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歡歡
2002年以來,教育部一直在主導并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為提高英語實用能力,改革的主要舉措之一就是把原教學大綱中的以讀寫為主的教學任務改為以聽說為主。《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規定: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在此指導下,大多數高校積極展開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訓練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英語綜合能力,解決長期以來普遍存在的“聾子英語”“啞巴英語”問題。
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中,如何展開視聽說教學活動成了重中之重。根據模因論(memetics)的觀點,語言的習得過程可以被理解為不斷地復制和傳播模因的過程,語言學習者只有通過語言輸入語言輸出的有機結合,才能成功地習得語言。微信這種新興的網絡通訊工具,以互聯網為媒介,支持發送文字、圖片、語音、視頻,具有更新快、移動即時通信、零資費等特點。微信的出現給語言的輸入輸出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給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帶來了機遇。
一 研究背景
根據Blackmore(1999)的觀點,模因是一種文化的復制因子,以模仿和復制為擴張手段實現人類文化的傳遞和進化,而模仿不是動物的簡單聯想和試誤學習,而是人類特有的能動的模仿學習。模因論的核心概念是模因,模因的核心概念是模仿。模因通過模仿得到復制、傳播和發展。模因無所不在,任何一個信息,可以通過模仿得到復制。(Blackmore 1999:43)作為文化傳播單位,模因的載體之一是語言,而語言本身也是一種模因。要想成功傳播,模因需要滿足三點要求:一是模因要符合選擇者的需要,順應模仿者的本性。真實有用、引人注目、使人產生情感共鳴的模因更易于傳播。二是模因本身要具備易于傳播的特點,便于人類模仿和記憶的模因更易于傳播。三是模因要進入適合的宿主,一旦進入最有可能被他人模仿也最有可能向他人傳播模因的宿主,即模因的源泉,就易于成功傳播。目前,模因論為語言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
李捷指出(2011:162),模因論使我們認識到語言學習者為了成功習得語言,必須把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過程有機結合起來。二語習得經歷二語信息的輸入—被注意到的輸入—被理解的輸入—顯性隱性知識—語言輸出的過程,這過程正與模因傳播的過程相一致。模因傳播同樣經歷模因—同化—吸入—記憶—表達與傳輸的過程。因此,語言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基礎,只有通過充分的語言材料的輸入并且被學習者理解和吸收,模因傳播過程才得以順利進行,語言輸出才有可能實現。同樣,只有語言輸入而不重視語言輸出的語言學習就等于放棄了語言模因的作用,也做不到語言習得。在此理論指導下,將微信應用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既可為語言輸出提供信息輸入渠道,也為語言輸出提供了平臺,有其實現的可行性。
二 微信在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
微信,英文名wechat,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推出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以互聯網為媒介,支持發送文字、圖片、語音、視頻,是一款集多平臺,多媒體試聽于一體的即時通訊軟件。微信的出現,不僅滿足了人際傳播多樣化的需求,還豐富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使得人際溝通更富有彈性、更靈活、更智能,目前已成為人際交往的主要通信手段之一。(范玥,2014)
目前,微信已成為人際交往的主要通訊方式之一。根據功能的不同,微信可以分為個人客戶端和公眾平臺,分別面對個人和公眾。微信個人用戶可以應用的功能有一對一私聊,多人群聊,朋友圈等。通過搜索添加QQ好友和通訊錄好友,用戶可以將信息一對一發送給好友,也可以建立組群進行多對多實時通訊,或是將信息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的朋友可以共享信息。不同的是,公眾號不能主動添加好友,只能被個人用戶添加和關注。公眾號可以群發信息或是分組發送信息,信息的內容可以是文字、圖片、語言、視頻四個類別。個人用戶關注公眾平臺后,可以接受并回復公眾平臺信息。
在網絡化教學環境中,將微信應用到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當中,讓大學英語試聽說教學得以突破課堂以及學時的限制,學生可以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利用碎片時間學習,利用語音短信,視頻和群聊的功能,與同學進行口語對話。教師也可以通過公眾平臺或是朋友圈發布學生感興趣的視頻或圖片,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微信平臺這種新的溝通方式讓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可以延伸到課堂外,讓教學更具針對性和靈活性。豐富的素材讓學生有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多樣性的表現形式增強了教學的吸引力。學習和提交作業的便捷性增強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手機的交流方式又避免了面對面交流帶來的對英語口語交際的恐懼心理。在微信平臺,不再是教師一言堂,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模擬真實場景的交際環境下,學生的口語和聽力能力得到鍛煉,主動性和創造性得以發揮,自主學習能力和小組協作能力也得到提高。微信提供的這些便利都使得其在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中的應用成為可能。
