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西美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發展,它們和各自民族的審美意識具有向對應的關系。它們各自的特點也正是它們之間的差異。比較不是較量,不是競分高下優劣,而是通過剖析、發掘、探尋它們各自的特殊性以及形成這種特殊性的原因。
關鍵詞:中西美術;批評;美學;比較
比較是鑒別,但首先是思考和認識,是較為深入的認識。中國美術和西方美術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經過漫長的歷史而形成的藝術形態,它們和各自民族的審美意識具有向對應的關系。它們各自的特點也正是它們之間的差異。比較不是較量,不是競分高下優劣,而是通過剖析、發掘、探尋它們各自的特殊性以及形成這種特殊性的原因。比較也是一種對話、交流俄和溝通。這一過程必然會促進二者之間的相互了解、融合。在這里,我們把“比較”作為一種認識的方式和方法。
中西美術比較是一個很寬泛的領域,這需要一個切入點,就是決定從某種角度進行剖析,得出結論。下面從藝術批評、中西美學等方面進行比較,通過這樣的比較,對進一步了解中西美術的根本差異是有益處的。
一、中西美術批評比較
中西美術批評比較,是批評自身建設的重要一環。從美術學的角度看,在理論形態的美術中,批評比較是一個重要的分支。比較不僅要看到二者各自內部的差異,而且更要看到二者之間的差異。由于文化背景、審美觀念、觀察方式、創造手法的不同,中西美術之間的差異是明顯的。無論繪畫、雕塑、建筑還是工藝美術,都存在著種種差異。一幅中國畫和一幅西洋畫,一尊敦煌雕塑和一尊希臘雕塑,一座中國式建筑和一座西式建筑,能從許多方面找出“不一樣”的地方。
(一)形式與內容
形式和內容是美術批評標準中的一對重要范疇。當你面對作品時,無論是油畫還是雕塑,總企圖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去完整地把握。形式在西方受到格外的青睞。古希臘就提出了形式美的問題,并把形式美作為造型藝術的重要標準。文藝復興對形式的探索是廣泛而深入的,透視、解剖、比例的討論進一步展開。人們發現,以往的形式法則已不適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形式就是內容的認識似乎太簡單,形式自身又因藝術種類的不同有著種種的差異。形式主義批評很少過問作品的主題、社會等因素。藝術的發展關鍵是形式的變化,不同時期的畫家和同一時期的畫家面對同一題材,表現出來的形式各不相同。題材沒有變,變的是視覺方式,僅把藝術風格的轉變解釋成精神狀態的轉變是片面的。
總之,在西方美術批評的天秤上,形式與內容,有時輕此重彼。有時統一,有時對立。擺動的幅度較大。
(二)形與神
如同內容和形式在西方美術批評中的分量一樣,形與神在中國美術批評也是舉足輕重的。形、神關系的探索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探討非常深入。
中國藝術家認為藝術是生命的反映,從主觀上要反映出畫家的意,從客觀上要表現物象的神,這便是中國的傳神論和寫意論。如顧愷之的傳神論;南齊謝赫的氣韻生動;張彥遠的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當推顧愷之的傳神論。傳神論的產生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而傳神則是中國美學史上重要的美學命題,也是我們民族藝術美學的一個很高的境界。顧愷之的傳神論是人物畫創作實踐的理論總結。所謂形神,當時都是針對畫人物而提出的,100年后,南齊的謝赫又提出了著名的“六法論”,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這是中國藝術美學上的第一次系統總結,被后人譽為,千載不易的理法,傳神論,一方面由人物畫擴大到山水、花鳥領域,另一方面又有所凝縮,“傳神”一詞漸漸成了肖像畫體裁的專用語。
二、西美學思想比較
近年來在中西美學思想的比較研究中有種種講法,如:中國講究言志,西方講究摹仿;中國講究傳神,西方講究逼真;中國講究致用,西方講究非功利;中國講究寫意,西方講究寫實;中國強調表現,西方強調再現;中國強調神韻、意境;西方強調形象、典型;等等。這些講法都是根據中西藝術的實際概括出來的,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這些說法少有些片面。
(一)言志與摹仿
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確一直主張“詩言志”。西方的美學思想,從古希臘開始就強調摹仿,主張文藝是摹仿。柏拉圖有文藝是鏡子的講法,奧古斯定和達?芬奇也有此一說,正由于西方美學強調摹仿,所以“鏡子”之說,在西方文藝理論中很流行,但不能就此下結論說,西方美學思想就講摹仿而不講言志。
(二)真實性
真實性一直是西方藝術和西方美學的一個中心問題。這個原則,西方現代主義流派與西方古典美學思想的差異不在肯定或否定現實性,而在怎樣認識現實性。于是以“真”為基礎的西方美學思想,強調藝術的獨立地位和作用;而以“誠”為核心的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則強調“樂”必須為“禮”服務,“文”則用以“載道”。
(三)自由與自然
溫克爾曼強調,希臘藝術之所以優越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自由。古希臘藝術的繁榮,確定了藝術獨立自主的性質和它自身存在的目的。正因為認識到藝術的目的就是藝術本身,西方的美學傳統才無不尊重藝術的獨立地位,為藝術而藝術,純藝術的理念才會應運而生。于是,藝術的自由給予了人的存在、人的理念更大的自由空間。
(四)形似與神似
西方古代的美學思想,認為文藝的本質是摹仿,因此非常強調形似,即怎樣通過虛構的形,把對象生動而又逼真地描繪出來,盡管西方所追求的,并非僅僅是惟妙惟肖的表面真實。中國早期繪畫美學思想也是強調形似的,如書畫同緣,畫法源于書法的“象形”之說,就是從形似著眼。
三、小結
20世紀,隨著西方文化的進入,東方的文化形態也在與其它民族接觸中發生變化。西方藝術的發展不同于東方藝術,它也具有輝煌的成就,其許多成功之處值得我們借鑒。中國的繪畫對外來文化不應該是移植,而應該用畫家的心靈去感應,保持自己藝術的獨立性,發展新型美術,中國美學既要接受越西方,向著現代和諧的方向延伸,不但要發展自身的傳統,還要超越自身的傳統,去追求新的美學思想,讓中國美術在世界藝術潮流中顯示出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力圖達到藝術現代感和民族感的統一。
參考文獻:
[1]楊柳夢.中國畫若干問題的思考[J].美苑,1997,(8).
[2]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劉叔成,夏之放,樓昔勇.美學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孔新苗.中西美學比較[M].濟南:山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志勇(1978.4— ),蒙古族,男,內蒙古人,碩士研究生,講師,雕塑方向,海南大學藝術學院。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