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煜新,楊建全
(1. 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2. 西安醫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
補中益氣湯結合綜合有氧運動鍛煉治療長期伏案頸椎病患者療效觀察
張煜新1,楊建全2
(1. 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2. 西安醫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摘要]目的探討補中益氣湯結合綜合有氧運動治療長期伏案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100例長期伏案頸椎病患者,采用隨機對照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采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綜合體育有氧運動治療,比較2組療效。結果實驗組治療后頭痛評分、頸痛評分、四肢麻木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及治療后的JOA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均<0.05)。結論補中益氣湯聯合綜合有氧運動治療長期伏案頸椎病患者效果理想,能夠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癥狀,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綜合有氧運動;補中益氣湯;伏案人員;頸椎病
長期伏案人員是一類特殊的人員,如會計、作家、編輯、辦公室文員等,他們需要長時間輕趴在桌上進行工作,導致頸椎長時間得不到鍛煉和活動而容易引發頸椎病[1]。近年來頸椎病在發病率越來越高的同時,還出現了發病年齡年輕化的趨勢。患者發病后主要以疼痛、活動不便等為主,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臨床上對于頸椎病尚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法,常規方法更多的以藥物治療為主,這種方法雖然能夠改善患者癥狀,但是長期療效欠佳,治療預后較差,導致疾病復發率高[2]。本研究探討了補中益氣湯結合有氧運動治療長期伏案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診治的100例長期伏案人員頸椎病患者,采用隨機對照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齡28.1~60.9(44.8±2.9)歲。對照組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齡29.5~60.4(42.4±2.7)歲。患者及家屬對治療方法及護理措施等完全知曉,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性別、年齡等差異不顯著(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采用補中益氣湯治療,方藥如下:黃芪30 g,黨參20 g,白術10 g,炙甘草15 g,當歸10 g,陳皮12 g,升麻9 g,柴胡12 g,生姜6片,大棗5枚,每天1劑,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服用30 d為1個療程。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綜合有氧運動治療。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頸椎保健操。簡單實用頸椎操九節,四八拍。每天練習5~8 min,早晚各2次。方法及動作要點:a.雙手抱肩最大限度低頭;b.雙手背后伸直,最大限度仰頭;c.分別向兩側最大限度歪頭;d.分別向兩側最大限度轉頭,轉頭的概念是頭頂盡力向前,下巴盡力伸向側后方;e.聳肩:一只手自然握住另一只手,雙肩上聳,縮脖子;f.兜肩:做此節頸椎保健操,雙肩要盡量前兜;g.屈腕屈肘。腕部、肘部盡力向內彎曲;h.擴胸:雙手上舉、兩側舉,擴胸至最大限度;i.分別順時針、逆時針搖頭,做此節頸椎操時,注意動作緩慢舒展,不要過快。②太極鍛煉。根據患者愛好選擇24式或48式太極練習2次,遵循“擼、擠、按、采、挒、肘、靠、進、退、盼、定”等原則進行太極鍛煉,太極拳的招式中非常重視站姿和頭、眼、頸和四肢的配合和協調,所以,經常練太極拳,不僅對肢體的柔韌性有很好的鍛煉,而且也使頸椎經常處于活動狀態,是頸椎病的很好治療方法之一。③放松有氧健身跑(走):對于頸椎病較輕者可以讓患者進行適當的健身跑(走)鍛煉,每天1 000~3 000 m,運動強度以患者可以承受,微微出汗為適宜。健身跑(走)鍛煉屬于低強度有氧運動,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改善患者頸椎部位血液,促進頸椎恢復。讓患者根據個人愛好選擇項目①②或者①③進行運動綜合鍛煉。每日治療1次,連續治療30 d為1個療程,2個療程之間間隔7 d,觀察周期為4個療程。
1.3觀察指標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狀況:包括頭痛評分、頸痛評分、四肢麻木評分;各評分采用VAS評分標準對患者進行評定,總分為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明顯。生活質量JOA評分[3]:由臨床癥狀、臨床體征、日常生活等組成,臨床癥狀分為頸、肩、背部疼痛、上肢痛和 或麻木、活動痛、頭痛、頭暈4個單項目;臨床體征分為壓痛、壓頂和 或椎間孔擠壓和臂叢牽拉試驗, 感覺障礙、肌力分級、霍夫曼征、頸過伸試驗7個單項目;日常生活動作分為睡覺翻身及頸活動2個單項目。每個單項目都有級別評分, 最高27分,根據治療前后評分, 計算改善指數和 或改善率, 此表為頸椎病的療效評定提供量化標準。
1.4療效評定標準療效判斷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對患者進行判定。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影像學下頸椎恢復正常;好轉: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頸椎性病灶縮小;無效:患者病情變化不明顯或病情加重。有效率=(顯效+好轉)/總例數×100%。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軟件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其中符合正態分布的數據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存在統計學意義予以LSD法兩兩比較。P<0.05提示數據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治療后疼痛評分比較實驗組治療后頭痛評分、頸痛評分、四肢麻木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后疼痛評分比較±s,分)
