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云
關鍵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價值觀;差別的平等;發展中的平等
摘要: 平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平等超越于西方人權思想,它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基礎上的社會權的平等、保障底線的差別的平等和發展中不斷健全的平等。在我國,平等價值觀的建設充分體現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特色。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2435(2016)01004506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各項社會主義事業迅速蓬勃發展,但不斷加劇的地區差距、行業分別、貧富懸殊等不平等結構,日愈引發廣大群眾的強烈不滿。黨中央全面審視和科學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態勢,認為平等問題不抓緊解決,不僅會影響人民群眾對改革開放的信心,而且會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習近平同志說,我們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營造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1]6學術界亦積極為構建新形勢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價值觀做出理論回應。目前來看,他們的研究視角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在充分吸收和借鑒西方自由主義平等派政治哲學的基礎上,構建當代的平等價值觀;二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視角,構建社會主義的平等價值觀。筆者認為,與這兩種研究視角比較起來,從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角度對平等觀予以理論構建,更能體現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的本質。
唯物史觀:對自由主義平等觀的批判
自由主義平等觀,作為一種外來觀念,對中國影響很大。早在清朝末年,康有為就倡導西方資本主義政治,把平等看作“幾何公理”;辛亥革命、五四運動進一步傳播民主、科學的西方文化;新中國建立后尤其是實施開放政策以來,人們對“天賦人權”“生而平等”等這一類西方語錄也極為熟悉。依據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傳統,“人類天生就是自由、平等和獨立的”[2]59,為了保障這些生來就有的自然權利,人與人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契約國家。該國家一旦建立不容輕意變更,只有當其無法保障人民權利時,人民才有權廢除它。可見,平等在自由主義者那里,既是思想觀念,更是政治制度。因此,馬克思說,平等是一種“現實的、物質的”“統治力量”[3]128。
歷史上,自由主義平等觀念,曾“以一種持續而無法抵御的力量促使”人們“徹底摧毀中世紀遺留的一切制度”[4]243-244,建立起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秩序。就推翻封建等級制度和貴族專制制度的歷史功績而言,自由主義者引領的資產階級革命,及其之后建立的資本主義立憲民主制度,為人類的平等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然而,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作為觀念的上層建筑和制度的上層建筑,平等,離不開特定的社會發展階段和特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它總是立足于特定的階級利益主體,具體地、歷史地、階級地存在于社會當中。自由主義者所高揚的平等,表面上看,是人人平等的普世價值;但實際上,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了這個平等只是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的平等;對于無產者來說,是“一切形式的奴役,社會貧困、精神屈辱和政治依附”[5]609。盡管當代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家們開始倡導用“正義原則”規范社會的制度結構、用“差別原則”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但由于缺乏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客觀經濟基礎的徹底革命,也由于缺乏對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階級分化的根本改變,所以,他們的平等思想蒙上了道德理想主義色彩,失守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真實意蘊。真實意蘊的平等,只有在社會主義才能實現。因為它推翻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基礎,消滅了資產階級的剝削統治,建立了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平等社會。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大力發展經濟,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使綜合國力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巨大的經濟成就,為實現全體人民的平等發展、共同富裕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和有力條件。同時,我們推翻了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剝削階級統治制度,建立了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存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經濟分配制度。這些重大的社會變革,為全體人民平等參與勞動、平等享有勞動成果提供了強大的制度保障。盡管在我國現有經濟的發展水平上,在多種經濟成分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框架內,還存在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和行業差距等不平等現象,甚至有些地區或領域還存在剝削現象,然而,從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來看、從社會發展的大局來看,我國人民在實質上已經享有比資本主義社會更高階段的平等。
