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桂霞
(恩施市硒都民族實驗小學,湖北 恩施 445000)
探索與猜想,實踐與感悟
——“認識角”案例分析
◎熊桂霞
(恩施市硒都民族實驗小學,湖北 恩施 445000)
“認識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以及一些常見多邊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角的含義,體會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
認識角;探索過程;實踐
教學目標:找出生活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會畫角、做角;知道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在生活中認識角,感受角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探索角的過程中體驗學習過程的快樂.
教學重點: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組成,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并能區分角的大小.
教學難點: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組成,初步感受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口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教學過程:
1.引導同學們回憶一年級學過哪些平面圖形?根據學生口答,逐個出示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并給這些圖形分為兩類,一類有角,一類沒有角.
2.揭示課題:原來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上都藏著一個圓上沒有的圖形朋友——角,角是一個美麗的平面圖形,它的身上有許許多多的秘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它.

角是由一個頂點、兩條邊組成的.
角的大小與張口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利用學生學過的知識和生活中現有的認知基礎進行分類,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活動一:找角
角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老師為同學們帶來了一些有角的物品,比如鬧鐘、剪刀、紅領巾上的角并用手比畫,結合板書的內容,讓同學們積極思考并指出角.
活動二:折角
學生已經認識了角的樣子,這時準備圓形紙片快速折出一個角,會有不同的折法,老師總結并演示各種不同的折法及比畫角的樣子.
活動三:摸角
1.請你們觀察并用手輕輕地摸一摸你折的角(教師引導摸的方法和部位),有什么感覺?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學生摸角,并說出摸角的感覺.
2.誰愿意把你看到的摸到的和大家分享.
學生匯報.(預設:可能學生會說尖尖的、有點刺手,兩邊平平的,很舒服,直直的等)
想知道,我們剛才摸的角的尖尖的、平平的地方是什么嗎?它們在書中都有名字,趕快去找找吧?同學們通過對書本的學習得出:這個尖尖的地方就叫角的頂點;這兩條直直的邊是角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名字就叫角的邊.(課件出示)
3.請大家仔細觀察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介紹:兩條邊之間的夾角叫這個角的張口.
4.請同桌相互指一指你折的角的邊和頂點在哪兒.
5.小游戲:張口朝上,頂點朝下.
6.找一找:找生活中的角,指出頂點與邊.
活動四:畫角
學生通過觀察折出的角的圖形并結合課本知識,了解到角是由兩條直直的邊,還有一個尖尖的頂點組成.這時老師可以鼓舞學生利用直尺、三角板或其他工具在長方形紙上畫一個角,畫角前請學生默讀書中的畫角提示:畫一個角,標注頂點與邊.
活動五:做角、比角的大小
1.學生掌握了畫角的技巧之后,可以做一個活動的角,它可以自由變大變小(老師有意識引導怎樣玩),但在玩的過程中必須思考一個問題:怎樣做角就變大了,怎樣做角就變小了?角變大或變小時張口在變嗎?并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2.教師出示兩個邊不一樣長,大小相差較小的活動角的模型,提問:他們倆誰大,誰???通過討論比較的方法,找一組同學演示并解說比較兩個角的大小的方法:只要將兩個角的頂點對齊,再把其中一條邊對齊,觀察另外的一條邊就知道哪個角大一些了.
3.教師出示邊的長度和大小都明顯不同的兩個角的模型(邊長的角小一些),你認為這兩個角誰大一些?為什么?我們只要把這兩個角放在一起比一下就可以看出來,雖然其中一個角的邊長一些,可它的開口小一些,所以這個角還是小一些.
總結得出:角的大小與兩邊張口的程度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同學們真的很聰明,個個表現都很棒,下面老師要給大家出一道很難的題目,比一比,誰才是最聰明的.
1.判斷是否是角.
2.數一數下面三個圖形中各有幾個角?(課件出示題目)請同桌的同學相互商量一下.
同學們,時間過得真快呀!如果你會變,變成了一個角,你能用這節課學到的有關角的知識介紹一下自己嗎?
將一張正方形紙片沿一條直線剪去一個角,還有幾個角?請同學們回家動手試一試,明天將結果告訴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