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超 向楊
【摘 要】大學生生活園區建設逐步成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陣地和全新平臺,生活園區文化建設作為生活園區內涵建設的核心問題越來越受重視。本文針對當前我國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所面臨的挑戰,分析新形勢下生活園區文化建設該如何突圍,以進一步充分發揮園區文化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大學生生活園區 文化建設 育人功能 問題 途徑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生活園區已逐漸成為大學生思想觀念形成及行為表現之地、大學生素質及涵養的體現之地以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和陣地。大學生生活園區的內涵建設日益凸顯,其核心問題就在于學生生活園區的文化建設。
一、大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的解讀
高校和諧校園的建設尤為重要,和諧、文明、進步的校園文化同學校的教學活動構成整體的教書育人環境,對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集體主義精神,增強集體凝聚力以及促進良好校風、學風的形成等有著積極作用。和諧校園建設之根本就在于校園文化建設,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是和諧校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活園區的內涵建設的核心應從文化建設的角度去解讀。
(一)大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的含義
關于文化的定義,《辭海》解釋為:“廣義指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綜合。狹義是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大學生生活園區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將其歸納為:以學生生活園區為主要載體,以學生群體為主體,以物質、意識、行為及制度等為內容,以生活園區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引導、凝聚、規范、熏陶等重要功能。
(二)大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的內容
大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在宏觀層面上可分為三個層面: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從微觀層面來看,則應包括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四個方面的內容;從文化呈現形態來看既包括顯性文化也包括隱性文化。
1.環境文化
學生生活園區環境文化是文化的基礎和物質載體,包含生活園區的基礎設施、整體格局、衛生狀況和周圍環境等。環境文化是其他形態文化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大學生生活園區文化的顯性標志。大學生生活園區需要有寬敞整潔的公寓、經濟適用的寢室、便捷的生活設施以及人性化的園區公共空間,如黨團活動室、公共綠地等。
2.行為文化
學生生活園區行為文化是指園區大學生的生活、行為方式本身及通過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內在社會心理、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當前高校學生生活園區行為文化集中表現在大學生在社區的文化活動和生活方式上。
3.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大學生生活園區內的所有成員在交往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及調控這些社會關系的規范體系,包括生活園區的各種管理規章制度、條例、行為準則、評比制度、獎懲辦法等。它存在顯性的文化呈現方式,也包括隱性的文化呈現方式,同時以其強制和非強制的力量,約束著園區所有成員的內在意識和外在行為。
4.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大學生生活園區中形成的一種特定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作為一種隱性的文化呈現形態存在,是價值觀、道德、傳統、人際關系、心理等多方面素質要求的總和。
大學生生活園區四個層次的園區文化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環境文化是園區文化的基石,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形成都建立在環境文化建設和發展的基礎上;制度文化是園區文化發展的最基本的保障;行為文化是以環境文化為基礎、以精神文化為依托、以制度文化為規范,所有成員在生活、學習和交際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文化存在;精神文化是園區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它反映了園區成員共同的價值觀念、道德水平,是環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建設的歸宿和落腳點。
(三)大學生生活園區文化的功能
大學生生活園區文化作為高校文化的重要子系統,它不僅可以使學生從理智上受到啟發,而且更容易從情感上引起共鳴,能夠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塑造人的品德。加強大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有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大學生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狀態,有利于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園區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功能有:
1.引導功能,樹立正確人的生觀
大學生生活園區文化是綜合性系統,它是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與大學生群體自我教育的有機結合。良好園區文化的感染,有助于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塑造良好的行為習慣,引導大學生正確選擇個人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人生奮斗目標和處事原則。
2.凝聚功能,培養集體主義精神
