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摘 要】近年來,隨著教育事業的改革,社會對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任務已經不僅僅是要提升教育的質量,還包括不斷加強校園學生管理,走向人性化的發展道路。鑒于此,本文從管理現狀入手,分析我國當前高等院校發展存在的諸多問題,并深入探討解決策略,提出人性化解決方案,以期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高等院校 人性化管理 策略
一、高等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現狀
(一)管理水平落后
近年來,很多高等院校都在擴大招生,學生數量不斷增多,人才結構和素質水平參差不齊,在這種情況下,高校管理應更注重整體性和層級性,而管理人員也要有極為豐富的管理知識儲備和科學實用的管理策略。目前,中國很多高等院校都采用專職與兼職并行的管理形式。這些兼職管理人員通常擔任很多教學任務,無暇顧及學生管理,也相對缺乏管理知識和經驗,難以勝任管理工作;而專職管理人員又極少擁有進修學習的機會,管理理念陳舊,已經無法適應現階段高校的急速發展需求。
(二)規章制度落后
很多高等院校依舊沿用傳統的管理規章和制度,將學校定位成管理者、監督者,占據管理工作的主導地位,學生只是其監管、控制的對象,而非服務對象。“嚴令”“禁止”等強制性口吻讓學生覺得生硬、冰冷。在這種束縛性的管理環境下,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不強,個性化潛質得不到充分展現,很難發展成人格健全、思維活躍、具備創造能力的綜合性人才。
(三)不注重實際效果,形式化現象嚴重
高校管理人性化的口號已經被喊了很多年,教育部門和高校持續地在宣傳、推廣,然而很多高等院校的人性化管理仍舊停留在表面,管理人員沒有真正領悟到人性化管理的內涵。有些高校工作內容和系統極為復雜,管理部門完全成了學生生活的后勤服務部門,管理人員也沉浸在雜亂、瑣碎的事務之中,無暇關心學生的思想動態、學習規律,更別說提出科學化人性化的管理方案了;還有一些高校不注重學生的實際情況,盲目推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的目的在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潛質、發揮優勢,促進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高校在執行人性化管理工作時,管理人員一定要切合實際,因地制宜,真正為學校和學生解決問題,不能追求表面形式。
二、高校人性化管理策略
(一)注重情感關懷,展現人文關懷理念
浙江大學從新生入校開始,就給每一個學生寢室配備一名由教師擔任的新生之友,一位新生之友聯系3~4名本科新生,從生活、學習各方面給予幫助、指導,使新生到校后能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只有走入對方內心,理解關懷對方情感,才能做到有效激勵、團結彼此;同樣地,有效管理學生的好辦法也是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管理者只有學會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獲得學生的信服和尊重。從這個層面來講,高校人性化管理就是對學生的一種情感關懷。再如,對于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他們面臨最現實的問題就是擇業、就業壓力,在此期間,很多學生急于走出社會參加面試和實習,這就不可避免地與學校課程計劃產生矛盾。如果選擇面試和實習,則可能無法順利完成課堂學習任務,甚至可能面臨掛科的風險,無法順利畢業,學校又不允許學生擅自逃課,因為那是對任課老師的不尊重。當學生向老師請假時,老師不應直接回絕,而是要讓學生首先懂得“選擇和尊重”的道理。學校應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多參加一些社會實踐,但一定要權衡利弊,有的放矢,高校學生管理者應當在關鍵時刻給予學生正確的建議和引導。
(二)提倡學生進行自我服務, 提高他們行動的積極性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他們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更能體現人性化管理的內涵。這個過程可以將學生的意識理念轉變成一種自覺行為,提高他們的行動積極性,并不斷完善自己,實現全方位能力的發展。例如,在管理中可以充分發揮學校團委與班干部的職能,讓他們進行自主管理,而在學生干部的選拔、任用、考評上也可采用民主公正的方法,由學生進行集體決議,真正尊重學生的意愿。以學生為主體的人性化管理能夠促使學生群體在人文關懷、彼此理解的互助環境下成長,提升其行為自主性,繼而養成自我監督、自我管理的良好習慣。
三、結語
總而言之,不斷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是高等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高等院校不斷擴大招生數量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管理祖國未來的棟梁是教育發展新時期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人性化管理理念重視對學生的人格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其教育理念恰好迎合了當下社會發展的人才需要,因此,人性化管理是當下高校管理的最佳選擇。
【參考文獻】
[1]閆睿穎.臺灣高校人性化管理的啟示——基于對臺交流生的調查分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10).
[2]馬冰冰.如何實現高校人性化管理機制[J].品牌(下半月),2014(08).
[3]惠國輝,寇玉生.大學新生主體性人格塑造及其路徑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 2014(20).
[4]寇玉生,王永萍.人性化教育在新加坡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應用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