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山
【摘要】 興趣是愛好的誘發點,愛好又是學習的最大動力,數學課中教師應注重為學生創設歡愉的氣氛和良好的情緒,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了學習興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 培養;興趣;能力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節好課一定要有一個漂亮的開頭. 開頭新穎有趣,就能像磁鐵一樣把學習的注意力集中起來,激發學習興趣,喚起探究知識的欲望. 如教學“生活中的數—可愛的校園”時,我用故事導課:“小朋友們,今天,我們學校開學了. 在一個大森林里,有一些小動物非常羨慕你們,它們也建了一所動物小學,今天也開學了. 你們想不想看看它們上學的情境呀?” 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感到數學不是枯燥的,是有趣的,進而激發學習的興趣,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充分運用直觀教學法
載數學教學中,充分運用直觀教學法,不僅使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易于接受,還能使數學知識以生動具體的形象存在于學生的頭腦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教學“生活中的數…小貓釣魚”,一年級學生對“0”所表示的含義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我就采用多媒體與故事相結合一邊講一邊出示幾只小貓釣魚的情景圖(第一只釣了三條、第二只釣了二條、第三只釣了一條、第四只一條都沒釣著)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分別用數字幾來表示,這樣循序漸進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數字“0”借助直觀圖形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0”所表示的含義,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列舉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做到舉一反三. 直觀教具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還有利于學生分化這一概念與相關知識的難點.
三、培養自我成功感,以培養直接的學習興趣
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取得一個小的成功,就進行自我獎賞,達到什么目標,就給自己什么樣的獎勵. 有小進步,實現小目標則小獎賞,如讓自己去玩一次自己想玩的東西;有中進步、實現中目標則中獎勵,如買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畫或樂器等;有大進步、實現大目標則大獎勵,如周末旅游等. 這樣通過漸次獎勵來鞏固自己的行為,有助于產生自我成功感,不知不覺就會建立起直接興趣.
四、把原有的其他興趣轉移到學習上來,以培養新的學習興趣
每個人在少年兒童時期都有自己特別感興趣的事,如愛玩汽車、愛搭積木等. 到了高年級后,就應當去發現、了解與愛好有關的知識,如怎樣當個好駕駛員?汽車是如何發動的?汽車的構造原理是什么?我所學的知識中哪些和它們有關系?這樣就把對學習的興趣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愛因斯坦中學時只對物理感興趣,不喜歡數學,后來他在向縱深研究物理時發現數學是其基礎,便又產生了對數學的興趣. 又如你對數學基礎知識的學習不感興趣,而對解決實際問題非常感興趣. 這樣你可以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練習,體會出數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對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意義,從而增強對數學基礎知識學習的積極性.
五、了解學習目的,間接建立興趣
學習目的,是指某學科的學習結果是什么,為什么要學習該學科. 當學習該學科沒有太強的吸引力時,對最終目標的了解是很重要的. 學習過程多半都是要經過長期艱苦努力的,這種艱巨性往往讓人望而卻步,而學習又是學生的天職,不能不學,所以要認真了解每門學科的學習目的. 看書上的緒言部分,聽老師介紹學科發展的趨勢,或從國家、社會的發展前景的高度去看待各門學科. 例如,記外語單詞和語法規則,常常是枯燥無味的. 但記住以后,會給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培養帶來很大的幫助,而且考試中也會得高分. 如果我們對學習的個人意義及社會意義有較深刻的理解,就會認真學習各門功課,從而對各科的學習發生濃厚的興趣.
六、讓學生參與實踐,提高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標準》的一個基本概念,多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數學,提高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如在教學“比較動物樂園”時,我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后,讓學生自由選擇兩種動物運用所帶學具擺一擺,同桌說一說,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腦、口、手”全方位地參與了數學學習過程,就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標準》還強調學生之間的交流是發揮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討論討論“究竟是誰和誰比,怎么比,比的結果怎樣”,給學生留下思考、探索的空間. 接著讓學生用自己帶的學具自由擺,自己寫這樣的關系式,加深對數的大小的理解. 又如:在教學“2、3、4的乘法口訣”時,讓學生先擺2根小棒,弄清圖意,表示“1個2”. 根據自己擺的圖,列出乘法算式,并編出乘法口訣. 再擺2根小棒,學生邊擺就弄清了表示2個2,并能很快列出乘法算式,并編出乘法口訣. 這樣,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擺一擺,不僅很快掌握了要學的知識,而且記得牢. 還幫助他們弄清了算式所表示的意義,學習興趣也就越來越高了.
教學實踐證明:在教學中通過設計深入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和創造才能,進而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學生也會感受到,學習不是生活的額外負擔,而是生活的需要;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生活實際,從而培養出一批真正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 同時,結合生活的實踐性練習,能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可以全方位衡量學生的學習,包括知識、能力、態度,等等.
總之,在教學中真正處理好了教學與實踐的關系,多讓學生接觸與生活有關的數學問題,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體會數學與人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勢必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真正喜歡數學、學好數學、用好數學.
【參考文獻】
[1]柯賽珍.新課程下的驚喜與思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學科培訓資料[J].初中科學,2003.
[2]朱清時.科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