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秀梅
新聞雖然司空見慣地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但是作為一種文體,對于剛上八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陌生。初中語文八上第一單元第一課,就是一代偉人毛澤東同志親自撰寫的兩篇新聞稿。毛主席以豪邁之勢為后人樹立了新聞的典范之作。第一篇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非常及時地報道了當時解放軍百萬大軍渡江戰役的概況,氣勢磅礴,勝利豪情躍然紙上;我軍解放南陽,是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具有關鍵意義的勝利。從此以后,國民黨反動派軍隊開始節節敗退,而我軍走上了節節勝利的道路。《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新聞則反映了這一形勢,鼓舞起全國人民乘勝前進的斗志。
在第一課時,學生學習了第一篇新聞,并初步了解了新聞的有關知識和學習新聞的基本方法。那么對于第二篇新聞《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的學習,教師應該放手,讓學生相對自由地深入文本,進行比較高效的學習和探究。對于這篇新聞的教學,本人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推進課堂。
一、當一回記者,做好發言人
在學習完第一篇新聞后,我留給學生的作業是:留意身邊,當一回記者,至少采集一篇新聞在下節課前分享。上課了,教師詢問新聞采集情況,果然有很多人爭相要做發言人。他們面向同學,鄭重其事地播報自己采集的新聞,有的是國際政治新聞,有的是國內新聞,還有的是市內新聞,還有的是前一天發生的趣聞等等。這個作業的設計,本身就是培養學生主動觀察生活,用心思采集信息,用文字表達生活,大膽發言的綜合實踐能力。
二、給一個標準,學習有法寶
對于新聞的學習,學生已經有了基本的認識。所以,在回顧舊知的基礎上,我們迅速做了一個小結,那就是:新聞四五六。即,四個特點:及時性、準確性、鮮明性、真實性;五個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六個要素: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過、結果。根據這個標準,學生學之得法,在有限的課堂里能夠有的放矢,按照一定的學習規律來逐步解決問題,掌握知識點。標準的建立,就本節課而言,就是學習方法的共享,有利于學生合理利用時間,高效學習,并能很快看到學習收獲,短短的時間里迅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產生克服困難的自信心。尤其是對于新鮮的或陌生的課文體裁,對于中下層學習比較有困難的學生,無疑是個好的思路。
三、建一個團隊,合作來攻堅
建立了標準之后,并沒有萬事大吉。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比較容易找到四個特點的對應點和六個要素。但是對于結構劃分,依靠個人顯然已經力不從心,這時教師迅速建議他們由小組合作來解決。并適時引導學生發現學習問題,或伺機拋出一些有難度的問題,比如,以下是第二組同學提出的很有價值的問題:“這一篇新聞,為什么不僅報道解放南陽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的戰績?”
以下是教師根據課文后“研討與練習”隨機拋出的問題——比較AB句子的表達效果,進一步探究毛主席的新聞語言特征:
A.我們所在的江淮河漢區域,不僅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而且擴大了根據地。我們的根據地不僅鞏固了,而且贏得了人民群眾衷心的擁護。
B.我們所在的江淮河漢區域,不僅是樹木,而且是森林了。不僅生了根,而且枝葉茂盛了。
通過小組討論,反饋,同學補充、教師指導,逐漸帶領全班同學深入新聞,探究“正義之戰必勝”的主題,了解主席用筆匠心,掌握一代偉人撰寫新聞的語言精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一路領略到了“和平來之不易”的幸福感和詼諧有度,言簡意賅的語言風采。讓貌似枯燥的語文課堂平添出探險之美、合作之美與收獲之美。
四、留一個命題,檢測有把握
知識是一個過程的結果,又是另一個過程的起點。所以,一定要讓學生學會質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這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老師不要認為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從而不敢放手,其實學生正是在經常的質疑中不斷成長、成熟起來的,而教師與學生的每一次交流與碰撞,對老師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成長呢?
在課堂后期,教師留出時間讓學生發現問題,大膽質疑,同伴釋疑,師生互助。在這種狀態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配合協調,學會了思考,學會了應用,如此長期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會逐步提高,逐步掌握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最終由“學會”變成“會學”。之后,教師提出一個命題:報道學校或班上某人、某事或某項活動。要求擬出恰當的標題,注意導語的概括性和準確性,要簡明,以200字左右為好。通過組織學生寫新聞,讀新聞,評新聞等展示活動,充分檢測到學生在這節課上的掌握情況。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話:“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養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總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先生就永遠無法體會成功的快樂了。而一節課的成功之處在于,設置或生成一個個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我探討,相互討論交流,分析形成結論,學生學習興趣濃,自主空間大,廣開思路,大膽創新,把學習的壓力變為動力,整個學習過程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學習完全成了自我鍛煉、互助研究的過程。
參考文獻:
崔錦善.初中語文高效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電子制作,2015(06).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