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樹海 王曉曦 雷娜
摘 要:高職院校課題體系的僵化和封閉使得學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的需求脫節,直接阻礙了校企合作的深入發展,文章分析了高職院校課程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指出了高職院校課題體系改革的必要性,從課程聯合開發、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校企深入合作等三個方面論述了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改革的方向。
關鍵詞:校企合作;高職院校;課程改革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現狀。我國的高職院校多數由中職院校升格、合并而來,雖然辦學時間不長,但90%以上的高職院校都開展了校企合作項目,通過校企合作的開展,提高了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了眾多適合社會需求的高職人才,提升了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同時也提高了高職教師的自身素質;但在校企合作中也暴露出來合作模式單一、政府支持力度較小,產學研沒有完全融合,校企合作附于表面、高職院校開設的課程無法適應企業的要求等一系列問題。
(二)校企合作中高職院校課程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應以企業的需求為目標,課程體系的建設應該服務于企業的需要,但在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建設中普遍存在在定位不準確的問題,多數院校的課程沿用原來的中職院校的課程體系,或者只是在原來課程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由于課程體系與企業的需求脫節,導致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不適合企業的需求,就業率低,畢業生即使按著訂單協議進入校企合作就業后也因為不適應企業的要求導致辭職率很高。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要符合市場的需求。高職院校的發展定位就是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級技術人才,所以要求高職院校要立足于當地需要,辦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提升就業率是關鍵因素,這就要求院校方要和企業方深入的溝通,共同制定適合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模式,建立校企雙方聯合開發課程體系。
(二)校企聯合進行課程體系的建設有利于雙方優勢資源的融合。院校方擁有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完善的課程體系,優質的教學資源,這是院校方的優勢;企業方擁有市場運營的經驗,適合市場需求的職業性人才,院校方要和企業方在合作開發課程上實行資源的有效整合,可把企業的項目作為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讓企業方參與課程體系的設計,企業方參與日常的教學活動,將企業方的優質資源改造成學校的課程和教學資源。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改革策略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課程改革必須要加強專業課程教學團隊建設。師資力量的強弱是課程改革中的關鍵因素,高職院校的師資大體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來著原來中職院校的老師;一部分來自于升格后的招聘,這部分多數是研究生以上學歷;一部分來自于企業的外聘,這部分占少數。可以可到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多數沒有實際工作經驗,理論知識豐富,實踐經驗缺乏,這是造成高職培養的人才是社會需求脫節的根本原因。可通過兩個方面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高職院校派遣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定期到企業培訓、學習,提高教師的社會實踐能力;其次要保持學校師資結構的多元化和靈活性,到企業外聘專家和技術人員充實到學校的教師隊伍,要給予各種待遇留住這部分人才,保證企業專家、技術人才每年在學院的授課量。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把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素養作為課程開發的重點。在新形勢下,對高職畢業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方需要的是具有較高的文化基礎知識、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健康的身心素質、綜合素質較高的復合型人才。這就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要適應形勢的變化,變單純的文化教育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課程建設中要更突出實踐性、適應性,培養適合企業需要的人才。因此,高職教育的課程建設要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理論和實踐能力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課程內容的設置要以企業需要的項目流程為載體,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能力相融合,通過不斷整合課程,構建科學合理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教學內容體系。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把校企深入合作作為課程改革的切入點。首先,高職院校要確立基于企業方工作流程的課程體系改革。課程體系的設立上要充分發揮企業方的作用,把各專業的崗位特點融入教學計劃和日常的教學安排。其次要實行“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模式改革。課程教學要采用“理實一體”“學做一體”的教學方式,實行企業實習可置換學分的學生考核機制,重視過程性考核機制,減少卷面考試的比例。實行高職院校和企業互評的教學機制使課程評價體系更加符合高職課程教育的特點。
參考文獻:
[1] 嚴寒,翟培羽.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