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吉芬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院(湖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湖北 十堰 442200)
?
護理干預對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預后及并發癥的影響
馬吉芬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院(湖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湖北 十堰 442200)
[摘要]目的探析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并發癥及臨床特點,進一步分析護理干預對并發癥與預后的影響。方法選擇住院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48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護理組,每組24例。對照組患者予以神經外科常規性干預處理,研究組在常規基礎上予以系統的護理干預,包括心理干預、飲食護理干預、體位訓練、頭痛護理干預等。比較2組的并發癥及預后情況。結果研究組疼痛評分較對照組改善明顯(P<0.05),腦血管痙攣、頭痛、認知功能障礙、肺內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再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預后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系統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減輕頭痛,減少并發癥發生,對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護理干預;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并發癥;預后
腦動脈瘤管壁發生破裂后會出現局部血液外溢,并進入椎管或者顱內的蛛網膜下腔,從而引發的綜合性病癥即為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aSAH)[1],有發病率、致殘率以及病死率高三重特點。其發病高峰期為40~65歲,但目前有年輕化趨勢[2]。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會出現嚴重頭痛并發癥,此外還包括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腦血管痙攣以及再出血等,給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帶來較為嚴重的干擾和影響,同時嚴重的并發癥可加重患者病情,不利于恢復[3],因此需要對患者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筆者選擇了48例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作為分析對象,對其中24例予以護理干預,旨在改善患者預后,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1月—2015年2月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療的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48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均經腦CT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AS檢查證實為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體征均穩定,無相關藥物方面的禁忌證,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患者行為異常、發病前存在語言功能或者神經功能障礙,有嚴重肝腎等臟器病變,患者以往有過開顱手術或者神經科疾病史,患者未提供完整資料。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男13例,女11例;年齡36~79(56.28±12.37)歲;動脈瘤直徑3~22(11.23±2.68)mm;格拉斯哥昏迷評分(6.37±1.74)分;Hunt-HessⅠ級9例,Ⅱ級7例,Ⅲ級5例,Ⅳ級2例,Ⅴ級1例。治療方案選擇:動脈瘤介入栓塞7例,開顱動脈瘤夾閉術8例,保守治療9例。研究組中男14例,女10例;年齡34~78(56.19±12.23)歲;動脈瘤直徑為3~21(11.41±2.73)mm;格拉斯哥昏迷評分(6.41±1.68)分;Hunt-HessⅠ級10例,Ⅱ級5例,Ⅲ級4例,Ⅳ級3例,Ⅴ級2例。治療方案選擇:動脈瘤介入栓塞6例,開顱動脈瘤夾閉術8例,保守治療10例。2組年齡、性別、入院時的格拉斯哥昏迷評分、動脈瘤直徑及所采取的治療方案以及臨床分級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1.2.1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在入院后患者要保持臥床,給予足夠的疾病相關知識宣教,包括病因、治療、進展、預后等情況。加強對顱內壓、腦血管痙攣、血黏稠度以及再出血監測等,同時予以頭痛常規護理,鼓勵家屬的陪護,同時予以轉移注意力法,可播放輕音樂,或者通過與患者溝通,減輕疼痛,在必要時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給予止痛劑。

1.3觀察指標觀察2組患者護理后疼痛改善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2組預后情況。預后評價分為痊愈、好轉、加重和死亡,痊愈:癥狀消失,或者有輕微性的頭痛,無頸項強直;好轉:中重度頭痛,有頸項強直及腦神經麻痹,無其他神經功能缺失;加重:患者意識模糊,嗜睡,木僵,有中重度偏側不全麻痹。

2結果
2.12組干預后疼痛改善情況比較對照組干預后疼痛評分為(6.83±1.22)分,研究組為(5.73±0.72)分,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406,P<0.05)。
2.22組干預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干預后護理組腦血管痙攣、頭痛、肺內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再出血等發生率較對照組降低顯著(P均<0.05),見表1。
2.32組預后情況比較研究組預后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屬于出血性腦血管疾病,為蛛網膜下腔自發性出血?;颊咦≡汉螅陨斫巧淖?,生活環境改變,因此會出現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因此護理人員要能夠深切地理解患者的無助感,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傾聽患者的主訴,同時盡量多地陪伴患者給予其關懷。要積極地向患者宣講疾病相關知識,告知患者治療的重要以及必要性,幫助患者消除恐懼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4-5]。在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療中,腦血管痙攣是其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發生率可達40%以上,最高為70%[6];部分患者還會發展為癥狀性血管痙攣,其發生率也高達30%[7]。蛛網膜下腔出血后其血液會在腦池內與蛛網膜下腔中發生纖溶現象,諸多的血管活性物會被激活釋放從而誘發血管痙攣。此外,氧合血紅蛋白會在蛛網膜下腔出血后對動脈管壁平滑肌產生直接的痙攣作用,這些因素在共同作用下,腦血管痙攣區域內的組織血流量會因而出現嚴重下降情況,而腦血流量一旦下降至12 mL/(100 g·min)以下,患者就會出現癥狀性腦血管痙攣,繼而產生不可逆性的腦損傷,因此對于腦血管痙攣必須要嚴加防范。本研究組通過護理干預后,腦血管痙攣的發生率明顯降低,這對降低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病死率有重大意義。

