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娟
摘 要:我國社會正處于矛盾頻發期,給社會治理帶來極大挑戰。創新社會治理要以維護社會穩定、改善民生建設、協調社會利益、培育社會公民為重點;堅持服務為先、基層為先、制度為先;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才能有效的推進社會的和諧和穩定。
關鍵詞:社會治理;創新;社會建設
我國隨著社會結構分層、社會組織多樣、社會利益各異等因素的影響,社會矛盾處于“凸顯期和多發期”,社會問題呈現“觸點密、燃點低、難處理”的特點,給社會治理帶來極大的挑戰?;馍鐣?、促進社會和諧,需要創新社會治理。
1 社會治理的挑戰
2010年中國GDP接近40萬億元,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人均GDP約4500美元。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在3000美元—10000美元的階段,既是中等收入國家向中等發達國家邁進的機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過坎的敏感期。這一階段,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發展容易掉進“中等收入陷阱”。給社會治理帶來極大的挑戰。其具體表現在:社會結構發生變化,階層群體沖突增加;社會狀態發生變化,流動開放性問題多;社會訴求不斷提升,維權意識更加強烈;轉型社會價值真空,社會失范引發風險。但是在傳統的社會管理模式中,觀念上,重經濟建設、輕公共服務;主體上,重政府作用、輕多元參與;環節上,重事后處置、輕源頭治理;手段上,重行政手段、輕法制道德;方式上,重管制控制、輕協商協調。這些管理存在的種種缺陷已經不能完全適應處理新時期諸多的社會矛盾,因此創新社會治理的理念和方式勢在必行。
2 社會治理的目標及宏觀思路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就是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社會治理的宏觀思路有兩個:一是加快推進社會階層結構的中產化,二是一定要實現改善民生與社會治理的良性互動。一個健康的社會結構應該是個橄欖球型,中間大,兩頭尖,即中間階層最多,極富和極貧的人群少,社會才最穩定。比較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國社會結構雖然發生了較大變化,從“倒丁字型社會結構”漸變為“土字型社會結構”,但是我國的底層比例仍然過大,中層和上層人數太少,社會呈現不穩定狀態,值得警惕。在調整社會階層的同時還要重視改善民生,促使改善民生與社會治理的良性互動,使上層永不松懈,中層永不滿足,底層永不絕望,這樣社會才能和諧有序。
3 社會治理創新的重點
1、以維穩為核心的社會管理:化解矛盾
中國社科院法學院研究所發布《2014年中國法治發展報告》,對近14年間的群體性事件特點進行了梳理。近14年來,中國頻發群體性事件。據統計,2000年—2014年百人以上群體性事件有871起。因平等主體間的糾紛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占五成以上,因公民、社會組織與政府或官員之間的矛盾引發的占四成。導致百人以上群體性事件的原因眾多,其中勞資糾紛占三成,執法不當占兩成,拆遷征地占一成。要實現社會和諧,維穩問題不可忽視,只有及時化解矛盾才能預防各類破壞社會穩定的事情發生。
2、以保障民生為重點的社會管理創新:公共服務
民生是穩定與和諧的前提。2015年9月主席習近平在西雅圖發表演講時提到,“按照我們自己的標準,中國還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2美元/天),中國則還有兩億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我們現在提出的精準扶貧要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就是保障民生的具體行為,任務艱巨。研究發現中國群體性事件80%以上是根源于民生問題,根源于社會不公現象。十八大提出了教育、醫療、住房、收入分配、社會保障五大民生任務就是希望能讓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如果基本民生供給滯后的話,會給社會治理帶來巨大的挑戰。以保障民生為重點的社會管理創新其核心就是要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適度、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3、以協調社會利益為中心的社會管理創新:公平正義
公平與規則是社會穩定和諧的基石,習總書記指出中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拿出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其實就是要打破各種利益集團對社會資源的壟斷,這種局面已經嚴重阻礙了改革的推進和普通百姓的上升通道,難以形成社會治理的合力。所以以協調社會利益為中心的社會管理創新其核心就是要公平正義。
4、以培育社會公民為核心的創新:合作共治
國家,市場和社會是社會治理的三大板塊:形成了堅固的鐵三角。除了“政府的”和“市場的”,剩下的都是“社會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多方位的社會管理體制,實現“政府治理、社會組織、居民自治三者互動”。培育公民社會就是要擯棄政府一家獨大的局面,培育公民精神、廣泛調動和激發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合作共治。
4 社會治理創新的方法
圍繞這四個創新的重點,社會治理的具體方法可以歸納為三個為先和四個堅持。
1、三個為先
(1)創新社會治理要服務為先
中央強調“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強調創新管理方式,在管理中體現服務。在政府層面上,一是要科學定位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主要側重于提供就業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提供教育、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提供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基礎服務和提供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務這四個方面。二是樹立服務理念。當前我國政府,以及管理人員,都存在著服務意識淡薄的問題,特別是行政管理人員在管理過程中更多強調的是強制性管理,而缺少人性化服務。這種管理很多時候不僅達不到管理的效果,還容易引發沖突,改變管理方法已經勢在必行??傊?,服務型政府本質上是一個以公眾為中心的政府,應實現公眾利益的最大化!
(2)創新社會治理要基層為先
一是要建立健全社會組織。政府應該適應形勢的發展,大力培育發展各類社會組織,包括行業組織、社會中介組織、志愿團體和社團等,促進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加快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自治水平。
我國社會管理主體不夠多元化,直至2014年6月底,中國共有社會組織56.1萬個,每萬人只擁有4.1個社會組織,顯然,中國社會組織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一個自治的社會是一個多中心的社會,多中心的社會有著密如蛛網般的承重墻,其中某道承重墻或某幾道承重墻的塌陷,影響不過是局部的,不足以造成全局塌陷,而各類社會組織就是這些承重墻。所以要加快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提高社會自治水平。“發揮社會組織在擴大群眾參與,反映群眾訴求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強社會自治功能”從而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二是要加強和完善社區建設?;鶎拥纳鐓^,是我們機關的治理者的一個延伸,也是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一個平臺。加強和完善社區建設實現社會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才能極大促進社會穩定。
(3)創新社會管理要制度為先
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等??偟膩碚f,創新社會治理制度就是要從傳統的命令、運動式、動員式的社會治理制度向法治型、互動型、規范化的社會治理制度轉變。
2、堅持四個治理:
一是堅持系統治理:社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相關主體共同努力,各司其職,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協同推進。只依靠單一力量,既難負其重、難續其力,也會導致整個治理體系的結構性失衡,甚至偏離治理現代化的應有軌道。二是堅持依法治理:堅持依法治理,堅持法制保障,運用法制思維和法制的方式來化解社會矛盾。實現治理方式從單純行政管控向注重法治保障轉變。三是堅持綜合治理:綜合治理方式不僅僅依靠法律依靠社區,還可以依靠道德調節,通過解決社會問題,協調利益關系,多管齊下進行社會治理。四是堅持源頭治理:中國傳統的治理方式是重事后而忽略對源頭上的預防。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中國自古就講“萬事防為先”“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漸”等道理。
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是當前社會發展形勢之所需,是廣大群眾利益之所盼。如果我們能做到政府善治,社會共治、基層自治、推進法治、踐行德治相結合,如果我們能最大限度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共同參與到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中來,形成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人人有責、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這個社會才會和諧而穩定。
參考文獻
[1]李林 田禾主編《2014年中國法治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鄧偉志主編《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穩定》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3]蔡定劍《公眾參與:歐洲的制度和經驗》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十八大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