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菊
我國傳統數學教學是以提高學生分數、應對考試為根本目的,忽視了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學質量參差不齊。鑒于此,首先分析了新課改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意義,并提出新課改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以期給目前的數學教學工作提供參考。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在新課程改革中,《小學數學新課標》對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學做出了明確的規劃,要求突出教學過程的多樣性和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因此,廣大一線教職員工和家長應該意識到,數學學習不應當只局限于對書本知識的熟練記憶,還要著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數學思維。將數學學習與學生日常生活相聯系,增加學習的趣味性的同時,培養學生在學習做事中的理性思維模式,積極把生活常識融入數學教學中,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記憶數學知識。
一、新課改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毙W階段的學生,具有年紀較小,心智不夠健全,理解問題趨于直觀化的特點。因而,對小學生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但是,數學學科本身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邏輯性,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理解困難、實踐能力差等學習困難。針對上述情況,基層一線數學教師要更加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運用生活化的實例使數學融入生活。
2.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
在教學工作中,數學教師應該不斷創新,將生活實例與數學相融合,提高數學課程的趣味性,還應當時刻關注學生發展,鼓勵學生觀察生活細節,引領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并指導學生運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努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數學的思維方式貫徹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方面都與數學學習有著緊密聯系,讓學生自發地尋找生活與數學的聯系,探究數學意識對于問題解決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學生自發地開展數學學習。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能夠為教師和學生創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使數學教學變得愉快輕松,也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二、新課改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1.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探究數學規律
在數學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要求廣大一線教師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首先,課前內容導入的生活化。教師運用生動、貼近生活的課前導入,使學生在課前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其次,教學過程的生活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引入與生活相關的實例,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容易集中。再次,課后練習的生活化。教師應使課后作業與課堂學習相聯系,與學生生活相聯系,鞏固課堂教學成果。最后,課堂延伸生活化。教師應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大膽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具體問題,令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緊密關系,用貼近生活的數學教學拉近學生與學科的距離,促使學生主動對數學規律進行探究。
2.結合現實問題,發現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師必須重視數學特有的應用價值,可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案例,再從旁指引,使數學的應用價值在生活實例中得到充分體現。例如,在學習《加減法的簡便運算》中,可以借助小學生感興趣的玩具、糖果為道具,使其展開聯想,自發運算,在此過程中體會到數學學習的魅力,感受到數學學習對于學生自身生活的幫助。
3.調整作業模式,強調作業的生活化
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最直接補充,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著重要影響。為此,教師需要科學調整作業模式。在教學實踐中,注意作業的應用性和生活化,不要只局限于枯燥的課后練習。通過研究發現,多數課后練習過于簡單,過于強調對數學理論的記憶,實用性不強,學生很難對這類問題產生興趣,久而久之,就會使得課后作業失去應用的輔助作用。
4.延展課堂,提高學生的數學實際應用能力
數學知識來源于具體生活,同時也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課內知識往往不能滿足小學生的求知欲,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對學生在生活中遇到難以解決的數學問題,老師可以在認真解答的情況下,總結問題的規律性,搜集具有廣泛性的實例,并在日常教學中進行引用。
三、結論
在社會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教育不應再局限于課堂和書本。數學作為一門古老的實用性學科,與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廣泛的聯系。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不應只注重學生應試分數的提高,也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在生活中合理使用數學知識,并將數學教育與學生生活充分聯系,發揮學生創造力,積極開拓新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孫月濤.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探討[J].時代報告,2015,(04).
[2]劉小清.新課程標準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探討[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