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紅

工學結合是把課堂教學與獲取實際能力的職業實踐學習相結合的開放式教育模式。教育部明確指出:要積極推廣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1]國務院在《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到,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強化教學、學習、實訓相融合的教育教學活動。[2]這突破了傳統職業教育培養模式,使學院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發生改變,也給高職院校圖書館工作提出新要求。因此,作為辦學條件重要支柱之一的高職圖書館,無論是在促進教學科研活動,還是在增強學生綜合素質、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與許多本科院校和公共圖書館相比,高職圖書館卻普遍存在著讀者到館人數下降、館藏利用不高、閱讀低迷現象,這不僅制約了圖書館的運行發展,也影響著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如何吸引眾多讀者走進圖書館,提高館藏資源利用是目前高職院校圖書館應該深思研究并迫切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 高職院校圖書館利用現狀
圖書館的價值在于圖書館得到用戶密切關注,館藏資源被讀者合理利用。近年來,隨著高職教育跨越式發展,高職院校圖書館也相應的在館舍條件、管理系統、館藏質量、服務功能各方面大有裨進,但圖書館的資源利用現狀卻強差人意,以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紙質文獻閱讀現狀為例,表1[3]是該校4年來圖書館紙質圖書借閱情況統計表,其藏書總量、在校生人數從2010年的34.84萬冊、7938人至2013年增加到50.99萬冊、8267人,但圖書借閱量、生均借閱量、借閱率從2010年的13.93萬冊、17.55冊、39.98%至2013年下降到8.6萬冊、10.06冊、16.31%,通過閱讀統計顯示2010~2013年在學校招生規模擴大,學生在校人數上升,館藏文獻逐年增加的狀況下,圖書館紙質文獻借閱量、生均借閱量和借閱率卻呈現逐年下滑趨勢,館藏資源利用率低的現狀日益可見。
表1 ? 2010~2013年 圖書借閱情況統計表
據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文獻閱讀調查統計,紙質圖書借閱率僅為5%,館藏大多數的紙質圖書仍是零借閱率。所借紙質圖書中,借閱率由高到低依次為I類(42.17%),其次是H類(10.21%)、B類(8.90%)、T類(8.61%)等,而O類、P類、Q類、N類等8類都不到1.0%。在數字圖書的利用上,以Apabi數字圖書為例,2011年 1~6月訪問次數為822次。[4]
以筆者所在的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閱覽室為例,為了完善報刊資源的實用性、專業性和多樣化,我館堅持每年對師生進行《新增報刊征詢調查》,訂閱紙質期刊和報紙共512種,其中專業性期刊與報紙達235種。報刊資源全部對讀者開架借閱,室內備有空調,免費供應純凈水,閱讀環境潔凈靜雅,但通過筆者觀察發現,學生讀者到期刊閱覽室閱讀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來館主要是寫作業或消遣性瀏覽文藝、時事新聞報刊,查找閱讀專業刊物的很少,以致專業報刊閑置,利用率低下。
二 高職院校圖書館利用低迷原因分析
1 高職學生整體入學水平下降,閱讀習慣和館用意識淡薄
高職學生在中學階段受應試教育影響,少有利用圖書館學習的習慣。隨著高職院校不斷擴招,各個省份分數線下降,學生入學整體水平不高,多數文化基礎薄弱,學習目的性不強,兼之學校側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實訓實習的時間較多,造成學生閱讀的目標感弱,主動利用圖書館的意識相對淡薄。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手機終端技術的興起,碎片化的淺閱讀、輕閱讀沖擊著讀者的眼球,促使許多學生喜歡在寢室或食堂上網閱讀聊天,就是到圖書館借閱也只是閱讀娛樂性的文藝或綜合性書刊,專業文獻借閱量不高。因此,高職圖書館出現讀者到館寥寥、館藏文獻利用下降的現象。
2 館藏資源更新慢,特色不顯著,現代化建設滯后
目前,高職院校多數是由改制或合并升格而來,館藏內容重復,層次低,結構不合理。近幾年,在教學評估的促進下館藏建設得到相應發展,但由于經費有限及辦館目標定位不明,一些陳舊圖書沒有及時更新剔除,圖書采集也時有突擊購置的情況,造成館藏文獻重數量而輕質量、文獻類型單一、特色缺失、讀者利用率低的后果。網絡信息時代,高職院校圖書館作為學校重要的文獻資源中心,逐步向人文化、數字化、開放式的現代圖書館發展,不斷滿足多樣化讀者多元化、層次性需求。但囿于資金不足且建設標準低,自動化集成管理系統不夠完善,工學結合特色數據庫建設薄弱,遠程服務、網絡咨詢平臺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與師生需求差距大,館際間的資源共建共知共享無法實施等現狀,導致圖書館利用不高,人氣低迷。
3 服務模式陳舊,服務領域單一,館員主動意識薄弱
