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榮
摘 要:在馬克思主義“四觀”課程教學中實施“問題式教學法”,應緊扣教材體系,在教學中建立多層次的問題體系,進行問題解析式教學。將統一的教材內容轉化為生動的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與“問題”體系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促進“四觀”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和感染力。
關鍵詞:“問題式教學法”;馬克思主義“四觀”;教學改革;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0-0212-02
“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宗教觀、文化觀教育概論”(以下簡稱馬克思主義“四觀”)作為西藏高校一門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特色課程,立足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從西藏反分裂斗爭的需要,“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宗教觀和文化觀,梳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①馬克思主義 “四觀”課程于2005年9 月開始陸續走進西藏各高校課堂,其教學目的是“幫助西藏大學生在熟悉和掌握西藏的歷史尤其是近代史的基礎上,樹立堅定的政治立場,與西方反華勢力和十四世達賴集團做堅決的斗爭”[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建設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校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建設地位。對于馬克思主義“四觀”課程來說,大膽創新其教學體系建設,大力推動教學方法改革,提升教學效果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一直是馬克思主義“四觀”教師的主要任務。質疑是大學生對所學教學內容感興趣的起點。采取“問題式教學法”能夠使大學生主動帶著問題去探究馬克思主義“四觀”教材內容,運用所學知識去解答社會現實問題,以達到樹疑、答疑、解疑的目標,增強馬克思主義“四觀”教學的實效性和感染力。
一、“問題式教學法”的理論特征
問題式教學法是以問題為主線, 以思維訓練為目標, 通過在師生間形成和諧互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它起源于20 世紀50 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學、心理學家杰羅姆·布魯納提出來的,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習者解決真實性問題,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問題式教學法”運用到馬克思主義“四觀”實施環節:由授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置問題、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發表自己觀點——解決問題——教師歸納總結、評價。問題式教學法主要有探究性、自主性和研究性等特點。
二、實施“問題式教學法”的重要意義
“問題式教學法”在馬克思主義“四觀”課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功能,改變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體“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通過在教學中基于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性,將每章的內容設計成若干多層次的問題,形成以重點、難點、社會熱(焦)點等問題的問題體系,大學生圍繞 “問題”主動思考、通過查閱資料等多種手段探索未知,授課教師側重解答問題。
1.有助于教材內容向教學內容轉化
馬克思主義“四觀”主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等相關理論知識,涉及西藏歷史、民族、文化、宗教等眾多內容。教材設置了六章,為突出愛國主義、民族團結、反分裂斗爭的教育作用,可將六章教材內容歸納為祖國觀、民族觀、宗教觀、文化觀四個大專題,教材體系自身的專題化傾向為“問題式教學法”提供了可操作的平臺。在問題體式教學法應用中,緊扣“四觀”教材內容,抓住重點問題、難點問題、熱點問題設置問題,讓學生在教學中能夠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教學內容,從而使教材體系轉化為生動的教學內容。
2.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質疑是啟發學生思維的動力,會提問題并進行思考的學生,才會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和學習的動力,并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回答問題。馬克思主義“四觀”歸納出四個專題進行教學,每個專題緊扣教材內容按照“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順序設計若干問題,使學生自覺樹立問題意識,提高其思考問題的積極主動性。
3.有利于增強教學的感染力
“問題式教學法”的核心是構建多層次的問題體系,以系列多層次問題為主線覆蓋馬克思主義“四觀”的教材內容,對于教師來說,根據所設置問題體系內在的邏輯順序,去梳理教學內容,通過多方位多視角多種教學方法講清楚問題,增強教學的感染力,提高教學效果。馬克思主義“四觀”運用問題教學法,通過問題意識設置與啟發,揭示在黨的領導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及其在西藏取得的偉大成就,使學生真正樹立“四觀”,增強“五個認同”,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
4.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
