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論述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借鑒其他學科教學模式的優點,根據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科特點,摸索總結出來的歷史課堂教學的一種模式。它在體現并落實新課程理念,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創建高效課堂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初中歷史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應用新課程的實施,是我國基礎教育戰線的一場深刻的變革,是一次從教育理念到教學實踐的全面改革與創新。新課程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和態勢穩步地向前推進。作為課改的重頭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自然成為新課改中最靚麗的風景線,而“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便是其中的精華。
一、學案的概述
學案是學生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創新的學習過程的設計方案。它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點與難點、自學疑難信息反饋、學能測試以及自我矯正反饋等環節,由師生共同完善。學案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師的教學思路的體現,而學案則體現著學生對學習思路的指導。導學是指在教師及學案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構建知識結構的過程。學案之于學生如同劇本之于演員,學案就是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劇本,學生在學案的指導下學習,同時可以參與學案的編制,對學案進行適當的修改,在運用學案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有自己的主動反應和主動改變。
二、初中歷史教學應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教學步驟及環節
1.學案導學,自主學習
老師精心編好的學案,一般在課前發給學生。首先,讓學生明確本課的學習目標,有目的地進行預習。簡單的問題,學生通過預習就能解決,老師上課就不必花過多的時間講解;在預習過程中沒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就帶到課上通過老師講解和與同學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逐漸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自學能力。但這時老師并不是無所事事,而是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要告知學生自學的方法。第二,要向學生明確預習的要求。
2.小組合作,交流成果
通過前面自主預習環節的學習,學生對本課要講的內容、已經掌握的內容和還沒能明白的內容都有了清晰地認識,做到了心中有數。教師在上課伊始,首先說明本課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使學生明確本課在本單元及整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在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討論學案中的相關問題。在小組意見取得一致的基礎上,教師安排不同小組的代表進行發言。對于一些基礎知識,可以教師提問學生,也可以學生間互相提問。對于學生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學生個體發言、同桌探討、小組討論、全班辯論等多種討論方式,并充分調動優秀學生的帶動作用,多角度、多層次的辨析,盡可能互相啟發,消化個體疑點。
3.教師點撥,解決疑難
教師發揮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點撥。在學生相互討論解決疑點的過程中教師參與其中,適時點撥;或是某個問題,某個組已經解決,其它組仍是疑點,教師可讓已解決問題的小組做一次教師,面向全體學生講解,教師補充點撥,這也可以說是討論的繼續。二是精講。對于難度較大的傾向性問題,在學生渴望釋疑的心理狀態下,教師針對其疑點,快速確定講的內容,抓住要害,講清思路,明晰事理。
4.課堂小結,建構體系
課堂小結是一節完整的歷史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小結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所學知識的層次結構,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系列及一定的結構框架。課堂小結所采用的形式主要有:簡潔準確的語言敘述、表格或圖示和圖片等。通過簡明扼要,提綱挈領的小結,對知識結構進行總結歸納。通過課堂小結,可以引導學生跳出本節課程學習的束縛,適當地進行縱向和橫向的聯系,把本單元所學內容與前后左右的知識進行聯系,使之向更深更廣的方面拓展,從而幫助學生更靈活、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學的知識,這對他們形成自己的知識架構,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是大有幫助的。
5.鞏固練習,求異延伸
這是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最后一個環節,主要是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知識的運用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練習題的設計應緊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能力培養目標及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在練習問題設計時,應注意問題的層次性,在由難到易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識,增強學習能力。二是練習題的題量應適中,保證學生能當堂完成,既達到訓練的目的,又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通過課堂練習,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問題,給予指正,做出正確的評價。講評時應把重點放在學生學習的難點上,根據練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目標、教學進度、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對不同年級的學生練習的測重點應有所不同。低年級的學生應側重基礎知識的掌握,而高年級學生應把測試重點放在能力的培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