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嘉琳
內容提要
《魚美人》是我國上世紀60年代的經典民族舞劇,其中6個優美的舞蹈配樂選段被改編成同名的鋼琴曲,廣為流傳,常被用來學習和演奏。本文僅以其中一首《珊瑚舞》為研究對象,對其創作背景、藝術特征、曲式結構與演奏處理等方面進行分析,對演奏中應當注意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為廣大鋼琴專業師生和業余愛好者更好地彈奏這首作品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
《珊瑚舞》藝術特征 演奏技法
民族舞劇《魚美人》誕生于19b9年,這是一部神話題材的經典作品,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斗爭的永恒經典主題貫穿全劇,以代表正義的海底世界的最后勝利告終。不僅作品中的故事情節曲折動人,由我國著名作曲家吳祖強和杜鳴心聯手創作的六個舞劇配樂片段也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因此改編成為家喻戶曉的六首獨立鋼琴曲作品——《人參舞》《珊瑚舞》《水草舞》《草帽花舞》《二十四個魚美人舞》和《婚禮場面舞》,并組成同名(《魚美人》)鋼琴曲集出版。這六首樂曲旋律奇妙夢幻,伴奏織體豐富生動,風靡一時,且具有一定的演奏難度,多部鋼琴曲選中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其中《水草舞》《珊瑚舞》《婚禮場面舞》還被指定為全國社會藝術水平鋼琴考級練習曲目之一,這些也充分證明了《珊瑚舞》等曲具有很高的教學價值和藝術價值。本文所要關注的即是20世紀60年代我國鋼琴音樂作品的藝術特征以及演繹方法等問題,選取其中一首《珊瑚舞》為主要研究對象,在演奏和教學的基礎上,對鋼琴曲《珊瑚舞》的藝術形象塑造、曲式結構特征及演奏方法進行較為全面細致的分析與闡述,以期為廣大鋼琴學子準確地把握和表達作品,提供一些個人經驗心得。
1.藝術形象塑造
《珊瑚舞》是一首舞曲風格的鋼琴小品,故事情節表現的是在昏迷的獵人被美麗溫柔的魚美人和海底世界的伙伴們一起施展神力救醒后,大家歡呼雀躍,于是,6個活潑閃亮的珊瑚姑娘為獵人和魚美人跳起了“珊瑚舞”。在這首作品中,作曲家杜鳴心將海底世界奇幻化。展開豐富的想象與創造力,打造了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仙境,并將海底生物珊瑚人物化,賦予“她們”人的特質,成功地塑造和模擬了珊瑚姑娘們熱情奔放天真可愛的音樂形象。總的來說,《珊瑚舞》的音樂節奏輕快,充滿活力,左手主題旋律部分多以切分節奏的形式出現,右手伴奏部分由連續的快速輕巧的十六分音符連接,十分活潑詼諧且富有趣味,也表現了珊瑚的玲瓏剔透的雅致風格。
2.曲式結構特征
概括地說,《魚美人》的音樂構架清晰,筆法簡練,音調流暢,調式調性變化多端,和聲與配器復雜多變,創作技巧比較成熟,能夠代表上世紀60年代舞劇音樂的最高水平。杜鳴心創作的《珊瑚舞》篇幅不長,一共42小節,四四拍子,D大調,結構完整,不僅采用了西方典型舞曲結構——A||:B A1:||,即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結構,并且將中國神話題材內容與西方曲式融為一體,此曲也是上世紀60年代鋼琴曲借鑒西方風格的典范之作。
《珊瑚舞》全曲主要由兩個動機材料經過幾次重復、移位,略加變化發展而成。第一個動機(第1~3小節)在樂曲一開始處呈現,長度為三小節,低聲部擔綱旋律重任,由D大調主和弦琶音和八分音符七和弦組成,高聲部則全是十六分音符的伴奏織體,顫音與環繞音型兼而有之。緊接著,整個動機材料嚴格重復一次(第4~6小節),上移純四度重復兩次(第7~12小節),轉到G大調,細膩深刻地描繪出珊瑚姑娘輕盈靈活的形象。結尾處(第13~15小節)與動機材料略有不同,平穩流暢地過渡到了B段。
B段音樂(16~29小節)以級進的顫音為主,旋律連續兩次做三度模進,三度移調(G-bB-D)色彩性很強,將全曲推向高潮,展現出珊瑚姑娘們熱烈的舞姿和快速的舞步。
再現段是簡化了的A段,旋律部分由一連串的十六分音符單音組成,在不同八度上彈奏,音樂顯得更為清麗靈巧,使人不禁想到珊瑚姑娘一起一伏翩翩起舞的樣子。最后(第39~42小節)從建筑在bⅡ級和弦上的五聲音階琶音連續向上進行折回主調,以很弱的音響在屬音和主音上結束,給人以意猶未盡的感覺。
