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華 王貴寶 陳墨
【摘要】近年來,在軍事斗爭和高新技術的牽引下,部隊裝備建設逐步從半機械化、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強大的信息技術支撐、網絡化的指揮平臺、人與武器裝備的高度融合、全維的作戰空間以及破擊體系的精確打擊形成了新的作戰形式—體系作戰。本文探討了 在這種作戰形勢下的裝備保障手段。
【關鍵詞】信息化;體系作戰;裝備保障手段
![]()
一、運用多樣化監控手段,精確獲取保障信息
1、充分利用各種信息獲取技術,獲取戰場動態裝備保障信息。
資源信息獲取技術的物化是情報偵察和預警探測裝備。利用包括先進的偵察衛星、預警機,以及各種機載的、艦載的、地面的情報監視偵察系統構成的大縱深一體化的立體情報監視和偵察網,實時探測和監視戰場上的風吹草動。
2、建立網絡化通信系統,精確傳遞保障信息。
綜合利用衛星通信、光纖通信和短波通信各種通信手段,實現裝備保障信息傳輸大容量高速率、遠距離和數字化。
通信技術體制信息化。通信技術體制信息化就是將數字編碼、數字壓縮、數字調制解調等技術,廣泛應用于各類信息的傳輸、交換、加密和處理,組成綜合電子信息系統網絡和設備。
二、優化裝備調配儲備,精確配送裝備器材
1、優化運行機制,精確組織配送
簡化保障層次,組織精確化物流。
采取供貨商直供手段。所謂的直接供貨商保障就是繞過傳統的采購、儲存、運輸、分發等環節,由民間商業、企業、軍工廠將物資直接送到部隊用戶手中。
2、組織社會運力,精確供應。
(1)依托社會物資儲備系統。
利用民間的保管設施為軍隊儲存物資,或者將物資儲存在軍事設施內,而其管理和運營則依托民間力量。
(2)納入市場物資供應體系。
在物資供應方面,充分利用民間高度發達的物流系統為軍隊提供物資補給。軍隊物資供應社會化,面向市場,面向社會,采取公平競爭的機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約束制度和方法,保證物資供應的保質保量,及時到位。
(3)軍民交通運輸工具和設施的通用。
在軍事運輸方面,要把民間各種運輸工具作為實施軍事運輸的重要力量,大力提高軍民交通運輸工具的通用化程度。
3、優化儲備方式,組織精確化存儲。
(1)儲備體制一體化。
信息化條件下體系作戰要求軍隊準備保障體制由傳統的軍種分體保障向統分結合的聯勤一體化保障體制轉變,裝備物資供應將不斷擴大統供范圍,縮小專供范圍。三軍通用裝備物資統一籌措、儲備和供應。
(2)儲備規模合理化。
精確確定裝備物資儲存期限。在時間上梯次儲備。對即將淘汰的裝備物資,要按其使用壽命、技術性能等,有計劃地提前轉入正常周轉使用。
儲備管理動態化。針對體系作戰特點,在物資儲備管理手段上,積極采用組合化儲備等保障模式,按照單元化進行配套儲備,利用規范化集裝箱進行集中儲備,實現儲備物資尤其是應急儲備的物資整裝整卸和物資儲、運、裝、卸、集裝箱運輸、自動化倉儲的要求。
4、改進作業手段,精確可視輸送
(1)運用信息管理技術,準確掌握保障資源。
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建設和改造后方倉庫,是軍事技術革命發展和應用的主流方向,是實現無縫對接、發揮信息高速的關鍵。對裝備基礎信息的數字化管理戰場范圍內可資利用的裝備保障技術力量、裝備、物資器材等大量信息,平時是分散的、動態的、不規則的,通過對這些信息資源科學分類、排序與編碼,統一規范,集中管理。
(2)運用電子商務采購零備件,向資金儲備和信息儲備方向發展。
利用先進的供應鏈技術,組織有效的零配件供應支持,武器裝備的研制生產單位和維修保障人員能很方便地了解標準件、零備件的信息,以便挑選和快速獲取。運用電子商務采購零備件,有利于促進研制單位盡量選用市場能采購的標準件,避免大量重復工作;提高裝備保障效率,降低裝備全壽命費用,提高裝備的戰備完好性。
(3)在運資產可視化
在運資產可視化是指對于平、戰時由始發地運往指定目的地的部隊或非部隊貨物的標識、狀態、位置進行跟蹤的能力。主要是利用自動識別技術、定位導航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網絡等信息技術,對軍事運輸途中物資精準定位和跟蹤,進行實時控制,以提高物資的投送速度、準確性和安全性。
5、更新運輸手段,精確立體投送
(1)空中垂直投送
引進中型運輸機,組建戰略空運部隊。信息化條件下體系作戰裝備物資數量大,作戰范圍廣,要實現裝備物資的快速補給,必須擁有自己的戰略空運力量才能擁有實施戰場精確投送的自主權。
構建輕型戰術空中輸送力量。依靠運輸直升機等輕型空中力量可快速抵近作戰區域對作戰部隊實施伴隨保障,能大大提高保障效率。
(2)加強陸上平面投送。戰爭實踐表明,高技術條件下戰爭仍然離不開傳統的保障方式。
三、創新裝備技術保障,精確維修武器裝備
1、改革保障體制,精確組織裝備維修
(1)戰時采用兩級維修作業體制。
為了盡可能迅速的恢復主戰裝備的作戰能力,減少后送裝備的數量,戰時需要加強中繼級保障力量。從大修基地維修力量中抽調部分力量加強中繼級維修力量,將平時的基地級、中繼級、基層級三級維修體制簡化為中繼級、基層級兩級維修體制。
(2)實施合同商保障。
在滿足支持戰備準備,保持軍隊自主核心能力的前提下,實施合同商維修保障。利用承制單位、科研院所和軍工、民營企業技術優勢,對裝備實施保障。優化維修手段,精確實施裝備維修
(1)維修手冊電子化。采用交互式電子手冊,把成噸的技術資料壓縮到幾張光盤或者是硬盤上,攜帶方便。而且交互性強的特點也非常有利于現場查閱,大大提高了信息查閱效率。
(2)故障診斷智能化。在信息化裝備保障中,通過運用診斷專家技術、模式識別技術等信息技術,檢測診斷手段更加智能、實用、可靠,既可迅速判斷裝備零件故障。(3)應用遠程支援技術。遠程支援技術是隨著信息化武器裝備的大量使用和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而產生的一種先進的裝備保障手段,它通過計算機網絡將前方的保障人員與后方的技術專家緊密聯系起來,并未前方作戰裝備的使用、維護、修理以及戰場搶修提及時、正確的技術指導和決策支持。
參考文獻:
[1]胡建波.陳友生等軍事裝備保障技術概論[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0
[2]郭秋呈.戰術裝備保障組織與指揮[M].北京:裝甲兵工程學院,2013
[3]吳躍忠.裝備保障指揮[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9
[4]李智舜,吳明曦.軍事裝備保障學[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
[5]余高達,李建文等.陸軍裝備學[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3
[6]梁海濱.一體化裝備保障[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
[7]伍繼宏.精確化裝備保障[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