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春洪
摘 要:在以往的初中歷史教育中,教師是主題,是中心。學生的歷史學習常常局限在課堂、書本,這樣使學生成為歷史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這樣的教育方式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耙磺袨榱藢W生”不應該只掛在自己口上、留與紙中,更應該在日常的教學中施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生;中心
初中歷史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教師需要解說歷史,其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歷史的價值,讓學生感到歷史離自己并不遠,讓學生理解歷史,明白歷史中那無窮的奧秘與其獨特的魅力。這就需要歷史教師用不同于以往常規(guī)“強行灌輸”的教育理念,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營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育新模式“學決定教”,“教服務學”,打造教與學的最佳組合。
一、改變教育觀念,注重發(fā)揮學生潛力
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教師重視的是對歷史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全面培養(yǎng)。由于受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只注重與考試有關的內容,以灌輸為主,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更新教育觀念,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激發(fā)出對歷史優(yōu)秀人物的崇敬,從而受到歷史人物的優(yōu)良品質的熏陶和感染,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新課程指導下的師生關系不再是教師主動的教,學生被動的學,而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學。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教師要尊崇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歷史課堂中,要充分體現師生之間的互尊和互動,教師在教中學,在學中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自主學習。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來激發(fā)學生興趣,要引起學生的興趣,所設置的情境不能與生活脫節(jié),必須要與學生實際有緊密聯系,要讓學生從思考、討論中得到滿足和快樂。
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過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成功教學的重要保證。由于歷史課的課時少,教學任務重,而每個教師的任教班級又多,教師與學生在課堂外的交流溝通的時間就會很少,所以教師必須緊緊抓住課堂上的有限教學時間,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與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重視教學中師生積極情感的建立、交流和發(fā)展。
二、以人文精神為導向
以人文精神為導向,就是要在歷史教育中更多的關注健全學生人格,幫助學生進行對人的價值、人的生存意義的思考,進而幫助他們理解和把握自身的命運。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先人在為民族團結統(tǒng)一、國家獨立富強和社會繁榮進步的斗爭中,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業(yè)績。我們可以看到無數富有個性的歷史杰出人物,如封建帝王中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唐太宗的勵精圖治、乾隆帝的風流儒雅;輔國大臣中商鞅的銳意變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魏征的忠貞勸諫;愛國將領中衛(wèi)青的勇猛、祖逖的豪放、岳飛的精忠、史可法的氣節(jié);歷代詩人中屈原的詠嘆、李白的浪漫、陸游的憂思,等等。
三、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是為選拔人才而進行的教育,忽視了學生為個體的“人”的因素,導致了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以教代學,沒有或者很少顧及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習的自主性。如何才能將歷史課上“活”上好呢?首先,就是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歷史不是單純的記憶,而應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學習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人生觀。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在探索中激發(fā)學習、探究知識的興趣,從而徹底轉變以前的觀念,變“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中心”,變“以教為中心”為“以學為中心”,變“掌握知識為主”為“注重學生個體全面發(fā)展”。其次,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在歷史課堂中,不應讓教師占據整個45分鐘,而應把充分的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以諄諄善誘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自主的學習,以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為主,使學生擺脫學習的被動性;師生之問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溝通、相互促進的新型關系,并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再次,就是應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歷史知識不是靠表面就可以參透其中道理的。所謂學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知今,只有真正學好了歷史才能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而學習歷史僅靠空洞的說教和乏味的背誦是很難奏效的。實踐是知識的來源,沒有實踐的知識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發(fā)現新問題,多提新問題,這些都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有效空間,給學生以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挖掘潛力,從成功中獲得成就感,從而體會到學習的輕松與愉悅,并以更加投入的身心去迎接新的學習生活。
四、歷史教學要與時代潮流相結合
古人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痹跉v史教學中,教師應當注意將歷史知識與時代潮流相結合,揭示歷史與現實的聯系,開拓學生的視野,引導他們關注社會現實,培育學生健康的時代精神。
與時代潮流相結合,要求教師在正常的歷史課堂教學、教法教學中,精心選擇材料,拓展延伸,來積極引導學生引申思考。例如,在給學生講授中國的四大發(fā)明特別是火藥的發(fā)明時,我對學生講:火藥的發(fā)明并不是古人有目的地研制的,而是古人在煉制丹藥的過程中意外的發(fā)現??v觀中國歷史,火藥發(fā)明后,雖曾被當作作戰(zhàn)武器使用過,但更多的是被中國人用來做喜慶或祛邪的爆竹??墒?,當火藥傳到歐洲,它便成了歐洲新興資產階級手中銳利的武器。不儀把歐洲中世紀的騎士階層炸得粉碎,而且憑借其堅船利炮打開了我們東方大國的大門,從我國掠走了大量的財富和困土。中英《南京條約》、中日《馬關條約》、特別是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辛丑條約》給八國聯軍的戰(zhàn)爭賠款,連本帶息共計約白銀10億兩,相當于當時清政府年財政收入的l2倍,也就是當時我國民眾人均賠款2兩多白銀。中俄《璦琿條約》沙皇俄國割去我國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O多萬平方千米,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千米,共計10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發(fā)明火藥,我們驚喜驕傲。但我們固守不前,不去學習別人的先進技術,落后挨打受屈辱。所以現在我們國家發(fā)展經濟,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學習世界各國一切先進技術來發(fā)展我們自己。只有我們人人自強不息、奮發(fā)努力,才能民強國富,我們的國家才能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