大學生生活園區是一個大集體,也是一個小家,它是廣大大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知識學習和情感傾訴的重要場所,大學生對于生活園區有很強的歸屬感。同時,園區成員之間相互影響,園區文化影響著全體成員,有利于培養和發揚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
3.規范功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大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包括制度文化,通過隱性和顯性的呈現方式,以強制或非強制的力量,約束著園區所有成員的內在心理和行為表現,并作為行為判別的尺度和辨別模式,發揮著規范學生行為和檢驗學生行為的功能。
4.熏陶功能,陶冶情操、提高修養
大學生生活園區文化是一種群體心理環境,通過這一特定環境的熏陶,所有園區成員將這種集體心理環境非強制地、非系統地移植到自己的心理系統中,在經過同化的過程之后,逐漸形成個體的心理特征。同時,學生在生活園區里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最為輕松、自然,語言和行為擁有較大的自由度,大部分學生能在園區寢室中進行適當地情緒宣泄,使其承受的壓力、困惑、失衡在不知不覺中得以放松、解脫,甚至可以通過模仿、暗示、從眾、認同等過程實現自我的塑造。
二、大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是一項校園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各部門通力合作和相互支持,更需要全體同學的理解、支持和參與,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園區文化建設。然而在實際的園區文化建設過程中,從學校管理層面到園區內部關系以及園區文化與外部文化關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問題。
(一)學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1.重視程度不夠
大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是一項事關大學生和學校長遠發展的基礎性工作,生活園區文化建設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學校各級領導的重視,各方面力量齊心協力地精心組織。部分高校只是將大學生生活園區的管理和建設作為后勤和學工的工作,沒有形成文化建設全校一盤棋的工作局面,故而造成了在指導思想、工作部署、經費投入等方面對生活園區文化建設的忽視。
2.硬件設施落后
硬件設施是生活園區文化建設的基本保障,在絕大多數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是否能提供便捷的生活設施、經濟適用的寢室、寬敞明亮的生活空間等都飽受學生詬病。近年,關于寢室空調的問題受到學生和家長熱議。伴隨著高校不斷擴招,生活園區硬件建設的速度遠遠不及擴招的速度,上述問題會日益凸顯。不僅基本的硬件設施落后,生活園區文化設施以及便于開展文化活動的個性化公共空間也十分有限。
3.管理制度欠缺
無規矩不成方圓,完備的生活園區管理制度體系是生活園區文化建設和發展最基本的保障。部分高校提出了生活園區建設的工作理念,但是管理制度依舊沿襲老制度,沒能因時制宜地改進制度。由于管理制度的落后和欠缺,在學生生活園區管理中存在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比如偷盜、火災等安全事件,學生基本安全都得不到充分保障,何談文化建設?
(二)園區內部存在的矛盾
1.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矛盾
在生活園區文化建設中,學生和教師對文化功能的認識有偏差,教師更注重文化的育人功能,學生更注重文化對其需求的滿足功能。這種認識上的沖突在園區活動中有鮮明寫照,對于滿足學生休閑、娛樂需求的文化活動,學生要求多、參與性強;對于部分學校組織的生活園區教育、管理、服務類活動,學生參與率低,效果不理想。
2.學生個體之間的沖突
學生個體之間因年級的高低不同、地域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異,對文化需求層次由低到高,豐富多樣,不同層次的學生文化認同差異大,這些不同的個體生活在同一園區,追求文化認同和文化需求的同一性過程是一個磨合和沖突的過程。
(三)園區文化與外部文化的沖突
1.西方文化的滲透
伴隨著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等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西方價值觀的傳播于無形之中滲透到高校學生日常生活中,從日常衣食到音樂電影消費等無不滲透著西方文化的影子。
2.市場經濟腐朽文化的侵蝕
伴隨高校后勤社會化的改革,大學生生活區的環境變得更為開放和市場化,生活園區文化受到市場經濟腐朽文化的侵蝕,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在大學生的身上有蔓延的趨勢。
3.網絡文化的挑戰
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網絡信息的獲取越來越觸手可及,大學生好奇心強、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網絡通過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將大學生“一網打盡”,不良網絡文化趁機而入,腐蝕著大學生,混淆他們的辨別能力,消磨他們的信念意志。
三、大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的途徑
學生生活園區只有營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圍,才能充分發揮生活園區文化建設的導向功能、教育功能、熏陶功能,讓大學生在其中感悟文化精神、享用文化成果、沐浴文化傳統,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乃至人格的形成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加強大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對學生、對學校、對社會都有著積極而深遠的意義。
(一)完善平臺體系建設,建立長效機制
1.培育環境文化,構建提升人文素質的平臺。環境文化建設不僅指物質環境基礎建設,也包括心理環境建設、思想輿論環境建設。當前,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生活園區又是心理問題重點區域,將心理健康咨詢師搬進生活園區,深入生活園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機干預,將大大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有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通過廣播、校園網和宣傳欄等方式宣傳時政,解讀政策,做好“正能量”宣傳,有助于大學生走在時代前沿并擁有正確的是非辨別力。