三 微信在視聽說教學中應用的教學流程
1 搜集大學英語視聽說資源庫
首先,根據模因成功傳播的條件,為了成功復制、傳播和發展模因,搜集順應模仿者本性并易于模仿和復制的模因是第一步。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比較廣泛地使用《新視野大學英語教程》,該教程是一套與現代化技術相結合的立體化英語教材,附有光盤、參考課件等資料,均包含視、聽、說等環節的訓練,且內容新穎、題材廣泛、貼近生活,有助于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因此該教材相關資料可以作為資源庫的資源之一。
其次,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庫,如具有視頻、聲頻和文本特征的加州大學英語視聽說資源庫,該資源庫涉及多領域、多學科,包括國際關系、政治、經濟、科學、環境、信息時代、社會問題、文學、電影創作、藝術欣賞、名人成長之路等專題,話語類型包括訪談、講座、辯論、演講、記者招待會等。此類資源庫可以大大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為語言輸出做準備。
再次,利用國內英語學習網站資源庫,如中國日報官網、滬江英語網站、可可英語網等,其資源包括時事新聞、大學英語四六級、雅思、托福、BEC、BBC、VOA慢速英語,等等。因具有強目的性和針對性,此類資源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學習動力。
2 教師工作的重心在于怎樣讓易于傳播的模因經歷成功的復制和傳輸過程
準備好豐富的語言材料后,教師建立微信大學英語試聽說學習公眾號,要求實驗班學生申請微信賬號并關注公眾號。通過公眾號平臺或者朋友圈,教師定期發布文本文件、語音文件或視頻文件,話題多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熱點人物或時事熱門話題,容易激起學生的共鳴,互動性好。文件不宜過大,讓學生可以在2到5分鐘內學完,這樣既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也不會因學習負擔重而扼殺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新視野第二冊第三單元的主題是跨國婚姻,教師可以發布相關話題的微視頻,如經典影片《情人》中的片段或者近年來風靡網絡的美劇《摩登家庭》中的片段,引起學生的觀看興趣和討論熱情。吸引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后,教師再發布相關文本或語音文件讓學生對該話題進行拓展學習。
根據文件涉及的話題,教師設立問題和任務,鼓勵學生建立微信組群進行討論,討論形式以語音對話方式為佳,教師也參與群組討論,做一定的引導、監督、指導工作。討論過程中,由于非面對面交流帶來的便利,學生可以大膽地模仿和復制教師發布的文件中的信息,而且,為了讓自己的觀點有內容、有說服力,學生還能夠邊討論邊上網搜索資料,搜索到的信息又作為模因被傳播給同學,這樣的模因—同化—吸入—記憶—表達與傳輸的過程將學生的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過程有機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成功習得語言。再以上述新視野第二冊第二單元為例,教師以視頻內容為引導,設置“你認為你有可能選擇跨國婚姻嗎,為什么”或者“跨國婚姻的優點和缺點”等問題,學生對于這樣的話題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再通過資料搜索和創新思維很容易形成自己的觀點,在小組討論和協作互助中又讓片面的觀點形成更為豐富和成熟的結論。
此外,微信平臺的群組互助學習后,學生討論中得出的共同結論還可以用脫稿演講或角色扮演的方式拿到課堂上展示,供小組以外同學觀摩和評價。比如在跨國婚姻話題中,學生以演講的方式闡明異國婚姻的優缺點,或者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示異國伴侶間面對的困難和問題。每組不同的創意表演使全體同學都開闊了視野、活躍了思維。
從模因論的角度來看,這種微信結合課堂的視聽說教學模式符合“語言輸入—模因表現型傳播—語言輸出”的規律。微信平臺觀看視頻和其他文件可以視為語言前期輸入過程,語音討論可視為模因復制和傳播的過程,同時又包含一些隱形輸入,課堂脫稿演講和角色扮演可視為語言輸出。學生從對某一話題的較為陌生到模仿話題相關詞匯和表達,再到靈活應用所學自如表達自己的觀點,實現了模因的表現型傳播。這種教學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緊密結合的原則,在學習中,學生的輸出目標越明確,輸入過程就越投入,輸入越投入,輸出的語言水平就越高。
總之,語言學習是一個反復持續的不斷輸入和輸出的模因復制傳播過程,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教學模式遠遠不能滿足學生聽說練習的需要,微信平臺在大學英語視聽說教學中的應用給語言教學帶來新的希望,也給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微信平臺輔助教學,設計良好的教學活動,即時獲取學生的教學反饋,以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終極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Z].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
[2]李捷,何自然, 霍永壽. 語用學十二講 [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3]范玥.“微信”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媒介功能分析[J]. 新聞世界,2014(4).
[4]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