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潔
摘要:重奏作為一種獨特的器樂訓練方法,通過多人合作演奏,來提高個體的演奏水平,目前,我國普通理工科大學器樂教學中還沒有廣泛開展,本文以理工科大學器樂重奏課為研究對象,就教學現狀存在的問題、原因進行分析,提出建立以唱、奏合作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模式,以及相關學科的設置和要求,力求由此改變,使學生獲得有價值的實踐動手能力,更好的領悟音樂演奏的合作性、協調性,擴寬表演的視野,更好發揮音樂創造力。
關鍵詞:理工科大學 音樂表演 器樂重奏 唱、奏能力 教學模式
理工科大學的音樂表演專業開設器樂重奏課是一門實用性、實踐性學科之一,作為專業音樂教育的一門實踐性課程,該科目既要反映表演者的器樂演奏水平,還要涉及到和聲、曲式等專業的知識,更要求每件樂器的演奏人員對調性、樂器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對作品的編配難易程度和應變能力有一定要求,對每位演奏者的合作協調能力方面要求也很高。
近年來,比如,2012年在杭州師大舉辦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專業本科學生基本功比賽中,來自全國29個省(區、市)54所高校的162名學生展開了角逐。看到各省市的參賽選手在合作演奏等項目上的表現大多為雜亂無章的,而這些選手是精選出來的優秀學生。在2013年云南中小學音樂教師國培項目中,來自全省50多名一線的教師骨干中,演奏能力缺失,反映出在教學模式、課程安排、教材運用等方面普遍存在嚴重的問題。2011年內蒙古科技大學作為一所理工科大學經過兩年半的籌備,成立了藝術與設計學院音樂表演系,其中課程設置中開設器樂重奏課,截止到2015年第一屆學生經過四年的學習和加強訓練,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因此對其進行分析研究、改善、摸索出更符合實際性的教學模式。
一、理工科大學器樂重奏課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原因
(一)器樂演奏能力
目前,理科大學的學生實際演奏能力欠缺,演奏基本技術和重奏理論知識的缺乏,或未能運用到重奏實踐中去,在重奏作品中聽不出來聲部,基本樂理不活用,合作、協調能力弱。出現這系列問題的原因:
1.學生能力方面的因素
隨著國家高等教育政策的重大調整,一改以往的“精英教育”為“普及教育”的模式,全國大規模的擴招,致使學生素質嚴重下滑,在音樂方面的素質與能力參差不齊。藝術術科考試前突擊,進校后幾乎是零基礎,一上來還沒搞清楚自己演奏的準確性,即開設這樣的器樂重奏課,學生只能是濫竽充數,老師是叫苦連天,樂理知識混亂,節奏不清楚,演奏技術處于初級階段,一沒聲音,二沒聲部,異常吃力。
2.教師方面的因素
教師處于模仿專業院校的樣式,把各種樂器集中在一起齊奏,如,音準問題、節奏問題、甚至還有不會看樂譜的,問題凸顯出來,教師推崇專業訓練模式,結果卻大相徑庭,這種觀念和教育體系極大阻礙了學生演奏能力的獲得,結果是既培養不出音樂家,學生又耽誤了最佳提高的時間,培養了渾水摸魚,濫竽充數的學生。
3.課程設置的因素
器樂重奏是一個綜合的藝術體現,必須有一定演奏基礎,能分辨出音準和聲部,再加上實踐合作能力,合作是眾多學科的綜合鍛煉結果,離不開好的樂理知識,離不開視唱練耳的能力,離不開器樂演奏的應變能力等等,而我們的課程設置是不互相聯系的,學生不會合理地活學活用,理論課和實踐能力嚴重脫節,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也顯得無法提高。
(二)唱、奏能力
作為高校音樂表演的學生,具有一定的演唱、演奏的能力。不論是聲樂專業還是器樂專業,是一定具備唱樂譜的能力。但是,現在的學生視唱不了樂譜,會唱不會彈,會彈唱不了,無法與其他樂器的演奏能力匹配,無法默契,無法協調。出現這系列問題的原因:
1.師資隊伍因素
各科專業教師僅對本專業領域的熟悉,缺乏對其他領域的學習和涉獵,導致學生在學習中只知其一不知其所以然,影響了認知、綜合能力的發展。
2.課程設置的因素
理工科高校的音樂表演專業尚處于摸索階段。缺乏完備的教學體系,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3.教材因素