2.培育行為文化,構建完善人格品質的平臺。大學生生活園區是培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場所。一是要加強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宣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開展系列教育實踐活動,規范大學生日常行為習慣。二是加強大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培養,注重引導園區內大學生積極交流、互相學習,幫助園區內大學生學會在交往中適應別人、適應環境,學會與他人合作共處。
3.培育制度文化,構建學生自我管理的平臺。學生生活園區的制度體系是其文化建設有序進行的根本保證,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園區文化建設理念的具體貫徹與體現。一是轉變觀念,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把“管理學生”變成“教育、服務學生”。二是要更新管理辦法,理順管理體制,提高規章制度的合理性。傾聽學生的聲音,尊重學生的意見,學生作為園生活園區的主體,要積極參與到園區管理和建設中。
4.培育精神文化,構建理論學習的平臺。精神文化是生活園區文化的核心內容,培育精神文化,一是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大學生的核心價值體系,培育遠大的理想信念和愛國愛校精神。二是,要建設各類理論學習園地,把理論學習型社團活動引入園區,使大學生時時學理論,處處比素質,以理論學習提升精神文化。
(二)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專職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素質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思想教育專業教師隊伍并加強對他們的培訓,是促進園區文化平穩、良好發展的重要基礎。優秀的園區文化和園區文化育人功能的發揮,人是第一要素。教師的素質水平將直接影響園區文化氛圍的形成,是提升園區文化建設效果的關鍵因素。
1.堅持對園區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如管理方法、交流技巧以及心理學等方面的培訓。
2.在人員配備上,要注意合理性。園區管理人員既要有懂管理,有良好協調和組織能力的行政干部,又要有熟悉心理學相關知識,了解大學生心理特點,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的學生政工干部。
3.要讓園區管理教師真正起到作用,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引導學生加強集體意識的培養,及時發現學生的悲觀、消極情緒,化解學生的心理障礙。
(三)加強學生干部隊伍建設,讓學生成為寢室文化建設的主體
主體的自主、自覺是道德存在和發展的先決條件。沒有主體的參與,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發展。大學生是生活園區的主人,如果他們只把自己當成園區文化建設的客體,就難免會出現抵觸情緒,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因此,要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園區文化建設的策劃、組織和實施中。
1.要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建立一支優秀的學生干部隊伍。通過學生干部的“朋輩”優勢引導和教育學生,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形成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機制,豐富園區文化的內容、形式,使園區文化深入人心,形成品牌,并促使學生自覺維護園區文化品牌、自覺參與園區文化的建設,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園區內營造良好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
2.讓學生成為園區文化建設的主體,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大學生是園區文化的直接參與者,園區文化建設的發展離不開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他們的活力和激情也將有效地促進園區文化的建設。園區文化建設不僅是思想道德教育,更是一種養成教育,學校育人的主導作用的實現必須通過學生自身的積極活動。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很多高校都鼓勵大學生們積極參與校內的服務與管理機構,提倡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事實證明,通過參與這些工作,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鍛煉,情商也得到提高。
因此,高校在建設園區文化的過程中,應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和組織能力,引導每一個學生自覺參與園區文化建設,為園區文化建設注入強大的活力,營造一種人人關心、人人參與的氛圍。要做到娛樂與學習相結合,文化活動與思想教育相結合,培養興趣愛好與提高素質能力相結合,使學生在全新的園區文化影響下,學會做人、做事,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提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從而達到和諧發展、自我完善,保證人才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曹鴻飛,單忡飛,王利品.豐富大學生生活園區文化 構筑德育工作新平臺[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08(06).
[2]陳禎如.高校生活園區文化建設機制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2(02).
[3]劉向前.高校大學生生活園區文化建設初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8(12).
[4]滕建勇.高校學生生活園區文化融合機制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09(05).
[5]郭瑩瑩.新世紀我國普通高校學生社區文化建設結構模式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1.
[6]顏廷芬.山東省高校宿舍文化建設調查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8.
[7]王煥偉.高校和諧校園建設背景下的學生公寓文化建設研究——以大理學院為例[D].大理:大理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