至此,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代表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自由主義平等觀,本質上不適用于我國社會主義平等價值觀的構建。對我國平等價值觀的理論建設,有待探索一條符合我國自身歷史境遇的、符合社會主義內在要求的發展道路。就此而言,我們不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而且要回復到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源頭上,去思考社會主義平等價值觀的構建問題。
唯物辯證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觀的方法論基礎
就方法論本身而言,唯物辯證法或者說辯證唯物主義,比唯物史觀或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更具本源意義。如果缺失唯物辯證法哲學視野,唯物史觀可能很難形成對平等觀歷史本質和階級本質的正確看法,對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平等觀的歷史進步性及其局限性的理解也會有偏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觀的優越性也將認識不足。
首先,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深處,唯物史觀與辯證唯物主義,總是交織在一起共同發揮方法論作用的;其中,唯物主義是它們共有的本體論基礎。正是將思考的視域定格在社會歷史實踐,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避免對平等的抽象想像,才能把這一觀念意識落實到社會生活的歷史境地加以討論。其次,辯證思維為歷史唯物主義指明基本的哲學方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歷史規律和階級分析方法,是唯物史觀認識平等問題的基本原理。倘若沒有辯證法能動的物質實踐的觀點和對立統一規律的矛盾論思維,那么,歷史唯物主義很可能陷入經濟決定論的科學主義怪圈,把平等這個上層建筑的復雜社會問題簡單歸結于一個經濟問題或是政治技術問題,進而消解了平等問題本身。最后,承認平等觀發展的歷史進步性,肯定社會主義平等觀對資本主義的超越性,是歷史唯物主義在平等問題的基本看法。而這一看法,起源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發展觀點和否定性過程的論斷。按照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說法,任何事物都不是靜止的實體,而是一個不斷否定自我、突破自我局限的運動過程,這個過程決定了事物呈現為螺旋式上升的歷史發展進程。平等,作為一個觀念性事物,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一個優越的平等觀只能存在于一個先進的社會之中;迄今為止,社會主義社會總體上是最為先進的社會,因此,社會主義平等是最為優越的平等。
可見,正是在唯物辯證法的哲學視野下,使我們正確運用唯物史觀的方法,清醒地認識到自由主義平等觀背后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性質,并深度挖掘出社會主義平等觀的歷史進步性和本質優越性。如果說唯物史觀側重從歷史進步的角度揭示社會主義平等觀的先進性和科學性,那么,辯證唯物主義或者說唯物辯證法,作為揭示事物自我運動規律的馬克思主義基本方法論原則,對我們深度領會中國道路在社會主義平等觀建設中的作用有著重要意義。
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看來,事物的發展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運動、自我前進;任何外在因素只能加速或延緩事物發展的進程,不能根本改變事物的性質和發展的方向,真正發揮主導作用的終究還是事物自身。中國的社會主義平等觀建設必須認真審視我們現有經濟發展水平和平等觀建設的現狀,充分尊重中國歷史傳統的平等觀點,構建既符合中國實際的又符合歷史發展先進性要求的社會主義平等觀。當然,我們的社會主義平等價值觀構建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進行的。以自由主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憑借其在世界范圍內強大的經濟政治實力,不斷沖擊包括我國在內的一切非資本主義國家的觀念建設和制度建設。為此,我們對社會主義平等價值觀的構建,一方面,不得不直面資本主義挑戰;另一方面,可以大膽借鑒它們的一些先進經驗,輔助我們的平等觀建設。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有足夠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努力構建屬于我們中國自己的、又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社會主義平等價值規律。
社會權平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觀的核心內容
平等在西方,一直是自由主義思想家們反復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早期,霍布斯、洛克、盧梭等一批老派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家,從天賦人權、契約國家等角度思考平等問題,進而論證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的合理性和封建主義等級制度的腐朽性,并最終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民主國家的構建。如今,羅爾斯、德沃金、諾奇克等一批新自由主義思想家們,從社會正義原則、良序社會建制等角度思考平等問題,進而在道德層面上論證了關照弱勢群體的必要性,并最終推動了資本主義福利國家建設,對緩解資本主義國家的不平等問題提供了一定理論幫助。然而,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看來,無論是新自由主義還是舊自由主義都有一個共同的理論困境,那就是:停留在形而上學的抽象層面上,形式化論述平等理論問題和制度改良問題;沒有深入到社會實踐的經濟基礎和階級根源,去解決平等的社會實現問題。自由主義平等觀其本質是形而上學的超驗論。
