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鄭樵是中國歷史上具有世界影響的史學家,其代表作《通志》是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通史,其中的“二十略”是全書的精華,涉及諸多知識領域,堪稱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書。鄭樵的學術思想主要是“會通”和“創新”,他主張史書應“極古今之變”。《通志》在校讎學、音韻學、文字學、金石圖譜學等方面都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其中的《昆蟲草木略》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專門的研究動植物的文獻。鄭樵創造了歷史上許多個第一,研究這些創新及其意義,對于今天的歷史研究大有幫助。本文將從《通志二十略》出發,對鄭樵的史學創新作一探討。
關鍵詞:鄭樵;創新;《通志》;《通志二十略》
1 前言
學術界對鄭樵及其《通志》研究成果頗多,如清代學者章學誠的《文史通義》,民國時期顧頡剛有《鄭樵著述考》。今人專著類成果有吳懷祺的《鄭樵研究》,徐有富的《鄭樵評傳》,他們都對鄭樵的生平做了詳實的闡述,且都論述了《通志二十略》,系統全面、簡潔明了的反映了鄭樵的人生軌跡與學術成就。論文類成果更是繁多,僅以核心期刊為表。主要有王旭東的《鄭樵史學思想探析》、《鄭樵‘會通觀論述》;廈門大學鄭樵歷史研究小組的《鄭樵史學初探》;王樹民的《從<通志略>看鄭樵的學術成就》。了解這些前沿動態不難發現,更多的研究都是從《通志略》的一部分來看鄭樵的學術成就,有鑒于此,本文擬從《通志略》的整體著眼,談談對鄭樵史學創新的一些淺薄認識。
《通志》全文體現的是鄭樵的一種創新思想。從內容上看,囊括天文地理、金石圖譜、昆蟲草木,無所不有,堪稱百科全書式的通史,從而把我國的史學研究擴大到前所未有的范圍。從體例上看,《通志》雖效仿《史記》,但有其創新,它采用紀傳、年譜、世家、載記、略等綜述的方法編撰而成。其中最為鄭樵得意的就是《通志二十略》,同時也最能體現其創新思想,他說,“臣之二十略,皆臣自有所得,不用舊史之文。”鄭樵力倡創新,反對因襲。他認識到,“大抵開基之人不免草創,全屬繼志之士為之彌縫”。
2 極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鄭樵推崇的是‘會通與‘創新的學術思想。他認為,“雖采前人之書,必自成一家之言。”所謂自成一家之言,就是要有所創新,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而不是因襲。在這方面他認為孔子和司馬遷做的不錯,“仲尼取虞、夏、西周、秦晉之書為一書。每書之篇,語言既殊,體制亦異,及乎《春秋》則又異于《書》矣。襲《書》、《春秋》之作者,司馬遷也,又與二書不同體,以其自成一家之言,始為自得之書。”
2.1 《通志二十略》的創新體現
鄭樵在《通志》總序中說,“臣之二十略,皆臣自有所得,不用舊史之文。”同時章學誠也說,“鄭樵無考索之功,而《通志》足以明獨斷之學,君子于斯有取焉”。這里的不用舊史之文與獨斷之學所言都是創新,以下就《通志略》中氏族、六書、七音、都邑、草木昆蟲五略中所體現的創新作一簡要分析。
第一,《氏族略》。該略是考辨、敘述姓氏源流的專書,收錄姓氏兩千多個,并將姓氏按起源分類,“先天子而后諸侯,先諸侯而后卿大夫士,先卿大夫士而后百工技藝。”鄭樵將姓氏起源分為32類,進行了系統的學術探討,對中國姓氏的源流、氏族分合及世系等均有詳細的論述,甚至流行的《百家姓》中的姓氏,均可以歸入鄭氏的分類當中。該略在姓氏學中的地位和影響由此可見一斑,“凡研究姓氏文化者均以其為發凡起例之藍本”,鄭氏的此略可以說是獨出心裁之作。
第二,《六書略》。“鄭樵開創了六書之學,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理論,并且將這些理論指導他的統字實踐,達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許慎在《說文解字》里對六書作了解說,但是沒有對所收錄的字進行總的區分。鄭樵首創了六書分類學,對六書又加以細分,取得了開創性的成果。
第三,《七音略》。盡管對于鄭樵《七音略》的參考文獻《韻鏡》或是《七音韻鑒》有爭議,但是毋庸置疑,《七音略》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等韻書,鄭樵在這方面有填空式的創新,并且形成了他自己的特色。鄭樵在《通志·七音略》序言中說,“臣初得《七音韻鑒》,一唱而三嘆,胡僧有此妙義,而儒者未之聞。”由此觀之,鄭氏《七音略》當是發儒者之先端。
第四,《都邑略》。該略記述了上古到隋朝歷代建都的地點、形勝、位置、選擇建都的原因、得失以及各個域外國家的地理位置等,對于今人研究記述時期的建都史有極大的幫助,首次把劉知幾提出的修此略(志)的主張付諸了實踐,并且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都邑略》是鄭樵創新的體例,同時他結合了當時的形勢,就所處時期的都城問題,提出了自己遷都的建議。
