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兆群
課堂提問是小學英語知識訓練中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是教師輸入信息,傳遞信息,達到師生交往的一條重要渠道。目前課堂提問被“師問生答”、“一問一答”或“一問齊答”的陳舊模式所壟斷,形成了千人一面,約定俗成的固定格式,變成了單調乏味的催眠曲,使課堂提問失去了它應有的魅力和功效。所以教師必須重視提問藝術,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學好英語。為了讓英語課堂更加有效,從而調動學生學習和提問的積極性,特提出以下一些課堂提問的策略。
一、提問要從整體出發,精心設計問題
問在關鍵處教師要精心設計,提出問題。顯然,提問需要技巧與準備。善于提問的人往往主動了解所要討論的主題,并且預先準備好一些關鍵問題。盡管有的教師能夠臨時提出用語得當的問題,但真正這樣做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先做好準備工作的教師,一般都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在準備關鍵問題時,教師應該考慮以下幾點:(1)教學的目的。(2)提問的目的。(3)哪些類型的問題最適于實現這些目的。(4)是否應該提那些屬于情感領域的問題。(5)通過提問能在多大范圍內實現目的。教師應該事先將問題準備好,否則,提問時很容易忽略重要的知識,而只注意一些不相干的瑣碎細節,所以最好是將關鍵問題寫在教案中。
1.提問要有一定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教師應該將學生按照英語水平的高低排序,將所提問題按難易程度在教案中標明,從而使不同程度的問題由不同水平的學生來回答,簡單的如:Yes/No的由學困生來回答,稍難的讓英語較好的學生回答,應盡量避免按座位順序提問,這樣會導致問題難易程度與學生層次不匹配的現象,也會使其余學生無所事事,袖手旁觀。教師要關注教室內各個角落的學生,讓所有學生都有思考和參與發言的機會。
2.教師應當以愉快、友好、從容、談話式的態度來提問。提問時如果既能保持自由自在、不拘禮節的氣氛,又能說話舉止得體,那就更好了。教師應使學生從提問的方式中便知道他所期望的是合理的答案。如果學生不能回答,或者一時回答不出來,也不要強迫他回答。要知道學生已經忘記的知識,就是再敦促他冥思苦想,也是枉費工夫。
二、提問要把握時間,切準最佳時機
在整個班級參加的情況下提問,教師一般是先提出問題,讓全班學生都有考慮的時間,然后再指定某個學生回答,這樣做便使每個學生在有人回答之前都有機會對問題進行思考。如果教師每提一個問題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只有一、二秒鐘,學生還未想好,教師就重復問題,或者重新組織問題,或者請另外一個學生回答。這種做法似乎是一種控制時間的機智表現,但實際上,被提問的學生卻會失去回答問題的信心,或者懶于思考,學習的積極性逐漸低落。當然,也會有特殊的情況。如果是提問一個漫不經心的學生,最好還是先叫他的名字,使他聽見教師提出的問題。先叫學生的名字,可以使他那部分分散的注意力重新回到功課上來。同樣對待遲鈍的或者靦腆的學生,也是先叫名字好些,使他知道就要問到他了,從而有所準備。此外,還要注意提問的時機。不看時機的提問是很勉強的提問,這種提問倉促且針對性不強,隨意性較大,沒有把握學生的思維流向,沒有較好地創設問題情境。提問的最佳時機是學生處于很想弄懂,但又無法弄懂,很想說出來,但又無法說清的心理狀態。
三、提問要貼近生活,激發學習興趣
1.注意趣味性。教師在提問對象的選擇上要照顧全體學生,更要因材施問。平時教學中,由于受到課堂時間、教學內容以及學生數量多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一般情況下有些問題不可能一一進行提問。因此,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考慮中等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所能承受的能力,適當照顧優、差兩頭。一些教師不能根據學生學業水平進行“分層提問”,使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發展的機會,更不能根據學生性格、思維等特點進行提問。提問的對象往往是班上大部分學生或者少數成績好而又聽話的學生,對極少數成績差或者調皮的“弱勢者”,往往是舉手也不提問,不舉手更不提問,這些學生就成了游離于課堂教學之外的“邊際人”。這種教學對他們的發展是相當不利的,可以說是一種無聲的折磨和摧殘。提問對老師來說可能只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但對學生來說,則可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我曾聽到這樣一則故事,有個成績不太好的小學生,上課時卻很愛舉手回答問題,有時候甚至老師問題還沒說完,他就把手舉得很高,問他時,他又不會。后來老師了解到,由于成績不好,同學們總是看不起他,說他笨,他就不服氣。因此,教師提問時,他會不會都要把手舉起來。老師了解情況后,不但沒有批評他,反而告訴他以后老師提問時,要是他真會,就舉右手,不會就舉左手。這樣,老師就經常利用他舉右手的機會提問他,并且及時表揚他,他的學習也就慢慢好起來了,同學們也不再挖苦他。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提問對有些學生來說不僅是一個知識點掌握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問題,是學生平等發展權的問題。因此,教師必須注意這一點,切不可輕視提問對學生的意義,要通過提問去塑造、去保護學生。
2.提問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些教師只將目光盯在自己所確定的正確答案上,只要有學生能將這個答案說出,便對其他學生依然舉著的手視而不見,繼續進行自己的教學。這是很多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的普遍做法,但如果細加分析,不難發現,這其實是一種為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方式,那些對問題還有自己看法的學生是否能完全接受教師所給出的答案,令人懷疑。這樣一來,課堂效率便會大打折扣,不僅不利于問題的解決,長此以往,還可能會造成其他一些負面影響。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這些教師沒有能充分意識到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學的模式還停留在過去傳統的告訴學生如何解決問題的模式上,而不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己去研究問題,發現問題的解決辦法。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教師對問題適當加以正確引導,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展現自己的觀點,然后教師再和學生一起討論,確定問題的答案。“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通過對各種觀點的比較,去偽存真,讓學生認識到正確地思考問題的思路是什么,自己的觀點錯在什么地方。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老師的觀點,也能使學生明白這一類問題應從什么角度來思考研究。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還可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甚至有的時候,學生的回答還可以對教師的答案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這樣有利于更好地解決問題,達到教學相長。這是讓學生的每一種觀點都能得到充分展現的原因之一。
心理學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到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學習,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接受信息快。我們也常常發現:當學生尤其是差生答對問題受到表揚時,他們會激動不已,整堂課都會昂著頭,目不轉睛地盯著教師,聚精會神地認真聽課,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因此,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用信任的目光對待學生;當學生回答不出時,教師要耐心地鋪路搭橋,盡可能引導答問學生找出答案,以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產生愉悅的心情;當學生答對時,教師要適時表揚激勵。
總之,提問屬于教學藝術的范疇,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提問”具有“集中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鍛煉學生表達能力,提供反饋信息”等多種教育功能。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必須不斷地、科學地、藝術地對待“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