馬克思說,資本主義平等是一種“僅僅以自身來衡量自身的實際需要”的自我意識。這種平等觀念源于自我反思哲學,通過“我”對自身的感性存在和理性存在的邏輯分析,由己及人推導出人與人的平等關系,進而成就一整套民主政治法律體系。由于反思哲學在方法論上有其孤立、靜止的一面,所以經由反思哲學所論證的平等理論,盡管比封建等級觀念更具歷史進步性,但總體上它仍然是一種形式上的平等、道德意味的平等,缺乏具體的社會經驗內涵。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觀察平等問題不應用道德和法學來衡量,也不應訴諸于人道、慈悲之類的溫情,而要從社會的具體內容加以評判。“平等是人在實踐領域中對自身的意識”“應當不僅是表面的,不僅在國家的領域中實行,它還應當是實際的,還應當在社會的、經濟的領域中實行”[6]448。社會主義平等不僅體現為法律形式和政治權利,而且涵蓋在社會生活的各個主要方面。
社會主義平等是面向社會權的、廣泛的、實質的平等。社會權主要指公民從社會所獲得和基本生產和生活的權利,一般包括經濟權,受教育權和環境權等三類權利,社會權的核心部分是經濟權。馬克思說:“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沒有經濟實力,教育、醫療、有尊嚴的生活、個性化的自由發展……都是一些子虛烏有的事情。然而,近年來,一些西方新自由主義學者鼓吹社會權是一種“市場外”“非商品”的權利,該權利可以通過“斯密意義上的資本主義”中性政府對每個社會成員“積極作為”而得以科學實現[7]22-27。針對這一抽象的社會平等觀,恩格斯早就予以駁斥:“訴諸道德和法的做法,在科學上絲毫不能把我們推向前進行”;相反地,經濟科學足以證明“社會弊病是現存生產方式的必然結果”[6]492。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經濟基礎的資本主義,必然在社會上呈現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的兩極分化,在政治上崛立代表資產階級集權利益的極權政府、寡頭統治。盡管一些現代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收入的再分配機制和社會保障體系,使富有者向弱勢群體讓渡了一部分“社會善品”;但是,這種讓渡,從本質上說,完全取決于資本家的“良心”,無產者只能憑借“道德運氣”被動地等待資本家的自覺行為。無產者只有聯合起來,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才能真正獲得自身的解放。《共產黨宣言》指出:當無產階級“使自己成為統治階級,并以統治階級的資格用暴力消滅舊的生產關系,那么它在消滅這種生產關系的同時,也就消滅了階級對立的存在條件,消滅了階級本身的存在條件”“代替那存在的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共產主義社會,“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8]294,社會“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6]306
1949年,我們建立起新型民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追求平等的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建國后,我們一邊大力發展生產力,大力發展教育和公共事業;一邊建立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制度,促進社會平等從生產條件到分配方式、從經濟領域到社會生活的全面實現。改革開放后,我們建立建全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經濟制度,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中國社會總體上進入“小康”。“所謂小康社會,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9]161-162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由于在公有制經濟之外還有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復雜成分,由于公有制經濟內部還有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區別,因此,社會上出現了各階層之間具體利益的差別,但從整體看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此基礎上,我們的社會各項事業得到所有社會階級階層的一致支持,教育、就業、醫療、住房、養老、保險等各項福利制度正在有序進展,人民的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正在進一步得到落實,整個中國正在向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邁進。
保障底線的差別平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觀的本質特點
自由主義者眼里的平等,是一切人在起點上的無差別平等。盧梭說:“不平等現象在自然狀態中幾乎是不存在的。”[10]120即在初始意義上,每個人都是自由、平等、理性、利已的人,社會共同體的存在就是為了維護每個社會成員初始人權而存在的。羅爾斯指出,保障公民在起點上的人權平等是社會正義的“第一原則”;至于后天所得的“財富和收入的分配無需平等”,甚至可以說,“社會的與經濟的不平等”恰恰作為“差別原則”體現了社會正義“第二原則”;且“第二原則”只有在“第一原則”的約束下,才能“合乎每一個人的利益”[11]48。由此可見,在自由主義者那里,平等本質上是一種脫離社會實際的、無差別的起點平等。按照唯物辯證法的理解,這種平等只能存在于資本主義的法律形式和政治宣言當中,在日常生活世界是不存在的。因為把其他一切社會內容都撇開,無視個體差異和矛盾變化的存在,只從理性的利已主義這個“特定的方面”去衡量每個人的倫理價值,顯然是對實踐經驗豐富性和多樣性的全盤否定。要想“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6]306,讓每一個人享有自由發展的全面空間,那就只有進入生產力高速增長、集體財富“充分涌流”的無階級社會——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才是可能的。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一個共產主義的低階段且是最不發達的階段,但在許多觀念和制度上,我們已經啟用共產主義的做法。譬如,共產主義要求消滅階級差別、保留個體差異,讓每個人擁有全面發展的平等機會。對此,我們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相應地提出“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平等原則。“各盡所能”——即讓每一個人把自身能力毫無保留地施展或貢獻出來——被當作平等原則的首要因素提出來,這充分證明,我們在平等目標上優先考慮的是:差異性個體的平等發展權利。至于“按勞分配”這個社會財富的分配原則,作為社會主義平等的重要內容,是迄今為止最進步、最科學的分配形式。