高職院校圖書館起步晚基礎薄,逐漸形成一種以藏為用、坐等讀者上門的被動服務模式,只收藏管理文獻而忽視知識信息的傳播利用。領導層對圖書館的現實發展重視不夠,且專項經費緊張,導致圖書館的服務器、交換機、磁盤陣列、刻錄機和復印機等現代化應用設備配置不足,服務效率質量難令讀者滿意。面對蓬勃發展的網絡信息時代,由于封閉自守,圖書館員缺乏主動意識,缺乏運用現代技術手段開展創新服務的能力,致使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停留在保守的低層次階段。服務模式僅限流通閱覽、簡單咨詢等傳統服務,在服務的深層次開發利用上遠遠不夠;用戶教育方面,有的館尚未開設新生入館、文獻檢索、閱讀教育課,無法提升讀者信息素養;社會化服務缺失,豐富的館藏資源未向社會開發利用,難以發揮圖書館的社會價值和效益;高職館在課題查新、學科導航、館際互借、個性化服務等方面的業務開展還有一段路要走。
三 工學結合教育模式下高職圖書館利用提高的路徑
1 研究讀者閱讀需求,強化信息素養教育
圖書館得以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不斷滿足讀者的知識需求,深入了解讀者閱讀傾向和需要,合理配置文獻,保障圖書館資源利用提高。(1)根據圖書館管理系統中讀者到館人數、書刊流通借閱量、圖書館主頁點擊率、數字資源閱讀下載量等數據分析,掌握讀者對圖書館的利用情況。(2)引導學生參與圖書館管理,定期或者不定期通過與讀者座談、問卷調查、圖書館信箱調查等方式獲取用戶反饋信息,重視讀者合理化建議和滿意度評價,及時改進服務,增強圖書館認可度。(3)通過讀者閱讀結構、選擇文獻專業性、用書階段性和時效性,研究讀者閱讀動機、閱讀興趣、閱讀能力;分析多元化讀者閱讀特點、文獻利用規律及閱讀效果,開發導讀平臺,滿足其個性化需求。發揮圖書館在網絡設備和技術上的優勢,建設好自己的網頁,豐富內容;及時更新,使之成為讀者了解圖書館的重要窗口,成為圖書館進行自我展示和讀者教育的重要陣地。[5]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高職圖書館要成立信息素養教育教研室,正常開展教學活動,加強對讀者的宣傳引導,如:針對畢業生舉辦《數字化資源利用》專題講座;針對在校生開設信息檢索和閱讀課;針對新生加強《走進圖書館》入館教育,印發《讀者指南》,宣傳圖書館的資源與服務,多途徑培養讀者信息意識,增強讀者獲取利用文獻信息的技能。
2 構建人才培養需要的資源保障體系,凸顯職教特色
文獻信息資源是圖書館為教學、科研和社會高效服務的物質保障。由于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具有明確的職業就業導向,即為企業、社會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型應用人才,教學模式側重于學生職業技能、創新創業能力的增強。因此,高職院校圖書館館藏體系建設應根據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產學研讀者需求,有計劃有重點的合理配置文獻,收集突出技術性、新穎性,又體現實用性和針對性的資料,及時反映學科專業新成果、新動向和案例積累;充分保證師生或合作企業人員教學過程中實驗、實訓、實習培訓指導方面信息資源及各具特色的模擬仿真平臺需求,探索建立校企合作資源共享體系;加大針對學院專業和行業技能鑒定、等級考試、執業資格證書、職業崗位規范、職業技術標準的文獻資料采集和利用。圖書館在資源配置中要兼顧紙質文獻、數字文獻和其他載體文獻,適當收集整合優質數字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滿足多樣化讀者多元化需求。圍繞重點專業、特色專業有計劃構建高職優秀課件數據庫、重點學科專題數據庫、校企科研成果數據庫,長期積累形成特色資源優勢,為院校教科研需求及行業企業建設發展提供信息資源保障,增強圖書館利用。
3 以工學結合為導向,提升信息服務品質
高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對師生教學和圖書館服務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方面高職的教學環境延伸到了產學園區或企業車間,教學內容拓展為側重職業技能實踐學習;另一方面讀者主體多樣化,即圖書館服務對象從原來的教職工和學生增加了行業、企業的相關人員。鑒于此,高職圖書館要及時調整辦館方向,拓展服務領域,主動為學院教學改革、校企合作、招生就業、區域經濟的需求,開展多元化的高品質服務。(1)關注學生職業考證、升學、就業、求職指導及用人單位等資訊需求,編輯《專升本信息資料庫》和《大學生就業指導手冊》,鏈接畢業生,為學生就業創業以作參考。(2)圖書館要充分利用校園網、wifi、E-mail、微信、在線問答等現代通信手段為讀者提供參考咨詢。通過圖書館網絡平臺宣傳館藏資源,開展新書通報或專題性導讀、科研查新、課題檢索、電子論壇等多樣化服務。(3)根據自身館藏優勢,結合學校產學研項目,開展校外專項服務,為企業、社團或社區提供文獻傳遞及信息咨詢,滿足社會、行業用戶實際需求。(4)構建圖書館泛在服務。圖書館泛在服務的特征是以讀者為中心,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實現服務無所不在,無時不有。[6]這適合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下高職教育的需求,全天候、開放性、交互性的泛在信息服務,打破時空限制,延伸教學服務距離,使高職師生或合作企業人員無論在校,還是在實習基地都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即時的、遠程的、持續性獲取圖書館豐富資源,凸顯“母校”圖書館信息服務便捷度。