表1 2組并發癥比較 例(%)

表2 2組預后情況比較 例(%)
顱內再出血也是常見并發癥之一,一般分為術前再破裂以及術后出血兩種情況,多數原因是因為患者的血壓波動導致顱內壓升高,例如用力排便、患者情緒過于激動以及用力咳嗽等,均會對動脈瘤產生刺激而造成再次破裂出血。再出血發病急,會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威脅,因此要嚴密觀察,一旦發現患者脈搏、血壓有所變化,或者發現嘔吐頭痛,就需要考慮是否發生再出血。再出血的病死率據報道可達40%以上[8]。再出血的可能發作高峰期是在初次出血后的24 h內,隨后會逐漸降低。因此對于再出血需要嚴加控制,護理干預中需要注意嚴密觀察體征,排便干預等,本研究組患者再出血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表明護理效果明顯。
患者接受治療,因需要長時間臥床,且體位不能隨意改變致使腰背肌肉疲勞緊張,非常容易出現煩躁情緒以及腰背酸痛等不適,患者的睡眠受到嚴重影響,也容易出現褥瘡、感染等并發癥。感染主要包括肺部感染以及泌尿系感染,這也是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常見并發癥,感染是可以通過尿液、痰等進行培養分析,并從藥敏的結果中找到有效抗生素針對性控制,此外對于存在意識障礙以及長期臥床患者,就需要嚴加注意感染的預防,注意每日翻身次數,促進患者痰液排出,注意營養支持,增強患者自身免疫力,從而減少感染發生。
此外頭痛也是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常見并發癥,頭痛是最早期出現的并發癥之一,在發生出血后,血細胞因為受到破壞而釋放出大量的活性物,從而刺激腦脊膜造成頭痛,頭痛會重創患者心理,并導致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反應,從而影響患者恢復。本組中通過護理干預后頭痛減輕,嚴重者可給予止痛劑。同時患者因飲食、心理、排便等習慣上的改變很容易造成便秘,而情緒激動以及排便過于用力都會造成動脈瘤再次發生破裂而導致出血。動脈瘤一旦破裂后會出現諸多的并發癥,因此對于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治療期予以護理干預對減少并發癥,改善患者的預后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及意義[9]。對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實施系統干預需要經專業培訓的護士來執行,其中包括護患之間的關系、病情的觀察、長期臥床而出現的并發癥等,給予系統護理后,可以減輕患者負面情緒,減少并發癥,同時有效降低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率,從生理到心理最大程度上給予患者幫助,最終達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
總之,本組研究表明了通過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有助于患者的良好預后,從而減輕患者的家庭及社會負擔,雖然本組樣本量較少,在研究中有局限性,但仍舊能夠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有價值的依據,且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郭小葉.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遲發性缺血性神經功能障礙的臨床特點及護理[J]. 護理學報,2013,20(10):38-41
[2]范曉萌,劉海俊,鄒玉紅,等. 螺旋CT平掃在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診斷中的價值[J]. 安徽醫藥,2012,16(10):1484-1486
[3]李朝霞,趙性泉.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認知功能障礙的特點[J]. 中國卒中雜志,2013,11(8):921
[4]郭小葉,車文芳,賀慧蘭,等.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早期綜合康復護理效果觀察[J]. 護理學雜志,2011,26(22):87-88
[5]李治綱.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認知功能影響因素研究[J]. 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0,9(5):438-440
[6]馬江帆. 護理干預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頭痛的影響[J]. 中國實用精神疾病雜志,2013,16(10):90-91
[7]陳秋蘭,李麗. 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規范化疼痛管理[J]. 護理學雜志,2010,25(12):24-25
[8]Seule MA,Stienen MN,Cadosch D,et al. Aneurysmalsubarachnoid hemorrhage-therapy and complications[J]. Anasthesiol Intensivmed Notfallmed Schmerzther,2010,45(1):8-17
[9]何易. 重癥出血性腦卒中患者急性期運動和認知功能的動態觀察[J]. 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3,8(5):339-341
綜述
[收稿日期]2015-11-25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8849(2016)13-1471-03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1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