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召生
材料物理實驗室、數學建模實驗室、植物化學實驗室、生物與環境實驗室、化學分析實驗室、創新實驗室……你沒看錯,這是上海一所高中開設的實驗室。寬敞氣派的建筑,現代化的實驗裝備,高大上的實驗課題,不能不讓每一位來此參觀的人肅然起敬。站在高一學生的名為“汽車尾氣凈化催化劑快速起效技術”的成果展版前,華東師大宣傳部長解超向前來采訪的媒體記者直言:驚呆了!
這并非個例。在許多發達地區的重點(熱點)中小學,硬件設施超過了普通大學,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并且,隨著國家和各地對教育的重視,許多邊遠地區中小學的硬件條件也有較大程度提高,甚至有后來居上之勢。
更實質、更具變革意義的改變,還在硬件之外。
一是體現在教學管理上。北大附中、十一學校等探索多年的走班制和導師制,今年9月開始在北京市中學新高一年級大面積推開。有的學校走班制集中在實驗班,涉及課程也限于數學、物理、化學、英語等。走班制打破了傳統的班級管理制度,班級的概念在一些學校和學生里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靈活機動的、松散型的組織。
二是體現在學習內容上。從本文開頭所舉的上海某中學實驗室就可以看出,現在一些中學的學習內容,已經大大超出了國家規定課本的范圍。在不少城市中學里,擁有大把大把的博士、碩士教師,能開出幾百門選修課程,甚至參與國家重點課題的研究,早已不在話下。全英文授課、國內外名校訪學,這些年也常常見諸報端。
對此,社會上也不乏質疑之聲。筆者無意加入論爭,想說的是另一個話題:中學教學改革力度如此之大,三年之后這些學生到了大學,大學該怎么辦?
實際上,一些名牌大學已經遭遇了此類挑戰。據北京大學的一項統計,近年錄取的理科學生中,25%通過競賽保送,45%通過自主招生,27%通過普通高考,3%通過藝術體育特長等。前兩類占70%的學生中,很多人在中學時代就已經學過了大學部分課程,并且學得還非常好,在各種層次的學科競賽中得了獎。面對這樣的學生結構,傳統的大學教學形式顯然已不適合。
大幅度降低傳統必修課的學分和學時,增加學科交叉、創新實踐等方面的課程內容,是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困難重重。在9月23日舉行的高等學校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0年建設成果展示交流會上,北京大學生物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主任許崇任說,目前北大本科人才培養體系中,涉及生物的有生命科學學院的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專業,有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部立足拔尖人才培養的強化挑戰班,有元培學院的整合科學方向,有物理學院、化學與工程學院、工學院的交叉學科方向,如合成生物學、化學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環境、心理、古生物等相關專業也開設了生物方面的必修和選修課程。
按許崇任的理解,生物正在變成一個基礎科學,學生來源的多層次,修課要求的多樣化,學科整合的大趨勢,讓大學面臨師資水平、實驗設施、辦學經費等多方面的壓力。北大尚且如此,其他高校可想而知。
中學教學正在倒逼大學改革。這一次,狼從內部來。
(選自:《中國教育報》2015年9月28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