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慶
【摘要】 小學中年級的學生由于生活經驗和體驗有一定的局限性、常見的數量關系還未能在腦中建立數學模型,所以在數學學習上造成了一定的困擾,筆者根據一定的教學經驗,從兩個方面談談培養學生數學思考力的對策.
【關鍵詞】 小學數學;思考力;影響因素;對策
在數學教學中,總有學生在學習上出現了不盡如人意的狀態,究其原因,而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則是學生的思考力問題,未能達到應有的發展水平,筆者根據教學一線看到的現象和狀態,經過認真的思考和總結,認為影響中年級段學生數學思考力的因素包括以下方面,只有查清原因,從源頭抓起,才能有助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思考力.
(一)生活經驗、生活體驗決定思考力的局限性
案例 幼兒園準備發點心給小朋友,發給12個班,每班發106份,幼兒園還要留60份作為備用,幼兒園應該準備多少份點心? 賀同學列式為:106 × 12 - 60,我問:“你為什么用-60呢? ”他只是嘟著嘴,不出聲,我意識到他是不理解“備用”的含義,不知道“備用”是指幼兒園原本留有60份,還是其他什么意思?于是,我講解:“咱們班有47名同學,如果要給每個人發一把尺,老師要買多少把尺?”他說:“47把. ” 我接著說:“但是我又擔心有的同學的尺丟了,或者損壞了,還要給他們補,我還需要再準備5把尺作為備用,那老師要準備多少把尺? ” 他說:“47 + 5 = 52(把) ” ,緊接著他說:“老師,我懂了!”他很快就把題做對了. 可見,生活經驗、生活體驗是阻礙學生思考力的直接瓶頸.
(二)常見的數量關系,未能在腦子里建立數學模型
案例 “水泥廠有750千克水泥,運了4車,還剩150千克,平均每車運多少千克?”同學列式:750 ÷ 4 - 150. 我說:“錯了……”. 她急忙用筆將算式劃掉,我想:該同學一向思維比較緩慢,理解得更慢,于是我又試著將題陪她讀一遍,試著讓其列式,但還不能完成. 我無奈只有給她舉些她可能經歷過的生活場景,以接近與該題的聯系,幫助她理解該題的結構. 我舉例:“媽媽為你買了10個橘子,吃4天后,還剩2個,你4天共吃了幾個?”這時我發現她臉上稍有輕松的感覺,但還不敢回答. 我忙用筆在紙上為她畫了線段圖:(如右圖)4天吃了幾個呢?她這才慢慢地說:“吃了8個. ”“那么每天吃幾個呢?”“8 ÷ 4 = 2(個)”,我說:“10個總數,用10個減剩下的,就等于4天吃去的. ”于是,我又將原題畫出線段圖幫助理解,她終于能順利解答了.
根據這個案例,影響該同學思考的瓶頸應該有兩方面:(1)對總量、分量的數量關系不理解;(2)對于已知總量和剩下的數量,求用去的部分這種生活,沒能在頭腦中建立數學模型.
這些案例都是來自筆者課堂的第一手資料,具有絕對的真實性,這些案例僅反映出中年級段學生數學思考力現狀的“冰山一角”,可見,中年級段學生數學思考力未能達到應有的發展水平具有普啟遍性,很有研究的價值.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是一門離不開“思維”的重要課程. 現代教學論指出數學教學是思維活動的教學. 可見,思維是數學學習、數學發展的靈魂,培養學生的思考力,是迫不及待的.
(三)增強生活體驗和社會實踐,培養思維品質和思維廣度
生活即是教學. 在教學中,我們要千方百計地讓學生積極參加生活中的數學活動,積累生活經驗,為學習新數學知識做準備.
[案例1] 丈量1千米
下午第三課后,我帶領學生親自到校外丈量1千米的距離,親自計量時間:去時 從15:18-15:33,花了15分鐘,返回時從15: 39-15:53,花了14分鐘;既讓學生感知了1千米的長度,又感知了小學生步行 1千米要花多長時間,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數感,發展了學生思維的廣度.
[案例2] 增加一根小棒,凳子還搖晃嗎?
在講到“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時,書上的觀點“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我親自把一把搖晃的凳子放在講桌上,晃了晃,問學生:“怎么做,才能不讓它搖晃?”有的學生看過例題,說:“在鄰邊上釘成三角形就不晃了,因為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呵,理由夠充足的)于是,我按照學生的要求釘好后,問:“這時候,還晃嗎? ”學生心想,已經加固了,也構成了具有穩定性的三角形,齊答:“不晃了. ”(一般的教師們都是做到這一步就了事了,可我不……)這時,我又晃了晃右邊——不搖晃了,又搖了搖左邊——還是搖晃的,這是怎么回事?(提出疑點,激發好奇)原來,只在右邊加一根木棒.只能治住右邊不搖晃,但治不住左邊不搖晃,學生似乎看出了問題:需要在左邊也增加一根木棒),依言而行,演示,左邊不晃了,可前后還是搖晃的,怎么辦?學生的興致頓時高漲了起來,大聲叫道:“前后各增加一根,才能徹底不搖晃. ”又依言而行,演示,徹底不晃了,到此問題解決.
看了這個活動,學生知道了只用一根木棒想讓凳子不搖晃,是達不到目的的,哪個面搖晃就在哪個面加固,有幾個方向搖晃,就需要加固幾根. 通過這個事例,使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積極地參與到問題的解決當中,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廣度.
(四)插入趣題、賽題,培養思維意識和思維深度
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意識和思維深度,教師要使學生從事創造性的腦力勞動的習慣、養成運用腦力勞動克服困難的習慣,切忌讓學生認為什么都很容易,養成懶于思考的習慣,這樣做只會使他意志消沉、消失斗志,缺乏嚴謹的學習態度. 為達目的,教學中插入趣題、賽題不失為良策,趣題、賽題通常都是帶有創造性的探究活動.
[案例] 123456789 × 9 = ?
學到多位數乘一位數時,教材中的習題多則是四位數乘一位數,可我卻給學生出示了: 123456789 × 9,讓學生列豎式計算,題目新穎而不失趣味,對學生來說頗具挑戰性,并且結果是一個有趣的數:111111111(9個1). 當學生親自經歷了計算的過程,他會覺得克服困難后,是快樂的.
此外,鞏固知識儲備,保證思維的可發展性和持續性、重視閱讀和語言的訓練,培養思維素養等等都是對學生思考力的培養,教師只要針對學生的某方面的不足針對性的訓練,相信都能使學生在思維上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謝桂芳;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J].小學數學研究;2009,(3)
[2]顧正理;數學課堂中學生思維滯后的探析與對策[J].小學數學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