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 陳湘滿



一 我國產業結構的演進歷史
自改革開放起,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與調整,我國產業結構發生顯著的變化。同時,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就業人員在三次產業中的比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1978~2012年以來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演進情況見表一和表二。
綜觀表一和表二提供的數據,可以發現中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動軌跡如下。
1 第一產業在總產出和總就業中的份額下降。1978年中國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分別為28.1%和70.5%,1978年以后這兩個比重都持續下降,到2012年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分別為10.08%和33.6%,其中產值比重下降18.02個百分點,而就業比重下降了高達36.9個百分點。這一變化趨勢,說明隨著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的加速,第一產業比重不斷降低,第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在第一產業就業的人口不斷減少。
2 第二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帶動部門。1978年,第二產業的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分別為44.4%和17.4%,之后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是穩中有升,期間有過小的波動,逐步趨向穩定。在1990年之前第二產業產值比重是上升的,到1990年該比重稍有下降,為41.6%,該年的就業比重為21.4%,高出1978年4個百分點;2001年產值比重為近些年的新高,為50.1%,當年的就業比重為22.3%,略有下降。到2012年第二產業產值比重為45.5%,而2012年時就業比重為30.3%。上述情況說明,第二產業產值趨于穩定,是帶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但在第二產業中就業的人口比重在逐步上升。
3 第三產業是三次產業中增長最快的部門。改革開放初期,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產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分別為23.7%和12.1%,此后兩者都快速增長,到1995年,產值比重為31.1%,就業比重為24.8%,分別增長7.4個百分點和12.7個百分點。到2012年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達到44.42%,而就業比重在2012年時,也達到了36.1%。這些變化說明,第三產業的發展不僅拉動了經濟總量增長,而且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吸納了更多勞動力就業,稱為就業人口比重增長最快的經濟部門。
總的來說,無論是就業結構還是產值結構,中國產業結構的演變與世界產業結構變化的規率是相吻合的。三次產業的產值結構尤其是第一、二次產業的變動基本上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相一致。就業人口的情況也正如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所預言:隨著全社會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次產業向第二次產業轉移,當人均國民收入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次產業轉移[1]。
二 未來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趨勢
世界正在走向新經濟時代,全球經濟正在經歷著重大變化,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高科技為代表的新經濟的發展推進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面對新經濟的挑戰,世界各國都在迅速地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知識型產業,加速知識化進程,提高產業結構國際競爭力。
(一)新經濟時代的產業結構特征
新經濟指的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新經濟時代,以知識為基礎,知識是科學技術之源,科學技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知識是決定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因此新經濟時代的產業結構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第三產業成為經濟的主導。與農業經濟時代和工業經濟時代相比,新經濟時代的產業結構特征就是第一產業的比重相對弱小,一般低于10%;第二產業的比重下降明顯,一般占20%左右;第三產業的比重顯著上升,其發展趨勢從原來的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以美國為例,1980年美國產業結構中第三產業占GDP中的比重達到69.1%,2001年已經上升到72%,相反,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分別為2%和26%。2012年,美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1.2%、21.9%、76.9%。另外,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了第四次產業革命,新經濟成為后工業社會支撐美國產業結構競爭力提高的核心。
