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級文化是班級生存與發展的前提與基礎,在現代社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首先對班級文化形成的必要性進行說明,解釋了班級文化的內涵,以及班級文化的重要作用。然后在此基礎上,對班級文化建設的具體內容加以詳述,包括班級形象的建設和班級組織的建設,其中又闡述了班級組織建設中的課堂規則的制定、班干部的選用和班會活動的組織。最后,本文指出了班級文化作為一種象征符號,應使其發揮無窮的力量。
【關鍵詞】班級文化;形成;建設
《學習的革命》中寫道:“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害羞;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學會了愛。”從這幾句話中,我們可以讀出文化環境對人的身心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無形之中改變著每個社會成員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
一、班級文化形成的必要性
(一)何為班級文化
從屬性上看,班級文化屬于社會文化,是社會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質受社會主流文化的影響與制約;從特點上來看,班級文化是班級成員通過多種活動而形成的集體心理氛圍和交往行為。它是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部分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
1.物質文化
首先,班級文化的第一個層次是物質文化,它處于班級文化體系中的表層,屬于“硬文化”,很容易被察覺與識別,是人們看出班級精神面貌的第一步。班級的物質文化凝聚了每一個班級成員的智慧結晶,具有十分豐富的形態。比如服飾,從師生的穿著上能夠了解其喜好,進而可以大致推斷出其性格特點、尊崇價值;再如學生的作業與作品,以及班級黑板報,容易看出學生的學習的成果、學習態度與創新意識;還有代表班級形象符號的班旗、紀念章等,隱含著班級成員的創造、忠誠與愿景。另外包括習慣用語、說話方式、建筑、設備以及發生在班級中的小故事,從中都能幫助我們了解有關班級文化的許多方面。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主要體現在班規上,班規包含規則與程序,規定了學生平時在班級中應遵守的行為規范,以及完成日常具體活動的方法。其次,班級的組織結構是制度文化的一部分,以專門化的形式,適合班級中的特定情形,并幫助師生完成既定的目標。同時,制度文化還體現在班級中的重要儀式和一些非正式的形式,我們所熟知的家長會、班會、慶功會和教師的口頭稱贊。
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和靈魂,處于最高層次,包括用以指導班級開展活動時的價值觀念、群體成員占優勢的心理氛圍。它是所有班級成員價值大體統一的表現形式,促使集體的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二)班級組織中問題的解決
許多組織中重要的事件和過程是模糊不清,充滿著不確定性,所以去了解組織中什么已經發生、為何發生,或者是什么將要發生這些問題,是非常有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這種不確定性越大,用理性的方式去分析、去解決問題就越有難度。面對這種模糊性和不確定性,人們創造象征符號去解決困惑,預防一些偶發事件的發生,并提供一種有效的方向。
(三)班級文化的作用
1.凝聚作用
團結發展的精神風貌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良好的班級文化可以給人以集體的溫暖、老師的關懷和同學的友愛。這種積極的班級文化會時刻讓每一個人心情舒暢,產生一股令人振奮、催人向上的力量。這種凝聚力一旦形成,就會產生強烈的向心力,把師生團結起來,始終為著共同的目標——班級的發展而不懈努力。
2.熏陶作用
人創造了班級文化,同時班級文化也在影響著人。集體的自覺意識和集體組織的力量和輿論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同時依靠班級文化的客觀表現對學生的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兩者的結合,就體現了班級文化所特有的熏陶作用。這種作用并不僅僅只是在班級群體中表現出來,在其他環境下,也會將貫通的價值理念很好地體現,從而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行為特質。
3.規范作用
班級文化是一種共同意志,是師生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和共同追求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核心意志,有些內容并不是每個成員都傾向的。所以,它具有一定的約束功能,規范行為舉止,意識到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不以個人喜惡而去破壞整體的團結一致。
二、班級文化建設的具體內容
(一)班級形象的建設
班級形象是一個班的班風、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它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成為班級的奮斗目標。班名、班歌、班訓等從視覺、聽覺的形式傳達了班級文化,是班級文化發揚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我們所熟知的班名大多是一個數字代碼,即幾年級幾班的形式。但是要形成獨特內涵的班級文化,只有這個名字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根據班級實際情況而來的一個類似“智慧班”、“雄鷹班”這樣具有激勵意義的班名。班歌是班級精神風貌和班級特色文化的標志,它的思想內容就代表著班級的精神,這種精神會賜予人勇氣、自信與力量。旋律可以活潑自由,奔放歡快,歌詞應激勵人心,體現班級的形象風貌。同樣的,一條好的班訓具有間接的教育影響作用,是激勵全班同學勤奮學習、積極向上的精神動力。教師應征求學生的意見,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表的機會,然后讓全班投票產生富有激勵意義的班訓,激發學生內心的奮斗意志。這種將班級文化具體化的做法,成為班級文化最為明顯的顯示工具。
(二)班級組織的建設
班級組織結構反映著班級文化的特點。班委會的建立、班干部的配合對于班級文化的維持與強化起著重要作用。對于任何組織,都可以設計和實施一種結構形態,以適合其目標、策略、環境、技術和人。班級組織存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班級更好的發展與建設。當環境的變數和個人喜好受理性的規范限制時,班級組織能最有效能地幫助師生集中注意力,完成工作和學習,而不是隨意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1.課堂規則的制定
課堂規則在班級文化中起重要作用。好的課堂規則可以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課堂規則應綜合考慮班級狀況、相關法律法規、教育目標、教師個人的教育管理哲學等因素,合理有效地制定。學生應該是制定規則的一方,因為課堂規則是讓學生遵守的,教師應該和學生共同制定。在開學的前一段時間,討論相關內容,雙方通過不斷交流,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期望。當然,學生的自主權要依據其特征來確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針對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提出一個暫時的決定,然后根據學生的意見作出修改;針對初高中生,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選項,讓學生從中選擇,也可以提出一個問題,然后向學生廣泛征求意見。教師要注意將學生合理的想法反映在課堂規則中,而不是忽略甚至是反對。
2.班干部的選用
班干部在班級組織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們是學習的榜樣,是班級文化建設的旗手和“領頭羊”。不同時間、不同年齡階段,班干部的選用方式均有所差異。在新的班級里,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還不是很熟悉,因而在這個階段,適宜采用任命制來選用班干部。教師應根據手頭上已有的資料,初步對學生進行一個判斷,來維持班級的秩序。當班級工作逐漸步入正軌,班級成員之間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此時,教師應該組織學生推舉班干部,這樣會使榜樣作用更為明顯,對班級文化的發揚更為有利。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班級的意識導向,決定了班集體的發展方向。”班級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導向,把學習的自主性與積極性、活動的組織性與參與性、班集體的凝聚力和心理氣氛、學生群體的價值取向與意識品質有機結合,上升為抽象的班級象征符號,同時又以這種文化符號,去指導師生的思想與行動。文化的力量就是如此,讓人們在不斷改變自身的同時又不禁對它肅然起敬。
作者簡介:
過筱(1995.08~),女,籍貫:紹興,學歷:本科在讀,職稱:會計初級,單位:浙江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財務會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