所謂“按勞分配”,即指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的社會扣除之后,按照個人提供社會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根據生產方式與分配方式、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生產方式決定分配方式,進而決定整個社會的平等狀況。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社會成員既是集體財產的所有者又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他們之間平等的財產所有關系,決定了生產和分配關系的平等性,進而決定整個經濟過程中個人關系的平等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主義經濟生活的平等性,最終決定了人們在政治、文化等各個社會生活領域平等發展的權利。與此對照,在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物質資料掌握在資本家那里,而人民大眾只有生產的人身條件即勞動力;相應地,消費資料的分配方式自然就是“按資分配”方式,這樣,整個經濟活動就體現為資本家與人民大眾的兩極對立;在此經濟基礎之上,資本主義的政治、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也都基本呈現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之間兩極分化。可見,“按勞分配”原則是取消階級特權、消除階級差別的社會主義分配方式,其本質優越于資本主義的“按資分配”模式。
然而,“按勞分配”原則并沒有完全消除“資產階級的法權”的抽象性和同一性弊端。因為“以同一尺度——勞動——來計量”收入分配,客觀上默認了“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權”;把人的本質片面地“只當作勞動者”[6]305,從而抹殺了人的社會存在的豐富性和差異性。為了讓每個人都能獲得平等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馬克思提出“按需分配”的設想,即按照每一個社會成員個性化發展的實際需要來分配社會的消費品。當然,他清醒地看到,這一原則在共產主義低級階段是不切實際的。馬克思說,“按需分配”只有“在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6]305,才是可能的。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不僅遠遠落后于共產主義社會,而且還落后于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它的基本生產關系雖然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但還有個體經濟、私營企業等多種所有制經濟存在;相應地,在分配問題上,我國主要執行的原則是“按勞分配”而不是“按需分配”,甚至在一定范圍內我們還要實行“按資分配”原則,以及落后于“按資分配”的其它分配形式。可見,我國的平等觀念和制度,盡管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平等,但其水平還很低,還兼有差異性和同一性特點,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發展中不斷健全的平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觀的基本狀態
平等的觀念總是和不平等觀念同時產生、共同存在的,這是在平等問題上的歷史辯證法。恩格斯說,“平等的觀念”“本身是一種歷史的產物,這一觀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歷史條件,而這種歷史條件本身又以長期的以往的歷史為前提。所以,這樣的平等觀念說它是什么都行,就不能說是永恒的真理。”[6]448古代,以手工勞動為特點的落后生產條件,形成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血親關系的社會等級。近代,機械化大生產催生了商品生產和等價交換,在此基礎上,資產階級建立“人人平等”的民主國家;但是,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經濟本質,決定了資本主義平等不過是資本的經濟特權、寡頭的政治統治。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使人民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為人們平等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權利的實現創造了堅實的條件。平等既成為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又成為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發展的內在要求。
建國初期,我們創造性地實踐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平等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基礎上,消滅了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剝削與壓迫,確立了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使社會生產從舊的生產關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大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新中國建立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制度,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民族區域自治制等基本政治制度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權利,使中國人民在平等的理想追求中前進了一大步。然而,我國是一個經濟文化落后、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發展極不平等的社會主義國家。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增進社會主義平等,并沒有現成的道路可循。建國初期,由于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認識不科學、對社會生產力發展速度估計錯誤,產生了“共產主義在我國的實現,已經不是什么遙遠將來的事情”操之過急的情緒。針對平等問題,我們混淆了社會主義同共產主義的區別,混淆社會主義平等同平均主義的區別。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條件下,盲目地推行高度社會化的勞動生產方式,對有限的社會產品采取了平均分配的供給制。結果表明這一切并沒有使人民群眾進入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共產主義社會,反而助長平均主義,挫傷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對生產力造成巨大破壞,使我們距離共產主義美好生活更加遙遠。