3.演奏方法
《珊瑚舞》整曲短小精悍,速度要求是Allegro(快板),力度多保持在mp,相對最強的地方也不過是以mf來處理,所以全曲要彈得跳躍靈動,輕快活潑。縱觀整曲,右手彈奏的織體從頭至尾都是快速的十六分音符音群,這對右手手指的靈敏度要求很高,力求下指輕巧利落,呈現出干凈華麗的音色。而作為旋律的左手彈奏部分最重要的因素是要把控好節奏與重音,突出左手彈奏的音,這樣雙手密切配合,才能表現出海底世界波光粼粼的意境。
A段的彈奏和教學重點主要是攻克右手彈奏部分連續跑動的十六分音符,這也是貫穿全曲要解決的難題。以第一小節十六分音符的三和弦與單音的交替彈奏為例,筆者的教學方法是讓學生把和弦及其后面的單音視作一個整體,即每兩個十六分音符為一組,這表示珊瑚姑娘們舞步的一次搖曳擺動。教會學生運用右手手腕的輕微動作來完成,一是要注意手腕動作幅度不宜過大;二是要注意練習彈奏時手腕不要僵硬,盡可能地放松,手掌起到支撐的作用;三是要注意觸鍵方式,用略微貼鍵的方式使演奏流暢均勻,同時也避免了音量過強的問題。還有一點需要在此指出,第12、14小節中的重音記號處的音,筆者根據自身的彈奏和教學經驗,一直建議學生用小指彈奏,小指指關節要撐住,力求把手臂的力量通過手指直接傳遞到鍵底。從樂曲整體的藝術風格來看,無論是彈奏搖曳的顫音、還是串連的十六分音符,以及平穩的分解和弦,都要求彈得流暢輕柔,忌用高抬指觸鍵的方式去彈奏,會導致生硬,也不要因為一味求快而導致音彈得不清楚,并且音量要控制在mp,從而營造出一種神秘的氣氛。
展開段B段包含三個樂句,與A段相同,緊密的十六分音符從樂段開始即始終保持輕快的跑動直至樂段結尾。因此,在指導學生練習時,右手的演奏部分首先需多加注意,手腕要放松,支起手掌,當要彈奏的音符超出了手指可掌控的音區范圍后,要學會靈活地運用手腕的左右移動,根據旋律的走向及時地將手指傳送過去。這要求學生在之前積累一定的彈奏經驗,眼、腦、手配合密切,手掌的重心、指尖的力度都要拿捏得恰到好處,音質與音量要穩定均勻,音色清脆飽滿。低聲部左手旋律聲部的彈奏是B段教學與練習的重點難點。學習鋼琴萬不能以為“會彈”“彈會”即是達標,技巧部分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引領學生理解和體會為什么這樣彈奏,教會他們自己分析和處理的方法。左手的部分,從曲式分析的角度來看,旋律是用音程或和弦來陳述的,旋律線條隱藏其中,指導學生分析出左手高聲部即為主要旋律后。那么,在音程和和弦內突出旋律音的彈奏處理方法也就不言自明了。從練習技巧的角度來看,左手旋律不停地在右手兩側交叉跨越,要求學生存短暫的八分休止符間隙準確地定位即將彈奏的音的位置,并準備好觸鍵、力度等彈奏要素。在這里,筆者建議可將左手部分獨立出來讓學生反復練習,然后再與右手部分一起合奏練習。
第三段A段是再現段,與第一段A段相比,幾乎沒有什么變化,所以這一段教學和演奏練習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及其處理方式也基本同呈示段A段一樣,在這里筆者不再贅述。尾聲是bⅡ級和弦的分解進行,音樂漸行漸遠,余音裊裊,筆者建議結尾處不妨試著雙腳將弱音踏板和延音踏板同日可踩下,既加強了音響的綿延效果,也達到了弱結尾的目的,兩者結合,更加渲染出海底世界神秘奇異的氛圍。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鋼琴曲《珊瑚舞》藝術形象塑造、曲式結構特征以及演奏方法的簡淺分析,筆者得出下面的結論:樂曲中珊瑚姑娘們的藝術形象活靈活現,十分生動貼切,架起了從聽覺到視覺形象轉換的橋梁,聽著音樂,仿佛看到珊瑚姑娘在眼前跳舞的樣子;作品雖然篇幅不長,但是五臟俱全,曲式結構清晰,有展開有再現,用西方的創作技法表達了民族的題材和音樂語言;琴曲旋律奇幻活潑,伴奏織體色彩斑斕,有一定的彈奏難度,對于演奏者在音色、力度強弱的掌控能力和情緒的表現力方面是一塊試金石,樂曲彈起來不難,但是要彈得好也不容易,因而具有獨特的教學和演奏價值。以上僅是筆者對于演奏和教學鋼琴曲《珊瑚舞》一些經驗方法,還有不足之處,會在今后的彈奏與教學中進一步挖掘,同時也衷心希望本文能為鋼琴專業師生和業余鋼琴演奏者提供一些練習指導和參考。
(責任編輯 霍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