4 深入校企合作,加強館員專業素質建設
古人云:國之興,長于正;政之興,在得人。館員隊伍素質的高低對推動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在現代信息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為讀者提供文獻服務的應用技術手段和服務模式發生變革,因此,加強館員專業素質建設,是提升圖書館管理水平和高品質服務的關鍵。首先,館員要更新觀念,加強主動服務意識,深入企業、師生用戶,分析研究工學交替、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下讀者信息需求新特點、新動向,主動與讀者溝通交流,樹立圖書館良好形象。其次,注重員工培訓和繼續教育,不僅增強館員圖情專業知識,提高計算機操作應用、網絡信息資源開發和現代信息管理的能力,還要加強學習行業企業管理、職業技能方面的專業知識,滿足多樣化、多層次讀者需求。最后,積極吸納熱愛圖書館工作的優秀人士,尤其是要引進圖書館信息管理、外語、計算機網絡技術和有行業企業背景的專業人才,為圖書館自動化數字化建設、文獻資源開發、網上文獻信息服務的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圖書館員的專業水平、服務精神和道德素養,架起了知識信息與讀者間的橋梁,深入校企合作,輸送用戶高品質服務。
5 舉辦主題閱讀推廣活動,營造書香校園
在新媒體悄然涌現蓬勃發展的大信息環境下,高職院校圖書館可與校團委、學生處共同組織推廣校園系列專題活動,培養大學生經典閱讀習慣,增強圖書館吸引力。(1)以“世界讀書日”“全民讀書月”“職業教育活動周”為契機開展“閱讀的力量”為主題的讀書活動:演講比賽、讀書征文競賽、圖書漂流捐贈、讀者之星、移動圖書館等,吸引學生走進圖書館,多讀書,讀好書。(2)借“5.25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之際,舉辦大學生心理健康月活動,特邀專家或學者針對學生們面臨的各種疑問,如大學生情感困惑、人際交往問題、專升本考試焦慮、畢業求職壓力等展開有針對性的主題閱讀活動。(3)針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積極加強學生職業規劃意識和創新創業教育,提升大學生綜合能力,圖書館與招生就業處聯手承辦大學生職業規劃曁大學生創業系列大賽,對高年級學生畢業、升學、就業進行有效指導提供相關資訊,幫助其合理規劃自己的學業生涯和職業發展路徑。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閱讀活動,吸引眾多師生參與,擴大讀者視野,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引導他們從“閱讀”走進“悅讀”世界,在深閱讀中體悟成長。
總之,印度著名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在《圖書館學五定律》中提出:“書是為了用的,每本書有其讀者,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7]在科技日新月異,知識更新迅速的泛在信息環境下,吸引越來越多的讀者走進圖書館,享用圖書館資源,凸顯圖書館存在發展的價值。隨著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程的加快,高職教育呈現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基于工學交替、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圖書館要更新觀念,及時調整建設與發展方向,抓住機遇,拓展服務領域,推廣閱讀、傳播知識,提升讀者思想文化素養;增強館員專業素質,充分發揮高職圖書館服務教學教改、服務高技能人才培養、服務就業創業的職能作用,提高圖書館的利用價值和社會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高[2006]16號 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S].2006-11-16.
[2]國務院.國發[2014]19號 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S].2014-05-02.
[3]張紅,袁承芬.高職院校圖書館紙質文獻閱讀量下降的原因及對策[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4(21).
[4]賀紅梅.高職院校圖書館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的對策[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
[5]劉建麗.信息環境下高校圖書館讀者教育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3(9).
[6]岳春杰,歐陽洪.圖書館泛在服務的構建與讀者泛在學習的實現[J].大學圖書館情報學刊,2015(2).
[7]阮岡納贊.圖書館學五定律[M].夏云,等,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