2 產業結構“軟化”,知識服務性和經濟咨詢性特征明顯。產業結構的“軟化”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在產業結構的發展過程中,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提高,生產的進步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第三產業的服務,出現了“經濟服務化”趨勢。在經濟發達國家中,日本和美國是比較明顯的,它們的服務化經濟占據了GDP比重的50%以上;二是在所有產業結構中,伴隨著知識技術密集程度的提高,經濟發展對科學技術人才,尤其是高技術人才的依賴大大增強。相對應的,教育經費投入占GDP比重的6%~8%以上,科學技術的研發投資達到了3%以上,科學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80%。
3 高科技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生產力。新經濟的產生是與世界科技,尤其是與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的發展分不開的。高科技成果的大量涌現及其產業化,使得高科技產業成為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所有產業中產出和就業增長最快的產業。高科技產業正在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其對經濟的貢獻分別只有14%和4%,而高科技產業的貢獻卻達到了33%。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持續7年的穩定增長,正是得益于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新經濟時代,先進技術和最新知識武裝起來的勞動力成了決定性的生產要素。以美國、德國、英國、日本、法國等發達國家為例,20世紀80年代的就業結構為第一產業占5.79%,第二產業占34.25%,第三產業占59.96%。三十年來,美國工業部門工人人數占勞動力人數的比重從33%下降到17%。將要就業的職工中有90%的人屬于“知識型”員工。美國采取多階段、多層次、多形式、多結構的教育體制,高度重視人力資源開發和利用,造就了一大批人才,特別是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到2012年美國就業結構為,第一產業就業人口比重為2.4%、第二產業就業人口比重為22.4%、第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為75.2%[2]。
三 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學科專業分布情況
市場經濟是通過市場來配置資源,這些資源不僅包括自然資源、物質資本,還包括人力資本。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發展,人力資本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就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他認為人力資本的積累是社會經濟增長的源泉。人力資本的價值可以用公式表示為人力資本價值;為教育培訓成本;為勞動力遷移的費用;為接受教育和培訓而放棄的收入,即機會成本[3]。可見,要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必須加強人力資本的開發和教育培訓。作為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高等學校,必須要充分考慮所培養的人才是否對應和促進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
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我國普通高校的學科專業設置也逐步走向市場化,即國家賦予高校較大的學科專業設置自主權,高校能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條件申辦相應的學科專業。由于我國高校大規模擴招開始于1998年,所以我們統計了1998~2012年的普通高校本專科各學科畢業生的數據(詳見表三)。
從表三中可以看出,我國的普通高校的學科專業結構從總體上看,與我國產業結構變化情況是一致的。如對應第一產業的農學畢業生人數比重呈現明顯的遞減趨勢,1998年比重為3.49%,后來逐年遞減,到2012年降至1.83%。而對應第三產業的經濟管理類學科畢業生呈現遞增趨勢。1998年經濟管理學科畢業生比重為16.02%,到2012年增加到26.80%,增長幅度超過10個百分點。但通過分析也可以看到,我國專業結構與學科專業結構不一致的問題也較為明顯。如從全球范圍來看,第二產業的比重是在逐漸降低的,但我國的學科分布中,工學學科畢業生的比重卻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再如基礎性學科專業(如理學)畢業生比重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這也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方向是不一致的,因為國家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需要一大批創新性人才,而創新性人才主要來自于基礎性學科專業。可見,我國普通高校的學科專業設置結構如果不進行大力度的改革和調整,不僅不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還將造成大量高校畢業生結構性失業。
四 基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改革思路
1 根據產業結構調整的規律設計高校學科專業結構
從霍夫曼定律、配第―克拉克定律到里昂惕夫的投入產出分析、羅斯托的成長階段論,再到庫茲涅茨的變動趨勢研究、錢納里的“標準結構”以及日本學者的“雁行形態論”等,都論證了產業結構的發展和演變有其自身的規律。一般來說,從三次產業結構轉換看:第一產業無論從產值看還是從就業人員看,其所占份額都存在不斷減少的趨勢,第二產業所占份額則首先是迅速增長,然后趨于穩定,第三產業所占份額則一直增長,存在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轉變趨勢。從工業化發展階段來看:產業結構的演進有前工業化時期、工業化初期、工業化中期、工業化后期和后工業化時期五個階段。從主導產業的轉換過程來看:主導產業依次更替為農業、輕紡工業、以基礎工業為重心的重化工業、低度加工組裝型工業、高度加工組裝型工業、第三產業、信息產業。美國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符合產業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雖然各國和各地區產業結構的具體演進過程和變化速度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如一國(地區)的現有經濟基礎、資源狀況、對外開放程度、市場化程度、產業政策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該國(地區)產業結構的演進速度和具體過程。根據上述規律,高等學校在學科專業結構調整中,需要進一步擴大適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學科專業。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類學科專業,如金融、貿易、市場營銷、保險、醫療衛生等學科專業;適當壓縮適應重工業發展的學科專業,如冶金、采礦等學科專業;重點建設適應產業結構發展趨勢的信息類、生物類學科專業。