改革開放以后,在認真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平等建設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首先,我國經濟實力雖有顯著增強,但總體水平還不高,手工農業與現代農業、粗放型工業與集約型工業之間的差距還很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雖然已經初步建立,而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其它非公有制的經濟成分與公有制經濟之間的差別依然存在,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鄉差距、東西部發展差距、各階級階層之間的差距都相當大。其次,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扎實貫徹,文化事業繁榮昌盛,但同時,人民群眾的教育、醫療、就業、住房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解決得還不盡人意,部分群眾甚至生活困難,社會不平等現象還存在于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最后,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武裝起來的工人階級政黨,她作為執政黨,其先進性和人民性是得到廣大群眾一致認同的。可是近年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在一些地方和部門的干部中盛行,少數黨員干部思想信念動搖,以權謀私、貪污腐化等問題嚴重,這些問題,在少數地區、行業內甚至發展成為特權階層與廣大群眾之間的對立。基于上述事實,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平等在中國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發展社會福利事業,逐步消滅階級、消滅剝削、消滅特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平等發展的長期過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平等價值觀建設是一項崇高的精神文明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接續奮斗。當前和今后的一個時期,我們要繼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平等觀建設提供更充實的物質基礎;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平等觀建設培育積極的精神食糧;不斷加強社會主義體制改革,為平等建設構架制度保障。讓我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努力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使全體人民真正享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權的平等、保障底線的差別的平等和發展中不斷健全的平等,最終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目標——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洛克.政府論:下篇[M].葉啟芳,瞿菊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5]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喬萬尼·阿里吉.亞當·斯密在北京[M].路愛國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8] 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11]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quality Valu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U Xiaoyun
(School of Marxism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China)
Key word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quality values; differential equality; developing equality
Abstract: Equality is on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essence of socialism, and the inner requirement of socialist development. Socialist equality differs from the thought of western human rights,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Marxist equality including social equality, protecting the bottom line of differential equality, and constantly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 equality. In our country, it is to fully embody Chinese and socialist characteristics to build the equality.
責任編輯:楊柏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