2.22組治療效果對比實驗組顯效35例,好轉1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對照組顯效27例,好轉17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8%。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2=12.31,P<0.05)。
2.32組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JOA評分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分)
3討論
頸椎病又可以稱為韌帶關節囊型頸椎病,人們常說的“落枕”指的就是頸椎病的急性發作。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是由于頸椎間盤退行性變,椎體骨形成及后小關節繼發性改變,椎間關節紊亂,關節突關節錯位以及周圍組織腫脹粘連,導致椎間孔變形狹窄,刺激壓迫神經及神經反射性引起頸部肌肉痙攣、疼痛及上肢放射性疼痛和功能受限[4]。久之頸肩等軟組織發生無菌性炎癥,甚至肌肉萎縮,功能喪失,失去對頸椎關節的保護作用,造成頸椎內外平衡失調,使頸硬、側彎,主動活動受限,出現頸肩麻木等。因此,頸肩部的肌肉功能失調即是頸椎病的病理結果,也是加重和發生頸椎病的重要因素。采用頸椎旋轉及推拿法,首先糾正了椎間關節紊亂,使錯位的關節突關節復位,使偏歪的棘突復位,從而減輕了椎間盤壓力負荷,消除了靜脈淤血,改善了椎間孔容積,解除了神經根壓迫[5]。有助于神經組織與周圍組織的粘連松解,促進椎間盤恢復,使椎間內外平衡,頸椎恢復正常功能[6]。同時以推拿手法,解除變性組織的增生和肌肉痙攣,增強頸部肌肉的協調功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炎癥[7]。對頸椎力學結構平衡達到外源性穩定作用。兩種方法協同作用,相輔相成,對于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提高療效,縮短療程,預防復發起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綜合有氧運動結合補中益氣湯在長期伏案人員頸椎病患者中得到應用,且效果理想。補中益氣湯方中黃芪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托瘡生肌功效;黨參性平,味甘,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功效;白術具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等功效;當歸性溫,味甘,具有補血和血、調經止痛等功效;陳皮性溫、微苦,具有健脾和胃、行氣寬中等功效;升麻具有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功效;柴胡具有解表退熱、疏肝解郁、生舉陽氣等功效;炙甘草則能夠調和諸藥,發揮不同治療藥物功效。同時,綜合有氧運動也是長期伏案人員頸椎病患者中常用的治療方法,它能夠有效提高機體神經系統功能,提高中樞神經的緊張性、興奮性和反應性,從而能夠改善頸椎血液循環,改善頸椎椎間關節功能,從而提高肌肉、韌帶以及關節囊等緊張力[8-9]。此外,綜合體育有氧運動的實施還能夠提高患者肺功能,提高藥物有效率,改善全身局部循環,促進新陳代謝。臨床上,長期伏案人員頸椎病患者在補中益氣湯治療基礎上聯合綜合有氧運動效果理想,能夠發揮不同治療方案優勢,促進患者早期恢復。
綜上所述,長期伏案人員頸椎病患者在補中益氣湯治療基礎上聯合綜合有氧運動效果理想,能夠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癥狀,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梁波,張付方,陳培,等. 運動療法治療青年人頸型頸椎病的效果觀察[J]. 實用醫藥雜志,2013,47(7):42-43
[2]朱宇,劉錦濤,姜宏,等. 益氣活血方促進破裂型腰椎間盤突出重吸收的機制研究[J].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5,23(9):1-4
[3]魏雪珍,黃紅星,張麗萍,等. 社區頸椎病患者電子檔案建立的臨床意義[J]. 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25(6):1401-1402
[4]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項目和評分標準[J]. 上海針灸雜志,2004,29(3):27
[5]王風波,李飛. 運動療法及頸椎康復器在頸椎病治療中的作用[J]. 西南國防醫藥,2012,22(5):571-572
[6]黎萬友,楊立群,何本祥,等.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J].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4,22(2) :71-75
[7]郭小紅,陳彬. 運動康復療法對社區頸椎病患者的效果分析[J]. 醫學綜述,2013,19(9):1714-1715
[8]黃蓓,呂小芳,李鶴,等. 手法治療配合頸椎9步保健操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 湖北中醫雜志,2012(7):1714-1715
[9]姜浩,吳詩城,黃杰. 傳統手法結合太極推手治療頸椎病療效觀察[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19):2087-2088
[收稿日期]2015-10-31
[中圖分類號]R681.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8849(2016)13-1461-02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13.034
[通信作者]楊建全,E-mail:23157457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