第五,《昆蟲草木略》。該略記錄了多種動植物的名稱、形態、生長特點及醫藥用途等。“鄭樵寫作該略的主要目的是傳草木鳥獸之學,他借鑒了前人的本草學成果,將漢代末年以來以《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與《爾雅》、《廣雅》為代表的鳥獸草木辯名之學,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鄭樵雖以前人為基礎,但是做了獨出心裁的工作。
2.2 《宋史·儒林·鄭樵傳》的創新體現
鄭樵是中國歷史上有世界影響的史學家,但《宋史·鄭樵傳》里只有寥寥三百字的傳文。盡管如此,仍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鄭樵的創新精神。《鄭樵傳》中說,“乃游名山大川,搜奇訪古,遇藏書家,必借留讀盡乃去。”又說,“帝曰:‘聞卿名久矣,敷陳古學,自成一家,何相見之晚耶?”通過對鄭樵的記述,搜奇訪古、讀盡乃去,當中難免有夸張的意味,可是仍然表現出了鄭樵的創新精神。同時通過皇帝的語言,自成一家,由此可見,鄭樵的創新并非徒有虛名。
2.3 后人對鄭樵的評價
后人對鄭樵的研究很多,在清中葉時期,著名史學家章學誠就已對鄭樵提出平反,并且非常推崇鄭樵。《文史通義·申鄭》說,“自遷、固而后,史家既無別識心裁,所求者徒在其事其文。惟鄭樵稍有志于求義,而綴學之徒囂然起而爭之。”又說,“而獨取三千年來遺文故冊,運以別識心裁,蓋承通史家風,而自稱經緯,成一家之言也。”此中的別識心裁和一家之言都是章學誠對鄭樵創新的推崇。又民國時期顧頡剛先生說,“能知《通志》是補正《通典》的大缺陷之書,則知《通志》典故諸略雖全抄《通典》,正自無害其為一家之書。”顧先生的一家之書所言也是對鄭樵創新的佐證。
此外后人對鄭樵的創新,具體總結為了‘六個第一。《昆蟲草木略》體現了他第一個想建設科學;《通志》全文及《鄭樵傳》可見其為第一個以山林窮儒的身份依靠自己成為名垂千古的偉大史學家、第一個提倡知識分子要向勞動人民學習、第一個發出‘《詩》、《書》可信,但不必字字都信的號召;《七音略》可見他是第一個強調學習自然科學知識與學習儒家經典一樣重要、并且第一個提倡建立翻譯學的史學家。
3 結語
“二十略取材廣泛,分類詳細,他從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敘述起,進而討論人群的交往工具,生存環境,倫理宗教,政權組成,以及文化形態等等,對研究中國古代典章制度史、學術文化史很有參考價值。”鄭樵在前人的經驗基礎上,別識心裁,為我國的史學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我們也應當認識到,該書也是精華與糟粕并存,這點我們不能忽視。總之,《通志》及鄭樵留給我們的史學創新價值很高,在后世的歷史研究中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簡介:張瑞中(1994—),男,漢族,甘肅武威人,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在讀本科,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
注釋
[1]鄭樵:《通志·二十略》,中華書局,1955年,11頁。
[2]鄭樵:《通志·二十略》,中華書局,1955年,2頁。
[3]鄭樵:《通志·二十略》,中華書局,1955年,1頁。
[4]紀昀:《四庫全書·夾漈遺稿》,線裝書局,2010年,521頁。
[5]鄭樵:《通志·二十略》,中華書局,1955年,9頁。
[6]蘭碧仙:《鄭樵<六書略>》,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4月。
[7]周云逸:《鄭樵<通志·昆蟲草木略>的本草學淵源及價值》,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內第2期。
[8]章學誠撰,葉瑛校注:《文史通義·申鄭》,中華書局,2014年7月版,46頁。
[9]王嘉川:《胡應麟論鄭樵》,史學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0]王樹民:《從<通志略>看鄭樵的學術成就》,江淮論壇,1988年6月。
參考文獻
[1]鄭樵撰.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華書局.1955.
[2]紀昀撰.四庫全書.[M].北京:線裝書局:2010.
[3]章學誠撰,葉瑛校注.文史通義.[M].北京:中華書局.2014.
[4]徐有富撰.鄭樵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周云逸.鄭樵<通志·昆蟲草木略>的本草學淵源及價值.[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6]蘭碧仙.鄭樵<六書略>.[J].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4月.
[7]王樹民.從<通志略>看鄭樵的學術成就.[J].江淮論壇.1988年6月.
[8]王嘉川.胡應麟論鄭樵.[J].史學史研究.2003年第4期.
作者簡介
張瑞中(1994—),男,漢族,甘肅武威人,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在讀本科,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