目前,較完善的器樂重奏作品很多,但對于學生的實際演奏程度來說,卻無法駕馭,教師只能不斷改動,總體上滿足不了教學需求,已出版的作品具有相當長的篇幅及較高的演奏難度,由于缺乏合適的教材,讓教師與學生無所適從,訓練水平無法保證,進入到了瓶頸期。
器樂演奏能力和唱奏能力是器樂重奏具備的兩個基本素質與能力,直接影響到重奏過程中的教學效果,同時決定了重奏音樂教學質量,對學生的教育更具深刻意義。
二、理工科大學的音樂表演專業重奏課的教學改革思路
(一)建立以唱、奏為核心的教學模式
能夠準確的唱出樂譜的音符、節奏,以及各種表情記號,可以保證學生能夠準確識譜。但實際教學中并不樂觀,唱譜能力的訓練是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的達標反映。的確,能夠準確的唱、讀樂譜在演奏樂器或歌唱的實用價值是不可估量的,為了在教學中培養學生這種硬性能力,要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各科目的相關教學應以唱、奏為核心去圍繞教學,主動配合,擺正對音樂表演專業教育的各學科間的關系,使唱、奏能力成為各學科知識展現、融合的載體,這樣才能體現出該專業性質的優勢與特色。
(二)圍繞唱、奏能力進行課程設置及要求
1.器樂演奏課程設置
此課程以培養學生實際演奏能力為中心,包括五線譜、簡譜的訓練,即每一位器樂學生的主修課程,為重奏課做準備,既要樹立對技術型操練的要求高度,并傳授與人合作的演奏經驗,對學生掌握該樂器的演奏無疑是非常必要的。
2.視唱練耳、樂理課程的設置
此課程要從大一開始就打好基礎,為今后的各門類專業課程做準備,因而,對教師要求較高,第一,教師為很有經驗的教師;第二,教師能夠融會貫通知識體系;第三,教師要具備足夠的耐心,去面對剛入學的學生參差不齊的水平;第四,教師能夠理論聯系實際,樹立正確的觀念。
3.和聲、曲式課程的設置
和聲是音樂學習中器樂重奏的理論基礎,也是音樂織體理論的實踐體驗的基礎,對各個聲部概念的意識,直接影響重奏中對整體聽覺的把握,加以聽辨,培養內心聽覺能力。
(三)器樂重奏課程設置及要求
器樂演奏是每一位學生的專修課程,建議在大一年級按照各位專業老師的嚴格要求,提高技術訓練,再結合樂理、視唱練耳課程的學習,基本有一個專業程度的提升,在二年級的時候,有了一定的基礎,具備唱譜和彈奏的能力基礎,開設器樂重奏課程,教師面對一定程度的學生不會捉襟見肘,既避免大一學生的迷茫期,更能節約師生的寶貴時間,事半功倍。在課程要求方面:第一,教學內容的選擇;第二,著重各樂器之間的配合;第三,時間的安排,2-4年級進行教學,并適時安排實踐演出。
通過改變教學模式的核心內容,各課程重新定位,加強器樂演奏與重奏的系統性安排,與教學實際接軌,把重心置于學生能力的培養上,我們的音樂教學才能體現出存在的價值和真實意義。
三、結語
普通理工科大學的音樂表演專業的器樂教學與重奏教學是相互關聯的,但實際現狀中發現一些問題,教學已經偏離了教育的實際,包括教師、學生的意識與能力的因素,加上教育體制的客觀因素。學生之前的唱奏動手動腦能力的缺失,直接影響音樂教育的質量。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認為建立以唱、奏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是有效可行的。提出對相關課程的設置和要求,試圖對理工科音樂表演專業的教學改革提出一個科學、合理的探索方向。希望引起更多的共鳴與重視,是普通高校專業音樂教育更好的、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加強學科建設,形成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教學。讓每一位學生都擁有優秀的唱、奏能力,合作能力、協調能力,成為人格健全的人而努力。
參考文獻:
[1]錢楊杰.高師鋼琴伴奏課教學研究[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5,(01).
[2]王偉.淺談民族器樂重奏課的教學與實踐[J].神州,2013,(08).
[3]王文俐,李詩原.中國民族器樂的歷史與形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4]傅利民,郭德鋼,郭雅.民族器樂:理論教學方法[J].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
[5]侯小林.“重奏訓練”在高師民族器樂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