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摘 要】人機工程學是一門研究人、機、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新興學科。本文根據現有人機工程學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結合工業設計專業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剖析了傳統教學中人機工程學課程所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引入了新的教學方法,豐富了課程設計的內容。
【關鍵詞】人機工程學 工業設計 教學互動
人機工程學是研究系統中人與其他組成部分的交互關系的一門科學, 并運用其理論、原理、數據和方法進行設計,以優化系統的工效和人的健康之間的關系,是工業設計專業中重要的課程。人機工程學的學習與研究,從學術類型來說,有研究為主和應用為主兩種。人機工程學是設計領域的技術和知識基礎, 設計體現 “以人為本” 則必須從人機工程學出發。我校工業設計專業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重點應放在應用為主的研究方面進行教學設計。
人機工程學在工業設計專業中處于重要的地位,是工業設計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必修課。人機工程學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之一,對工程設計類專業后續的課程學習,有著重要的承接作用。人機工程學對工業設計的指導性作用隨著其自身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也越來越明顯。因此,在該課程的教學實踐中,要將提高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作為重點,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培養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
一、人機工程學多媒體課件制作
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可以及時地將人機工程學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合進課程教學之中。一方面,多媒體課件具有良好的人機界面,能集圖、文、聲、動畫于一體的忒點,可以使教師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系統地、有條理地演示課程內容的功能;能幫助學生盡快了解并掌握人機工程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此外多媒體課件的應用也有利于學生擴大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分析能力。人機工程學課程的主要內容有10個章節模塊,即人機工程學緒論、人的形體參數、人的神經系統與感知、人體力學、人的作業能力與疲勞、人的自然傾向與可靠性、人機界面設計、作業空間與用具設計、作業環境、人機系統設計與分析評價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取舍的依據是課時安排以及不同專業的教學要求。
另一方面,在一些有關章節,我們可以采用實際案例授課的方式來增強教學效果,結合具體的案例,以問答方式和學生很好地進行互動,從而增強學生對課程的認識。多媒體的授課過程中,我們也認識到,對課程內容的解讀不只是把書本內容搬到大屏幕上,還應注重教師的分析講解,和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在課件中,多媒體形式的選擇也要依具體內容而定,軟件、文字、動畫、聲音、圖片等相結合,盡量添加生動的實例,例如,將國外學生做模型的視頻添加進來,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學習氛圍,這樣才會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什么是工業設計,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人機工程學課程授課方式
在實際教學中,對教師來說,一節課的關鍵是根據課堂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要有目的地理清思路,做到聲音、圖文并茂,避免使用大量的文字。認真學習國內外本學科的前沿動態,做好工業設計學科知識儲備,在備課過程中,理清各知識點之間的聯接,做到重點突出,講解有序。在授課中盡可能使用多媒體教學方式,直觀、形象、生動是多媒體教學的特點,容易吸引學生課堂上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盡可能地通過舉例論證式教學,通過講解例子分析心理需求,從而達到良好效果。此外,還應該讓學生在課外進行學習,可推薦與課程相關的精品文章以及名家作品,讓學生學習掌握本課程延伸知識,擴充本學科的知識層面,從而達到有效輔助課程學習的目的。
三、實踐性人機工程學教學體系構建
實踐性教學是人機工程學課程教學的重要特色之一。主要內容包括課程實驗、課堂討論與作業、課程設計(即大作業)3個部分。在人機工程學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在教學中強調理論的應用性,實踐內容的可行性、實用性。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應相輔相成, 人機工程學課程實踐教學體系則根據知識體系進行系統的構建。根據多年的教學積累,人機工程學的教學內容從四個知識單元分解為多個教學模塊和實踐模塊。教學過程中“故事”“實例” “案例” 根據當時最新事件進行,如果沒有與人機相關的事件則按計劃事件進行,這樣做一是促使學生關注時勢新聞、 了解前沿動態; 二是可使授課按計劃順利進行。對重點內容還需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交互進行,這與本課程的 “人的注意力” 問題有關, 避免學生產生 “疲勞” 感。
四、結語
在今后時期,應采用更多的案例進行理論的分析,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益于教學效果改善。為進一步提升人機工程學課程的教學水平,為社會培養需要的人才,還需要教育者摸索更多合適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陳靜媛.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工業設計專業人機工程學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2015(06) .
[2]劉星.互動—探究型教學方法在工業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設計,2002(02) .
[3] 谷遠亞.人機工程學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