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鶴 羅楊 何迎超
摘 要:隨著農村公路里程的不斷增加,建設與養護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也隨之凸顯出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農村公路建設和養護管理存在的問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針對農村公路建設和養護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提出一些解決對策,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農村公路;建設;養護;問題;分析;對策
1 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1.通達深度低,農路網連接不暢。受農村公路規劃政策所限,很多道路只修到村口,形成的“斷頭路”較多,四級路僅通達到行政村,很多大的自然村還沒有通水泥路,兩鎮相接之間行政村水泥路還沒有連接上,導致部分農村公路不能網化,部分群眾對此很不滿意。
2.農村公路總體技術水平不高。由于受土地限制,往往過多的考慮了農田與村莊的限制,農村公路絕大多數是順著原有沙石路或土路修建,因此,在項目建設方案的選擇上,一些技術指標不能滿足規范要求,部分線路線型較差,“丁字”路口、急彎、陡坡到處可見。同時,道路上還存在一些危橋險涵未能得到同步改造,寬路窄橋或者橋頭變線等情況,直接影響著公路建設標準。
3.配套設施不完善。個別村鎮對實施路肩等配套設施的認識不高,措施不力,一些路段的路肩未達到標準要求、局部寬度不足,有的甚至未上路肩土方。急彎、陡坡、連續下坡、視距不良及橫斷面發生變化等特殊路段,缺少相關標志和交通安全設施。部分路段綠化缺株,路樹砍伐后不能及時補栽,綠化品種單一。道路兩側邊溝等農田水利配套跟不上,集鎮段沒有排水設施。
4.公路環境差,馬路市場嚴重。群眾愛路、護路意識差,安全意識淡薄,道路上堆放著糞堆、渣土、柴草堆、建筑材料;廁所、豬圈、大棚等違法建筑物侵占路面。集鎮段擺攤、設點占道經營,影響車輛通行。
5.養護隊伍總體素質偏低,養護技術水平低下,缺少專業性養護。各鎮管養人員均非專業技術人員,缺乏應有的養護知識;一線養護工人由于工資低,年青人不愿意承擔該項工作,道路養護責任都落到了道路附近不能外出、年齡偏大、文化水平較低的五六十歲老年人或中年以上婦女身上。由于知識接受能力低,培訓難度大,不能很好地進行預防性養護。
6.農村公路的路政管理工作急待加強。農村公路里程增多,公路設施逐步齊全,需要加強對路產路權的使用管理,超限運輸急需治理。一是建筑紅線難控制,由于現行《公路法》對鄉村公路養護管理沒有具體規定,公路路政執法部門難以依法控制鄉村道改造過程中公路紅線范圍,難以依法處理鄉村公路兩側違規亂搭亂建和損壞公路等行為。二是超載、超限車輛嚴重損壞農村公路。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煤炭、建筑材料運輸,特別是躲避收費站,導致大量超載、超限車輛涌入農村公路,造成路面長期超負荷工作,加速了路面的損壞。而鄉村公路又不在公路部門路政管理范圍,無法對其進行處理。
7.道路修復困難。由于大量超載、超限車輛涌入農村公路,使農村公路損壞嚴重,但修復資金無可靠來源,目前,按照省農村公路網規劃撥付的管養資金,僅能維持正常日常管養,對道路嚴重損壞的情況,無力進行修復,近年來,主要精力放在了農村公路的建設上,對道路的維修傾注精力不足,導致了道路在使用期間出現局部損壞嚴重、病害蔓延的情況,給農村公路的管養工作帶來極大困難。
2 解決農村公路建設與管護問題的一些建議
農村公路建設要緊密圍繞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和總體要求,堅持規劃主導,加強農村公路建設規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的銜接和協調。要在確保完成 “通達”、“通暢”工程建設目標和任務的基礎上,根據我縣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農村公路建設實際,從農民迫切需要而又有條件做好的入手,分階段、有重點地穩步進行,把廣大農民群眾生產生活中最關心的問題解決好,使他們真正得到實惠。
1.統籌規劃,實事求是,合理制定農村公路建設方案。
