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 陸欣雨
摘 要:由于社會個別不良風氣的影響、學校教育的局限性以及家庭法律意識教育的不足,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普遍薄弱,這直接導致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件的增多,勢必會影響依法治國的最終實現。因此,應當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氛圍,完善高校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措施,提升家庭教育中的法律意識教育,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法律實踐活動,自覺培養法律意識。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2-0130-02
“法律意識”作為舶來品,最初是由蘇聯引入我國,即“人們法權觀點的總和”[1]。直到1980年后,我國學術界才展開了對法律意識的深入研究。“法律意識是人們關于法律和法律現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總稱,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盵2]法律意識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與人們的世界觀、倫理道德等有著密切關系,具有強烈的階級性[3]。法律意識濃厚有利于推動事物的發展,對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起積極的指導作用;相反,法律意識淡薄則會對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產生消極影響,甚至嚴重破壞社會穩定與和諧發展。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近些年來大學生惡性犯罪案件屢見不鮮,如全國轟動的馬加爵案、藥家鑫案等,而且大學生的犯罪現象呈上升趨勢,犯罪類型和犯罪手段更具有多樣化和科技化的特點。其中犯罪類型多以經濟型犯罪和傷害型犯罪居多,犯罪手段和工具上又新增添了互聯網的使用,利用網絡技術實施犯罪。我國高等院校學生違法犯罪的占高??側藬档?.26%[4];44%的大學生表示能走捷徑的,就不用依法辦事[5]。
此外,有關部門專門對200名大學生進行了法律意識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7.16%的大學生敢于同違法犯罪行為抗爭;15.37%的大學生看見有違法犯罪發生選擇躲開、避而不見;52.66%的大學生會使用和解或調解的手段,不愿意節外生枝;18.64%的大學生選擇向學校領導、老師反映,請求校方給予保護;15.54%的大學生不相信法律,認為法律只保護有權有勢的人;只有28.70%的大學生會在侵害發生時選擇法律手段[6]。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見,絕大多數大學生是具有正義感的,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沉淀下來的民族精神在新一代大學生身上的體現。但是大學生自覺運用法律來解決問題的意識不強,甚至有些大學生根本不信任法律,更談不上對法律的敬仰。正是由于法律意識的淡薄,才最終導致了大學生整體的守法狀況不容樂觀。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必要性
從社會地位上來看,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承擔著建設祖國大業的重任。大學生的整體素質直接影響著國家未來發展的狀態和效果;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決定了整體國民的法律意識水平。
從大學生本身特點來說,大學生正處于由學生走向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意識形態形成的最佳時期。處于這一階段的大學生,比少年時期更具有判斷力,理性成分增加,接受能力特別強。引導得當,就會樹立起牢固的法律意識;錯失良機,很可能就會被“法律虛無主義”“法律妖魔化”等不良思想所左右。
因此,我們要抓住大學階段這一重要的教育培養契機,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最終成為優秀的祖國建設者。
三、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及其分析
1.社會整體法律意識不強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人是具有社會性的,每個個體的思想和行動必然會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和作用。由于上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的影響,從整體上看全社會的法律意識不強,人們習慣于對權力的崇拜和服從,習慣于對人治的接受和傳承,尚未形成對法治的信仰,尚未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在這種大環境下,大學生再加上一些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以及個別不公平現象的出現,缺乏社會閱歷的大學生往往容易走極端,理解不了現實和理想的差距,認識不到法律的實然狀態和應然狀態的區別,從而導致部分大學生喪失了對法律的信心,不再相信法律,自然當自身權益受到侵犯時,就不會選擇法律武器,而是選擇非法的報復手段,難免會隨波逐流,默認現實,遵循傳統,自身也難以建立起真正的法律意識。
2.學校教育的局限性。當代大學生長期接受傳統的“應試教育”,其中并不注重對法律意識的培養。大學生從小就沒有受到法律意識的熏陶,通常認為“只要不違法犯罪,學習法律便毫無用處”,所以只管學好自己的專業學科。久而久之,長此以往,就忽視了法律知識的學習,導致法律知識水平低,沒有明確的法律意識。
到了大學階段,大學課程多以專業課程為主,僅有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普遍不受到重視,課時安排得少,其中法律部分的內容極其有限,無法滿足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要求。而且講授該門課程的教師大多非法學專業出身,很難對法律知識進行更為深入的掌握和講解,很難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最終沒能充分發揮出學校教育對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功能。
3.家庭法律意識教育的缺失。當代大學生的父母多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生人,在他們的成長歷程中,并沒有受到多少有效的法律教育,所以自身就缺乏法律意識。所以很難奢求他們對子女能夠進行切實的、正確的法律意識教育。
4.大學生自身閱歷的不足。大學生還沒有真正邁入社會,思想過于簡單,自身社會閱歷匱乏,對社會并沒有全面的感知和認識。很多大學生常常分不清權與法的界限,片面地將權與法混為一體,認為權力就是法律,或者權力大于法律,有了權力就可以為所欲為、一手遮天,法律只不過是個軀殼,幫助那些有權勢的人進行暗箱操作行為的保護傘。大學生缺乏法律實踐,并沒有真正應用過法律,對法律也不了解,更談不上熟知,因此自身感觸不多,認識自然就難以到位了。