2 根據國家產業發展戰略和市場需求調整高校學科專業結構
當前,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迫切需要依靠人才資源的支撐,所以高校學科專業結構必須根據國家發展戰略和市場需求進行調整。以解決問題為重點,使專業課程教學對接工作實際。[4]2013年,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為10.0%,比上年略微下降0.1個百分點,比重基本持平,而第三產業比重則明顯提高,達到46.1%,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比第二產業比重高2.2個百分點,這是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目前我國正在努力構建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具體體現在要改造提升制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交通體系建設、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發展海洋經濟等方面。所以,我國必須大力發展生物、醫療、清潔能源、經濟管理類學科專業,以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3 根據區域經濟特征和高校自身優勢優化高校學科專業結構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特征是:一是雖然發展不平衡,但東西部經濟增長差距正在逐漸縮小;二是區域間產業轉移速度加快;三是城市群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地位進一步突出,產業集群特征明顯[5]。區域教育結構是否合理、恰當,是否與區域已形成的產業結構相適應與吻合,是涉及到區域產業結構能否合理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方面,教育根據產業需求反饋設計合理的教育結構,為其培養人才,實現產業勞動力類型和層次的最佳配置,以滿足產業結構發展的需求,推動產業結構的發展;另一方面,教育根據產業調整和技術發展的一般趨勢和地區經濟發展潛能,主動地調整教育結構的類型和層次,這樣通過培養的人才群體,主動地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變化[6]。當前我國高等學校學科專業設置的現狀與特征與區域發展的現狀和要求不一致。如,一是各高校學科專業設置雷同,各校專業設置千篇一律,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的結合度不強。二是各校學科專業設置缺乏市場調節機制。雖然高校學科專業經過了專家認證和市場調研的程序,但用人單位的參與度不高,最后能否開設的決定權也不在企事業單位。三是普通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與調整與區域經濟發展趨勢沒有實現有效協調,即學科專業結構設置與調整缺乏前瞻性,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沒有充分發揮。正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我國普通高校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不太適應,使教育資源和人才浪費,教育的社會職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為實現高校學科專業與區域產業結構對接,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改革的方向應為:(1)國家發改部門要和教育部門聯合研究,出臺一套科學完善的學科專業設置與調整的政策體系,為高校學科專業結構與高校學科專業結構的對接提供制度保障。(2)各普通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與調整要主動體現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當前我國產業分工正進入深度調整期,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步伐加快。中部地區區位優勢明顯、資源稟賦好、環境承載力較強、要素成本低、市場潛力大,具有承接產業轉移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不同地區的高校要根據地區經濟發展需要,結合自身優勢,在學科專業結構方面打造特色,適應產業轉移。(3)是建立區域行業組織與高校的溝通機制,使得地區行業組織廣泛、深入地參與高校學科專業設置全過程,讓市場信息和用人規格準確、及時向高校反饋,從而保障高校的學科專業設置的科學性、合理性和規律性。
參考文獻
[1]Clark:The condition of Economic progress[M].Macmillan:
1940:87
[2]陳耀.世界發達國家二、三產業關系的演變與啟示[J].經
濟縱橫,2007(8):54-56.
[3]西奧多·舒爾茨.論人力資源投資[M].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0:42-44.
[4]楊建武.以企業需求為目標實施成教教學改革[J].繼續
教育研究,2014(2).
[5]祁京梅.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特征及面臨問題[J].財經界,
2011(2):35-37.
[6]袁岳駟.論區域產業結構與教育結構的關系[J].湖南師
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