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奎星
中國第八次課改在全國推行,這次改革,與前七次相比,具有與以往不同的特點。它將實現我國中小學課程從教材本位、教師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個性化的人發展。
在新課改背景下,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的積極性,教師把將實現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教師從課堂的主體變成課堂的主導,學生從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變成課堂的主體,教師實現在課堂上的目標教學,將成為這次課改的幾大轉變。下面,就這幾個問題我談一下粗淺的看法,請各位老師批評斧正。
一、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主動性
高中歷史知識相較初中的歷史知識學習已經提高了一個層次,不再是粗淺的歷史故事,而是上升到系統化、理論化的高度。也就是說,初中生所學知識是表面現象,而高中生歷史學習則要從歷史現象認識上升到歷史本質。那么,如何使高中生的歷史學習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呢?
以《啟蒙運動》一課為例,這一課是思想史模塊第七課,教師要講清思想史模塊所要講的四個內容、啟蒙運動的概念、背景、代表人物及影響。對待概念性知識的學習,應從歷史故事或歷史人物讓學生得到感性的認識,然后再提煉概念,做到深入淺出。
如,在講到“啟蒙運動”這個概念時,讓學生來分析,他們從字面上基本理解了這個概念,是一個對人開啟蒙昧狀態的運動,而我繼續再深入講解,這是一次人類開啟蒙昧狀態的運動。
當談到啟蒙運動的核心時,我提到了亞里士多德的“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這句名言,讓學生思考這句話的意義,使學生自主思考出“理性”就是人自己的思考,運用自己的智力去認識、判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否定了一切外在的權威。這個時候,學生則主動思考了這一問題并回答。最后我進行總結。
綜上所述,教授知識的關鍵不是教給學生各種基礎知識,而是要引發他們思考問題,探索知識,從歷史現象發現本質的技能。
二、教師要把教教材變為用教材教
課堂未來發展趨勢是學生學習方式的革命性轉變,學生有能力把自主性、探索性落實到課堂上。
《關于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必須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這里,我將闡述對大“四觀”中的課程觀的具體看法。
舊課程觀最大的缺點是:教師向學生教授的知識具有單一性和確定性(以2007年以前高考題為例),這與以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為特征的學生真實的生活毫不匹配。也就是說,教材教授的知識與現實世界嚴重脫鉤,所以做到“學校即社會”是很有必要的。
以《啟蒙運動》一課為例,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了解啟蒙運動的基本內容,認識啟蒙運動的作用和意義。所以用通俗的例子掌握這兩點,通過時代介紹,人物和觀點分析使學生自己掌握何為理性主義。
通過我的引導,學生的分析,將生活知識通過教材的知識滲透到課堂中,促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尋找知識的領路人
啟蒙運動領軍人物伏爾泰說:“真正的導師,不是把學生引向自己,而是引向真理。”真正的導師其實就是那些能把啟發式教學應用到學生身上,使學生掌握了學習知識的能力和技能,使學生能夠通過已有知識達到理性判斷的能力。蘇格拉底是,孔子是。他們通過設計問題讓學生自主認識、達到預設問題。在今天的課改中,課堂提問也成為評價一堂課好壞的關鍵。通過問題設置,使學生變成課堂主體,教師成為主導,啟發學生思維的活躍性,把學生由接受者變成主動者,這正符合新課改要求。
啟蒙運動另外一位大家盧梭說,看看你學生的有知識和我學生的無知識的區別吧!你的學生學習地圖,我的學生制作地圖。
四、在課堂落實知識并滲透道德教育、人格教育
以《啟蒙運動》一課為例,我采用先整體把握要學習的內容,中間具體學習啟蒙思想家基本觀點,最后由學生總結,形成“點—線—面”的程序。重點強調啟蒙運動對今天的現實意義,引用“理性是自主獨立思考來判斷是非”來突破“理性主義”概念這個難點。
另外,在課堂中滲透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以《啟蒙運動》一課為例,我在解讀標題時說:“啟蒙運動是人文主義的繼承和發展,是在糾正資本主義產生時代文藝復興過度強調人文主義而導致人文主義泛濫而產生的。”所以啟蒙運動強調的理性主義是在人文主義基礎上而闡述的,是強調人在滿足自己私欲的同時要強調道德、強調理性、強調人的品格等。
從學習中,教師還應該指出,整個啟蒙運動在發展過程中不僅沖破了封建制度的束縛,還為資本主義制度提供了美好藍圖。不僅打擊了一個舊時代,而且開啟了一個新時代。為后來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為后大革命時代和全世界資本主義制度提供了資本主義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對全世界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總之,在新課改中,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提出新問題,創造新方法,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教師的組織教學功能,增強教師的課堂掌控能力,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本領,增強學生的道德修養、人格素養,為上一級學校輸送更多人才。
參考文獻:
[1]高放.啟蒙運動的回顧和重新啟蒙的重視[J].探索與爭鳴,2007(02).
[2]李文奎.盧梭《愛彌兒》[J].山東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0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