就形成了思維定式,想改正也變得不那么容易了。
針對這種情況,我就開始有意識地讓學生們把經常讀錯的字積累在本上,早自習或課前拿出幾分鐘來,反復地大聲地讀這類易錯字音。有聲的“讀”有時的確比無聲的“想”深刻得多,經過一段時間的目的性訓練,許多孩子都能把那些根深蒂固的錯音在腦海中清除了。
由此可見,通過朗讀來及時發現學生讀音上的錯誤,訓練學生正確地讀音,是一種非常科學的方式。尤其是學生在認識某些生字生詞的時候,第一印象內給他們一個正確的讀法,他們就永遠不會再錯。不由地想起程謙翔先生說過的一句話:“我們總在學生讀完課文后出示字的正確讀音,為什么不在學生朗讀前出示呢?讓學生在第一印象里對字形成了正確的讀音,他以后也不會讀錯了。”朗讀亦是如此,先入為主,先聲奪人。如果能讓學生在第一時間內還未形成思維定式前,發現自己的錯誤讀音及時糾正,那么他以后也不會讀錯了。
二、深情并茂,深入人心——朗讀能促使學生深刻地把握內容
人教版九上語文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孤獨之旅》,文章較長,一般采取默讀方式來了解文本。但我始終覺得文章的環境描寫與語言刻畫都值得學生細細感受與體味,便想采取朗讀的方式來實施教學,可時間可能會不夠。在這種狀況下,我決定對執教的兩個班實施不同的閱讀教學方式。
在一個班里,我采取了朗讀為主的閱讀方式,用了二課時,在另一個班里,我采取了默讀為主的閱讀方式,用了一課時。在分析課文中的環境描寫時,實施朗讀教學法的班級學生,能較全面及深刻地分析出葦塘、鴨群、暴風雨的描寫的具體作用,并能對文中部分句子進行合理的賞析。而以默讀為主的班級學生,只能談到環境描寫的作用是渲染氛圍,除了對暴風雨所起的作用能夠清晰地感受與表達,其他的還需要再讀文本來體會。
兩個班的對比教學,讓我欣喜地發現:朗讀教學,雖然花費的時間多一些,但效果還是較為明顯的。因為朗讀,能使文章語氣連貫而見情意,能較好地融入情境而走進文本。深情并茂,方可深入人心。古人云:“欲速則不達”,我想朗讀教學的作用會日漸顯示出來,路遙知馬力,日久顯實力。
三、繪聲繪色,繪情繪意——朗讀能培養學生流暢地表情達意
《課程標準》中對口語交際的要求,有一條這樣描述:“注意表情和語氣,使說話有感染力和說服力。”表情和語氣如何通過言辭來展現,這就需要學生能夠擁有較多的口語表達訓練的機會和盡量多的訓練時間。
在初三緊張的復習過程中,要拿出時間讓學生訓練口語交際,這簡直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我們可以選擇文本朗讀的方法,做到一舉兩用。
在復習古文《公輸》的時候,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人物對話。通過對話朗讀,讓學生在模擬人物角色的時候,既可以揣測人物心理,也可以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公輸班與楚王的狡詐、自私、陰險和墨子的睿智與能言善辯,躍然而立,進而能更深入地把握文本,體會墨子高超的論說藝術。還能使學生學會在不同的情況下,通過語氣與表情表現不同人物性格的特性,提升口語交際的能力。繪聲繪色,才能繪情繪意。
以上是筆者在日常的朗讀教學中,感觸頗深的三點。即使我們的課堂急需高效的閱讀,我們的考試也需要無聲快速的閱讀,但這些都不能成為讓朗讀隱居的理由。
百花齊放之時,莫讓朗讀這一枝獨“羞”,閱讀教學需要朗讀的引領,當然也不能缺少任何一枝。唯有千姿百態,才能搖曳絢爛滿樹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