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劍輝
2015年12月12日,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現場會在佛山市南海區召開。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佛山市副市長麥潔華、南海區區長鄭燦儒等領導出席,全國各省教育代表團觀摩學習南海教育“互聯網+”實踐,探討教育信息化建設新方向。自1999年開始,南海率先在教育信息化領域開展探索,十多年來全面完成了“三通兩平臺”的建設,開播“朝陽學堂”,實現“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目前全區208所中小學、1.4萬名教師、30萬名學生“網”入“云”中。2015年南海區榮獲“全國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典范區域特別實踐獎”。
夯實信息化基礎工程,提升應用能力。
一是再造信息化應用大動脈、加強泛在學習環境建設。自2011年開始,不斷對南海教育城域網優化升級,先后實施“寬帶教育工程”、網絡雙百計劃(100%學校100兆以上光纖接入)、“校校通網絡提速工程”。目前,區內學校接入光纖全面達100-500兆不等帶寬,城域網外網出口達4G,4G移動網絡信號逐步實現全區學校覆蓋,為移動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二是實施教育大數據工程、助力基礎教育科學發展。初步建成包括教育資源、行政管理、教師發展、學生發展、幼教、職教在內的六大數據中心,并匯聚于“南教云”“朝陽學堂”“學前教育網”三大平臺,初步實現海量數據的快捷匯聚、發掘與共享,助力基礎教育科學發展。自2000年起,區教育局率先推進教育電子政務建設,163項常規管理業務全部網上運行,通過管理流程優化與再造,做到了統一數據標準和教育狀態數據實時在線,實現了教育管理的規范化、高效化和個性化。
三是構建多元評價體系,推進區域教育綠色發展。以推進教育發展狀態公布制度、教育質量綠色評價制度、學生發展評價制度為抓手,從區級、學校、學生個體三個不同層面,建立各有側重、互相支撐、有機統一的多元評價體系,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注重信息化成果的應用,促進教與學變革 。
一是有效彌補基礎教育短板。教育信息化引發課程變革,目前全區新型數字資源、電子教材實現高中小全學段覆蓋;本土微課資源已達3千多節;視頻資源達1萬多小時。南海課堂教學正逐步由知識獲取向知識深化、知識創建高階思維培養階段發展,正有效彌補基礎教育短板。
二是顛覆性改變教學流程。以靈動課堂(翻轉課堂)、名師微課堂、智能課堂(電子書包)、智趣課堂(動漫創客)為牽引,正深刻改變南海課堂教學業態。以學定教、先學后教、因材施教、翻轉教學等理念成為現實。
三是逐步形成新學習方式。在線作業、在線糾錯、靈動課堂、云盤分享、項目學習、創客學習等正逐步成為大群體學生以IT為認知工具的新學習方式。
四是改變學校傳統評價模式。學生發展性評價、基于評價的學科學習正顛覆性地改變學校傳統評價模式。目前學生綜合素質在線評價正逐步走進學校、走進家庭。12所試點小學向家長發送學生綜合素質發展電子報告書已累計達10多萬份。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