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爽(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專業部,北京 100015)
?
談談手機教學
張爽
(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專業部,北京 100015)
摘要:當前職業教育中,五年制的學生普遍存在缺乏學習興趣,理解能力差的問題,課堂教學難度大,實訓環節學生參與度不高。為此,學院提出針對五年制學生的特點,開展利用手機參與教學的活動。我參加了借助手機云班進行教學的“云班課”的培訓,對利用手機輔助教學的方式有了一定理解,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關鍵詞:智能手機;云班課;翻轉課堂
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手機早已經成為一種大眾化通訊工具。手機教學是利用手機下載輔助學習資料和軟件,實現利用網絡教學的方式。智能手機的普及和運用,利用無線技術高速傳輸圖像、圖形、音頻、視頻等多媒體變成現實,移動終端的處理能力及擴展能力的提高為移動學習的開展提供了基本條件。當今的智能手機既具有獨立的操作系統,又可以由用戶自行安裝軟件、游戲等第三方服務商所提供的程序,設計者通過此類程序來不斷對手機的功能進行擴充,可以通過移動通訊網絡來實現無線網絡接入手機。使用者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應用軟件來使用,同時由于手機使用方便、隨身攜帶的特點,一定會成為移動學習的首選工具。
老師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在課堂教學時,多媒體教學設計能夠提供文本、圖形圖象、音頻、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甚至是人工智能。通過充分的交互性能夠創設生動、直觀、形象的學習氛圍,讓傳統教學呈現直觀化、模型化和動態化,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通過利用手機教學,在五年制教學中能夠吸引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關注度,有效改善教學效果。但是,五年制學生自我約束力差,課程內容雖然有些的確吸引學生,但是手機輔助教學功能的實現并不是能夠輕松實現的。在我學院南區舉辦的手機輔助教學公開課觀摩活動中,汽車系李老師設計實現的無線網絡復印機的使用教學中就做了恰當地運用。
首先,讓學生抬起頭聽講,不是一直低著頭操作。
五年制學生原本對手機就有依賴,隨時隨地會低頭看手機、玩游戲。為了讓學生真正投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中,重要的是不僅要讓學生關注學習內容,還要幫助學生改變埋頭看手機的習慣。于是,老師將手機界面投影到大屏幕上,讓學生抬起頭觀看,不但可以看到學習方案,還可以看到其他同學的學習狀況。學生可將自己的學習成果用手機隨時傳到大屏幕,向所有同學展示。對于存在“手機控”的學生,這需要老師的耐心引導和督促,讓他們逐漸適應課堂要求。作為教師不能一味地責怪學生的不良習慣,應該利用手機軟件課堂的優質平臺,幫助學生融入教學氛圍。
其次,利用手機開展各種方式的教學,讓學生盡可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教學效果的實現依靠豐富多樣且合理的教學模式的控制,如何利用手機實現多樣化教學是教師努力達成的目標。手機云班課提供了許多簡單有趣的操作,讓學習方式和管理手段更人性化,老師們應該充分利用。比如手機簽到的方式,通常教師采用課前點名的方式監督考勤,采用手機簽到的方式既有趣味性,還能讓教師隨時監督學生考勤狀況。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初設定手勢,并且規定時間讓學生登錄,只有按時出勤的學生才能正常簽到。老師們經常頭疼的學生早退的情況,可以通過改變簽到手勢隨時看到學生是否還在課堂上,即便是把他當作小游戲,也可以調動課堂氣氛。
老師創建云班后,要精心創作和挑選并推送教學資源到云班中,方便學生課前預習。資源可以是圖片、視頻、課件、素材、作業和案例等資料。教師將資源提前或定時發布到云班中。老師也可以隨時將網絡上的資源,可以將資源鏈接上傳到云端。教師在資源發布后,可以看到學生下載情況,有助于教學的統計。教師在班級成員板塊中可以看到所有加入班課的學生情況,包括對本班課數字教材的學習情況,數據詳細到閱讀時間線、學習進度、記筆記的情況和參與班課中活動的表現以及對班課資源庫中資料的學習情況。在汽車系李老師的公開課中,學生在老師推送的資料中自行下載無線打印機的相關資料進行學習,分組研究如何利用無線網絡控制打印機操作。各組的操作速度反映了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教師還會拍攝小組操作的視頻展示在大屏幕,讓學生隨時關懷自己和其他人的學習狀態。
另外,考核評價的方式要結合學習內容,靈活且適度。
學生和教師都關心課程的考核評價。老師能依靠云班課可以創建投票問卷、討論答疑和頭腦風暴等不同方式的學習活動。在以往的課程教學中,測驗考試作為主要的考核方式,作業形式也比較單一。云班課提供了學生參與性更強的互動方式,教師能夠結合課程的推進選擇合適的形式讓學生自由真實地反應,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反映適當地作出評價和建議。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與教師和同伴交流,每一次發言和反饋都回獲取經驗值,這一方面是對認真學習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會作為成績嘉獎計入課程評價。這樣的考核評價方式最大限度地關注了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學生每個環節的表現都被納入考核范圍,合理客觀。
以上是我對手機輔助教學的粗淺認識,當然,手機輔助教學對網絡的依賴性較強,教學過程和手機軟件的運用也有很多需要面對的新問題。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的展開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完善。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