四、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途徑
1.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氛圍。2014年11月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決定,將12月4日設立為國家憲法日。之所以設定國家憲法日,就是為了弘揚憲法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希望能夠借助國家和全社會對于“憲法日”的宣傳和重視,培養全民對憲法和法律的信奉和信仰,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2.完善高校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措施。一是營造校園法治氛圍,渲染法治環境。校園環境在大學生受教育過程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良好的校園環境和氛圍有利于學風的養成。在法制社會的今天,高校應當充分認識到法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為學生營造更好的法治氛圍[7]。例如:“在校園內張貼法制宣傳標語,舉辦刑法、治安案例和典型案例的圖片展覽,組織有關法治教育的電影、報告會,舉辦法律知識競賽等。”[8]學校通過校園文化與法治教育的結合,培養學生自主、自立、自強、自律的精神。
二是加強法律基礎課教學,扎實積累法律知識。校園教育大多以應試教育為主,教學模式單調死板,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教學多以“灌輸式”教育為主,教師多采用“一股腦”的方法將書本理論通篇誦讀,這種情況下學生們接受的知識也只是死記硬背,思維被完全束縛,得不到開發,學生對法律的意識也就很難激發出來,因此,高校應當在教學模式和體制上做出改進,不單單靠“灌輸式教學”,還要增加更多的司法實踐機會,如舉辦模擬法庭,組織學生到法院進行審案旁聽,學院開設法律診所或服務中心;學生們通過親身參加實踐活動,切實感受理論知識的具體應用,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活學活用,可以在模擬法庭上自由辯論,也可以記錄法官斷案的技巧,還可以自己當“法律小博士”為同學老師及有法律困惑的人解決難題等等,不僅鍛煉了應變能力、說話技巧、人際交流,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學生的自主法律意識。
要想加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就要從基礎做起。首先學習常用的法律法規,盡量掌握較多的法律知識。進行法治教育,受教育者自身是關鍵,要養成主動學法的良好習慣,熟悉生活中常用的法規法條,將所學的法律基礎知識扎實記憶,靈活運用。其次,高校在進行法治教育的過程中,要認識到法律課程的重要性,做好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工作,增加法律基礎課的課時,采用課堂互動或問答式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在教授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適當引入相關法學科的知識,拓寬知識面,剔除“學法律知識只是為了考試及格”的壞思想,不斷灌輸“守法、學法、懂法、用法”理念,強化大學生依法辦事的心理效應[9]。最后,壯大師資隊伍,提高教師教學水準,使用專業法學教師來教授法律基礎課。專業老師有更豐富的知識儲備,掌握較多的真實案例來源,可以用司法實踐經驗以身說法,以便學生們更好地理解吸收法律。
三要利用多媒體技術,發揮其特色優勢,以新形式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多媒體手段的快速發展,為高校法治教育提供了現代化手段,拓寬了宣傳的空間和渠道。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圖文并茂、形象生動的特點,將法治教育由傳統、封閉的模式向現代、開放模式轉化。通過多媒體手段向大學生進行法律意識思想滲透,如采用多媒體屏幕播放法律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等,不斷樹立大學生的法律信仰;還可以充分結合互聯網的使用,現在電腦、手機等科技產品已在大學生群體迅速擴散,利用這些與大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交流工具,將法治宣傳工作融入現實生活中,讓學生們隨時隨地都感覺到法律就在身邊,逐步培養法律信心。只要有了信心,法律意識的培養就不再是難事。
3.提升家庭教育中的法律意識教育。針對大學生的父母可以開展社會課堂,以多種形式提升他們對法律功能的認識,幫助他們正確看待個別的社會不公平現象,有效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化解他們對社會矛盾的不滿,平和他們的心態,增強他們自身的法律意識,培育家庭的法律意識氛圍和法治觀念,從而潛移默化地幫助大學生培養法律意識。
4.大學生自身應當積極參與法律實踐活動,自覺培養法律意識。法律意識不是空洞的,不是虛無的,而是實實在在的,直接指導我們的行為和生活。大學生的社會閱歷有限,對現實生活的理解亦是有限,因此有些時候確實無法理解或者認識不到法律的作用和價值。鑒于此,大學生應該努力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多接觸社會,多接觸法律實踐,在問題中尋找答案,在實踐中自覺培養法律意識。感性認識豐富了,法律意識的養成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了。
參考文獻:
[1]前蘇聯科學院法學研究所.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國家與法權理論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5:162.
[2]孫國華.法理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234-236.
[3][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84.
[4]毛磊.大學生犯罪率如何降到最低限度[N].人民日報,2003.
[5]盧以品.大學生法律意識狀況調查與分析[J].理論月刊,2003(7):131.
[6]劉慶華等.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5.
[7]師繼紅,姜慧敏.增強法律意識,構建和諧校園[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7(6):32-35.
[8]張宏旺,王仁.大學生法律意識存在的問題及培養途徑[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4(26):2.
[9]黎艷陽.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對策分析[N].大連日報,200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