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緒芝 隋云龍
【摘要】教育的目標必然要體現對人的關注和關懷,而人的全面成長離不開人文教育,因此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大學教育的應有之義。人文素質教育在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禮記·大學》所記載:“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人文教育,自古以來就是提升人的素養和人格,修煉人的內涵和心智的營養劑。然而,在當今經濟高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將更多的目光投向“回報率高”的科學技術,而忽視了對傳統人文教育的關懷,尤在部分高校,人文教育流于形式,似乎淪為專業教育的“陪襯”。在當前高校人文教育中,存在教育形式單一、創新不足,人文課程科目較少,師資力量不足且教授方式呆板等各種問題,學生抱著“湊足學分”的心態,教師抱著“完成任務”的心態,教育結果可想而知。因此,轉變大學人文教育的教學體系,真正實現人文教育“教人做人”的根本目的顯得尤為重要。
一、人文教育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人文教育所體現的人文精神與科學技術有所不同。科學技術是一種顯性的存在,能夠被我們直接學習、發現并予以應用到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今天,科學技術轉化為經濟成果的成效也最為顯著,因此更容易被人們所重視。而人文精神則是一種隱性的存在,是歷史千百年沉淀所形成的精髓,這種包含著人類智慧的精神不是簡單的書本所能傳授的,而是需要師生深入挖掘書本中文字、圖片背后的美,用心靈去感知、領悟和升華,因此這種隱性的精神很容易被人們忽略。古語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人非常重視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大學人文教育的意義也應該在于此。
大學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社會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這種具備全面素質的人才,不僅要求具有過硬的專業功底,還要求具備良好的道德觀念、個人品質和分析判斷能力。可以這樣說,人文精神是基礎,是一個人內化了的修養,具有穩固性,可能影響個人很長時間甚至伴隨一生;專業技能是延伸,是在內在精神指引下的外部行為,內在精神為真善美,外部行為也為真善美,內在精神為假惡丑,外部行為也為假惡丑。因此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就須兼備內在與外在。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應該在大學教育中和諧共存,賦予同等重要地位,可是我國的教育界普遍存在著重視專業教育而輕視人文教育,重視知識傳授而忽略素質培養的現象,這種“重科學輕人文”與大學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馳,培養出來的大學生也是所謂的“跛子”,長此以往,會對社會產生巨大的負面效應。正如陳思和教授所言:“假如現在我們把大學的人文學科全部砍掉,只發展自然科學,搞市場經濟,中國經濟大概也會搞上去的。但問題是,缺少了心靈自由精神去搞自然科學和市場經濟,那么,即使國為強國,民為富民,但這樣的國民終究會成為怎樣一種素質的國民,我是不敢預言的。[]教育在教會人如何生存的同時,也要讓人們知道為何而生存,進而豐富情感世界,提升精神層次,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發展,而人文教育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2.人文教育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價值觀對人生發展具有導向作用。正確價值觀的指引,可以使人保持積極的內心追求和正確的人生航向,促進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實現;而如果價值取向發生偏離,無論是對自己、他人還是社會,都會產生嚴重的危害。然而在當前經濟飛速發展,跨界意識因素交融及西方價值觀念的滲透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曾經被視為“象牙塔”的高校也并非是人們想象中的一片凈土。各種價值觀念充斥著校園,可謂“魚龍混雜”。當然其中不乏可取的價值觀,但也有不可取價值觀。大學是學生們正式走向社會的“準備階段”,是學習專業技能和塑造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專業技能的取得能為未來的人生發展提供“工具”,價值觀則指明未來的人生方向。諸多青年學子,很多是涉世不深,判明是非的能力還不夠強,在面對價值觀選擇時,沒有正確的指引就極易產生選擇的偏頗,反應到行為中極容易出現偏差。盤點今年來在大學校園大學生中出現的惡性事件,從馬加爵到林森浩,深入分析這些肇事者的行為,都與價值觀的偏向有或多或少的關系。因此,如何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如何讓學生懂得在正確價值觀的指引下正確行事,是高校人文教育應該必須重視的問題。
人文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帶領學生走上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軌道,學生對人文精神的學習中領悟到人生的價值,體會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產生尊重自然、尊重社會和尊重他人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豐富的精神世界,從而更好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不但使人掌握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理論、知識和技能,而且人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必然改變自己,使自己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這個目標的達到,必須依靠人文教育。[]因此,在大學生價值觀形成和塑造的階段,必須重視人文教育的引導作用。
3.人文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
在當下,創新是時代的號角。創新是國家、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從某種意義上說,創新程度將決定著一個國家未來發展的競爭力的大小,而創新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在知識經濟大環境下的競爭,實質是高素質人才的競爭,也就是具備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的競爭,誰擁有這樣的人才,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抓住機遇,立于不敗之地。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無疑將是國家的創新戰略中被寄予厚望的群體。
創新不僅依賴先進的科技知識,人文因素在科技創新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眾所周知,創新意識根植于人的思維、精神,是在人類探索世界的精神驅動下,為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而進行的實踐活動,縱觀科技發展史,無不是以改變世界的激情推動著科技一次又一次的革新,以我國為例,“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等科技的進步,都凝結著人類的精神,即國家使命感和強國心。人文教育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團隊精神,將知識的獲得和實際的應用相結合,實現知識成果的轉化。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更凸顯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那就是在人與自然的矛盾中,在人的索取與環境代價、社會問題中尋求到平衡點,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人文精神,引導科技創新在人類長遠利益的軌跡上發展。因此,大學人文教育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大學人文教育的積累,人文素養的提升不僅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且也將決定著創新的深度和廣度及創新與其他方面的協調程度。
總之,大學人文教育在大學生培養方面有重要作用,既無以替代,又潤物無聲,發揮著巨大的張力作用。大學人文教育的內涵、方式、效果值得教育工作者及教育管理部門進一步重視。
參考文獻:
[1]譚偉平.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課程[D].華中科技大學,2005.
[2]譚偉平.大學人文教育與人文課程[D].華中科技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