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港琳
【摘要】儒家提出了“道”與“育”相結合的德育觀,認為教育的最大價值不是培養“專門人才”,而是幫助人精神生命的成長。儒家的這種道、育結合的德育觀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對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仍然有著啟示意義與重要價值。
【關鍵詞】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現實價值
儒家提倡“仁”:“仁政”的社會理想與“仁愛”的人格精神。儒家思想的這兩個層面的“仁”,涵蓋著社會的方方面面、涉及社會政治、世道人心。從先秦的孔子與孟子、漢代的董仲舒到宋明理學的周敦頤、朱熹、王夫之等等,歷代的儒家思想家們盡管都有其創造性的思想主張,但是在注重“通過教化來引導人們實現自身德行的養成”這一點上,卻是無一例外的。他們都主張“修身為本、德育至上”,這也是儒家教育思想之靈魂。在中國古代,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一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部分,其中心要義是希望通過“育君子”與“化小民”的雙重路徑達到“至忠孝、明人倫、成君子”這一終極目標。
我國古代儒學思想家大都同時也是當世的大教育家,其創始人孔子,就是中國最富盛名的大教育家。然而,不論是先秦儒家(如孔子、孟子),還是后世儒家(如董仲舒、韓愈、朱熹、王夫之等等),其教育理念都有著鮮明的特點。即認為教育的最大價值不是培養“專門人才”,而是幫助人精神生命的成長。兩千年來,儒家的思想家、教育家們不但時刻不忘宣揚其“道”(即提倡“仁”:“仁政”的社會理想與“仁愛”的人格精神),而且還認為對“道”的追求,是不能簡單地通過灌輸獲得的,它必須有一個“育”的過程。“育”即是一種內在生命之各自成長。教育者所做的不是直接給人灌輸一種現成的思想,而是為其思想和精神生命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儒家的這種道、育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對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著啟示意義與重要價值。
首先,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仁”,“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儒家認為“民(百姓)”在一個國家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能否得民心,關系到政治的鞏固和社會的穩定。“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就下,沛然誰能御之。”儒家的“仁政”、“仁愛”思想體現了對“人”自身的關懷,體現了人本主義色彩,這和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關注點十分相同,即要關注現實的國計民生;要注重“以人為本”。可以說,不尊重人的德育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儒家之“道”是一種尊重人的準則,它是教人“愛人”的思想。誠然,對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更加需要“愛人”,因為“愛”是思想政治的靈魂。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如何去“愛”,如何被“愛”。需要指出的是“愛”總是先有具體的對象,如是先有對父母、親人、朋友、家鄉的愛,然后才擴展到對整個民族、自己的祖國、全人類以及世界上萬事萬物的愛。
其次,儒家之“育”,強調形象教育,強調歷史教育,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儒家修身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修養,道德修養是人們對自身行為和內心世界進行不斷反省、不斷解剖、不斷改造的過程,是將外在的道德規范內化為自身道德品質的過程,是由他律走向自律的過程。先秦儒家的修身思想仍然是實施現代德育的重要方式,“一個人只有在內心嚴于解剖自己,對一切錯誤的道德觀念毫不留情地進行自我批評,堅決拋棄,才可能成為一個符合時代精神的有道德的人。”通過自我教育能夠有效內化德育知識,體驗德育情感,培養自我道德意識。面對西方消極文化的腐蝕和市場經濟不利因素的影響,通過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能夠增強自身抗腐蝕的能力,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和自我調控的能力,從而做到:在認識上,能夠客觀分析自己、評價自己;在情感上,能夠體驗自己,尊重自己;在行動上,能夠監督自己,控制和調整自己。這些正是當前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教育者自身若不能給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沒有一種高尚道德,沒有情操,那么在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就很難真正的產生好的效果。
此外,中國古代儒家教育中重視歷史的教育功能,而歷史不是抽象的數字、道理,而是生動的故事,形象的場景,在這些感性生活中蘊涵著“道”,儒家的這種“育”不是灌輸式的教育,是一種感性的教育。此外,儒家還重視勞動、體育、藝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而這些都是非常感性的、具體的、有著極強感染力的。歷史中的故事、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體育鍛煉、勞動生活實際上都是“生活”。儒家的這種寓“道”于現實生活的教育觀是值得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汲取的。
儒家德育觀對現代德育的影響之深是其他任何西方文化思潮無法比擬的。在現代思想道德教育中,我們需傳承儒家德育的精髓,結合時代特征和現實情況,改進現代德育方式方法,充分挖掘和探索傳統儒家思想的價值與內涵,增強現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普遍性和多元性。要做到面向日常生活,關注社會百態,關心人們的幸福指數,尊重個體自然個性,提高個體主體性等。
【參考文獻】
[1]張紀娥.儒家自我教育法與當代思想政治教育[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01期
[2]唐國軍.“修身”與“教化”:儒家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論——儒家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模式研究之一[J].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11期
[3]王媚、劉永志.儒家道德教育方法的幾點思考[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