“問題式教學法”以西藏大學生的所知、所想、所感為出發點,通過聯系當前社會實際,引導他們客觀分析社會熱(焦)點問題和感到困惑的問題。運用“問題式教學法”是針對西藏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有的放矢,有意識地引導大學生運用所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去分析一般的社會現實問題和獨特的西藏問題,以問題意識引發學生主動思考反思,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同時為學生授業解惑,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路徑分析:“問題式教學法”在馬克思主義“四觀”的實施過程
1.建立以核心-重點-具體的多層次問題體系,進行問題解析式教學
圍繞馬克思主義“四觀”教材本身,精心設計多層次的問題體系:一是確立馬克思主義“四觀”教學的核心問題。核心問題的設置必須從教學目標出發,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設置問題。馬克思主義“四觀”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通過學習馬克思中國化相關理論,并掌握其理論在西藏的實踐,幫助大學生樹立“四觀”,增強“五個認同”。根據教材設計為祖國觀、民族觀、宗教觀、文化觀四個專題版塊,突出愛國主義教育、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以及反分裂斗爭教育的核心內容,因此問題的設計必須緊扣每個專題的核心內容,祖國觀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理解國家?中國共產黨為什么選擇單一制的共和國?如何理解西藏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觀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理解民族?如何看待中國的民族問題?黨的民族政策在西藏取得哪些成就?宗教觀的核心問題是: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如何看待中國的宗教尤其是西藏的宗教?怎樣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文化觀的核心問題:怎樣看待西藏的傳統文化?黨和國家對西藏傳統文化采取哪些措施進行保護和發展?新西藏文化建設取得哪些成就?二是明確馬克思主義“四觀”教學的重點問題。結合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和大學生困惑的敏感問題,設計四個專題的重點問題: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是如何形成與發展的?我國和蘇聯同為社會主義國家,為什么我們沒有實行蘇聯聯邦制模式?為什么“達賴集團”能夠長期活躍在國際舞臺上,背后有哪些勢力支持?對于中國的民族問題,黨和政府是如何解決的?為什么我們要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民族區域自治地方與我國其他省市有何區別?如何看待宗教的作用?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為什么宗教將長期存在?如何管理西藏的寺廟?為什么共產黨員和大學生不能信仰宗教?西藏的傳統文化有哪些特色?如何看待西藏傳統文化以及怎樣保護?如何看待所謂“西藏文化衰落”“西藏文化永絕”論?三是梳理馬克思主義“四觀”教學的具體問題。具體問題設置要具有針對性,符合當代西藏大學生的思想實際,能夠激發他們積極地思考問題。以“加強西藏寺廟管理”這一問題為例,可以設計多個問題;佛教如何在西藏落地生根?在西藏社會經濟發展中寺廟出現了哪些問題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寺廟出現的這些問題需要不需要政府來管理?如果政府加強寺廟管理有沒有違背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現階段采取哪些措施加強西藏寺廟管理,使其適應西藏社會發展的要求?隨著提出的問題環環相扣、層層深化,啟發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以及自身的所知所感,深刻地思考西藏寺廟問題,讓學生體會到西藏寺廟及其他宗教問題復雜且多變,現階段我國政府加強寺廟管理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隨著課堂教學層層推進以及設置的問題逐步展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被調動起來,圍繞著問題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增強了師生互動的效果。
2.問題體系與教學內容相互對接,推動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
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將教材內容以問題形式串聯起來,認真剖析問題,不斷引導、解決問題,可將生硬的教材內容轉化為生動鮮活的教學內容,自覺地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有哪些”轉向“西藏作為特殊的民族地區在馬克思理論指導下如何發展”。通過對問題體系的深刻解析,幫助學生深刻認識西方反華勢力與十四世達賴企圖將西藏分裂的險惡用心,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認清國家統一社會和諧穩定對于西藏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3.啟發學生主動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方法是內容的靈魂”[2],是實施“問題式教學法”的關鍵,要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促進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互學效果。在教學中根據設置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闡述自己的認識和觀點,同時學生也可以提出感到困惑的問題由教師進行解答,即便會有敏感的問題,教師也應正面回答和正確引導,幫助學生解除疑惑,實現問題解答與教學內容銜接的良性互動和師生關系的良性互動。例如西藏大學生對西藏民族、宗教、傳統文化、西藏改革發展和穩定、生態環境等現實問題較為關心,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去觀察社會,分析社會問題,并給予客觀全面的評價,讓學生“真學、真懂、真用、真信馬克思主義”。
參考文獻:
[1]吳穎,王毅.試論西藏高校馬克思主義“四觀”教育的歷史沿革及其經驗[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
[2]黑格爾.小邏輯[M] .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