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齊 方央央 徐鑫鑫
【摘要】古人稱學習為“學問”,要學必要“問”,不無道理。“問”是開山斧,“問”是深耕的犁。然而,傳統的閱讀教學卻忽視了讓學生質疑問難這一教學環節,往往是教師在備課時依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和訓練重點,設計教學結構,選擇教學方法,并圍繞教學目標與訓練重點提出一系列有助于理解語言文字和重點、難點的“問題”。課堂教學時,僅讓學生根據已經提出的“問題”去閱讀,去尋找,這樣教學的結果必然是學生被老師的滿堂講,滿堂問牽著鼻子轉,成了被動的接受者。
![]()
一、抓住興趣點質疑,激發求知欲望
所謂興趣點,就是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閱讀理解的知識點。由此質疑,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揮非智力因素對閱讀教學道德促進作用。
如著名特級教師張平南在上《跳水》一課時明確提出:讀書要自己閱讀,自己發現問題,不要等著老師提問,你們回答。結果,學生在接觸課題后,就提出了:誰跳水?為什么跳水?在什么情況下跳水?跳水怎樣?《跳水》這篇課文會給我們留下怎樣的啟示等問題。接著,張老師便抓住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課堂教學,上了一堂十分生動活潑的課。
張老師曾說過,產生興趣是創造的起步,不過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往往取決于教師的教,取決于教學情境的設置,教師要善于按照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特點,利用質疑問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情緒。
二、抓住疑難點質疑,樹探究風
英國的大哲學家,大教育家羅索有一本書,名叫《懷疑論集》,主旨是先要敢于懷疑,然后才能獲取真知。他舉了個例子:英國課本說德國人的功勞。羅索主張讓學生對照著念。有人擔心學生將莫衷一是,無所適從。他說,能夠使學生不倍,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斷,引導學生自己去研究和探索,這樣教育就成功了。
《避雨》一課的教學中,黃暉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既然他(主人公)望到天空中有幾塊黃色的云,就能判斷出將下陣雨。那么他事先怎么不帶好雨具而被雨淋濕了全身呢?”學生們先是一愣,然后就 ?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一分析,大家認為這是個問題,這個情節站不住腳。進而便有學生提出:“去年今日的天氣誰又能記準呢?記不住就從頭,無從質對,那么她回答地多流利,記得多準確,也確保不是信口胡這謅,人們怎能相信她呢?”通過討論,學生一致認為,《避雨》一文的作者這種塑造人物的方式是可取的,也是不足仿效的。
孔子論述教法時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所謂憤悱,就是學生個人獨立思維之后的心態,教師的提問,只有經歷了學生的“憤”“悱”階段后,才是最佳時機。
三、抓住發散點質疑,倡創造力在
在閱讀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抓住發散點質疑,進行發散思維訓練,這時引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窮人》一文學完后,有一位學生提出,課文為什么不以“桑娜和她的丈夫”為題,而要以“窮人”為題呢?這是個有一定難度的問題,不經過潛心閱讀和思考是提不出來的。要解開這個疑問仍需要深入的探究。于是,我抓住這個思維的火花,讓同學們展開熱烈的討論,有的說,因為桑娜和她的丈夫都是窮人,所以以“窮人”為題;有的說桑娜和她的丈夫雖然生活上是貧窮的,但是精神上卻是富有的,他們都有一顆金子般的心,作者以“窮人”為題,實際是歌頌精神富有者;還有的說,作者歌頌的不只是桑娜和她的丈夫,更主要是為了歌頌像她丈夫那樣貧苦的勞動人民,課文表現了窮人之間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美德,所以以“窮人”為題。
對這個疑問的解疑過程是:從質疑到反問、探討,再從閱讀到思考、議論,最后使文章的主題得到升華。
四、抓住聚合點質疑,保整體性
聚合點是集中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詞句、段落。圍繞聚合點質疑,可以抓住一點,保證閱讀教學的整體性。
如《白楊》一課的教學,當學到“爸爸只是在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苯處燑c撥:“請同學們根據句子試著提出幾個‘為什么一類問題?!睂W生循著老師的引導,分別提出:“為什么爸爸媽媽要到新疆工作?”“爸爸為什么要介紹白楊樹?”
這樣的質疑,既能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完整的認識,又能培養學生探索能力,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運用多媒體,與時俱進
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但是,很多時候,過于直觀和形象生動,也容易走向反面,即學生只是機械地看,而缺乏一種思考和想象的意識。對話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應該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而產生濃厚的對話興趣和熱情為重要的目標取向。因此,教師需要對多媒體課件進行有意識的處理,使其在直觀的同時具有更多的懸念,具有更多的空白,具有更多的想象與思考的空間。
多媒體能夠提供豐富的資源信息,來體現對學生知識的遷移拓展和文化積淀。因此,對話理念下的多媒體課件,更加強調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準備感性的、生活化的附加材料,并進行板塊模式的處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對話過程中的具有生成情況隨時調動其中某一部分的資料,或者,由學生自由的選擇并呈現其中的某一內容,也可以在學生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將自己所搜集的資料充實到教師的課件之中,這樣,多媒體課件的制作過程,成了課堂對話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具有了選擇與生成的時間和空間,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旁征博引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旁征博引的能力是一種重要的語文能力。
周國平先生說:“一切教育歸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歸根到底都是自學?!辈塘稚iL也有一個著名的“5828”論斷。他說,一般傳統的課堂,至少有50%的時間是無效的,而80%的學生對教材要求是可以通過自學掌握的,另20%的學生對80%的教材內容也是可以通過互教互學,或教師點撥學會的。因此,我們必須相信每個學生,相信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學好。蔡林森和洋思初中拋棄了滿堂灌、教師講、學生聽、把“練”壓到課外的做法,普遍靈活地運用了“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其精神實質是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克服傳統教學中老師的越俎代庖。
俗話說:“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一半?!迸囵B學生自瀆能力,重要的一環就是培養自己提問的能力,牛頓如果提不出蘋果為什么下落的問題,就不會發現萬有引力;瓦特如果不提出水壺蓋為什么跳動的問題,就不會發明蒸汽機。可見,具有發現問題的才智,提出問題是一切優秀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也是閱讀教學所要追求和達到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