加強聯系、搞好溝通,向上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
農村公路建設項目。要優先安排“斷頭路”、通往貧困村的扶貧路等,使農村公路真正為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合理選擇建設標準。雖然水泥路面厚度已由省規定的15厘米提高到18~20厘米,將路面寬度由3.5米提高到4米,結合實際情況,可采用“以地換地”的方式優化線型結構,提高路面厚度,或在排水設施較好的道路選用瀝青混凝土路面。
目前部分農村公路橋梁基本上建于五六十年代,承載力低,年久失修,危及人身安全,建議今后加大危橋改造投資力度,優先考慮危橋;完善已建道路缺失的標志和交通安全設施。對新建道路,危橋險涵改造、路肩、農田水利、綠化、標志標線和交通安全設施要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
要牢固樹立建設是發展,養護也是發展,而且是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每年從省補及財政配套資金中預留一定的資金按排大中修工程,并要逐年滾動累積,作為公路塌方、水毀、大中修費用,逐步解決大中修和中大水毀經費,確保道路順暢、設施齊全。
2.多措并舉,部門聯動,加強道路綜合整治,提升農村公路環境。
采取“分級負責、分層推進”的辦法,結合地方小城鎮建設,全面推進農村公路沿線環境綜合整治。
強化路政管理。由于目前對農村公路路政管理上級還沒有明確說法,因此建議現階段參照《公路路政管理條例》,將公路路政管轄范圍延伸至鄉村道,嘗試建立鄉鎮協管員、村路政監督員制度。建立健全鄉鎮責任追究制,增強鄉村干部的責任心,并制定相關的激勵機制,進一步提高干部職工的積極性,優化整合養護資源,提高養護管理效率。
加大治超力度。公安、交通要加大治超力度,必要時可聯合行動,以確保道路使用壽命。
3.努力提高鄉村道養護的技術水平。
針對養護隊伍總體素質偏低,人員老齡化,養護知識缺乏等因素,非常有必要建立一支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的養護隊伍,需逐步增加資金投入,以吸引更多的人,包括年輕人加入公路管理養護隊伍。同時,縣交通局和公路站應加強對鄉村道養護人員的業務技術培訓,采取定期辦培訓班,主動派工程技術人員送技術下鄉等多種形式,努力提高鄉村道養護人員的技術水平,增強敬業意識,逐步建立一支年輕化、專業化的鄉村公路養護隊伍,使有限的養護資金,發揮最大的效能和作用。
4.拓寬資金籌集渠道。
農村公路建設以來,縣政府為了徹底減輕農民負擔,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工程建設由縣交通局負責組織,缺口資金,政府進行統一籌集,沒有向農民群眾收取一分錢。隨著費稅改革,僅靠省補資金和縣財政,無法滿足道路建設和管護需要,為了使“省給補助、地方自籌”的農村公路工作體制得到更有效地運行。今后農村公路建設資金要拓寬資金籌集渠道,除省補助、財政拿一點外,要采取鎮、村經濟里支付一點,一事一議籌集一點,廠礦企業贊助一點,農民自愿捐獻一點等多渠道籌集。各鎮配套資金按要求及時到位。只有構建長期、穩定的農村公路建設、養護管理資金籌措機制,資金有穩定的來源和保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公路建設和養護難的問題。
3 結束語
總之,農村公路的建設和養護,特別是農村公路的管理養護是一項全新的、長期的、艱苦的工作。農村公路建設要保持持續、健康發展、穩定的發展,只要各級政府部門領導重視、大力支持,交通行業主管部門完善制度、規范程序,基層鄉鎮和行政村盡職盡責,大力推廣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好經驗、好做法,就一定能解開農村公路建設和養護難這把“鎖”,促進農村公路建設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董紅濤,淺談農村公路建設養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視界.2015(22).
[2]崔正榮,淺談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低碳世界.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