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萍
葫蘆絲作為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之一,它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其魅力無可比擬,除國內的音樂人外,還獲得了廣大國外人士的喜愛。葫蘆絲與其他樂器相比,其音色輕柔細膩、圓潤質樸,極富表現力,體現了獨特和淳樸的民族風,深受人們的喜愛。
一、葫蘆絲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應用優勢
首先,葫蘆絲體積不大,音色悅耳動聽,音域較為適中,發音較容易,指法簡單,嘴上的吹奏技巧簡練,小學生每天上下學時攜帶非常方便,學習時比較容易上手,還能夠很好地輔助音樂的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比如當學習完《金孔雀輕輕跳》后,許多學生被優美的樂曲所吸引,下課時校園內飄著陣陣的音樂聲,豐富了學生美的體驗,學生在享受吹奏葫蘆絲的快樂時,也掌握了更多的音樂知識。其次,練習葫蘆絲可促進學生音樂藝術修養提高。如今人們的物質生活基本得到滿足,逐漸追求精神享受,許多家長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藝術才能,在假期或周末要求學生參加藝術培訓班,通過學習樂器來提高藝術修養。然而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能力供學生參加藝術培訓班或購買鋼琴、古箏等較為昂貴的樂器。而葫蘆絲不僅價格便宜,對于未接觸過樂器的小學生而言也比較容易學,可以使其音樂需求得到滿足,達到培養藝術修養的目的。最后,葫蘆絲不僅可以獨奏,還能和其他樂器合奏,具有靈活多樣的演奏形式。因為音樂課堂的時間有限,無法讓每個學生輪流單獨表演,這種情況下可將學生分組,成員之間用葫蘆絲表演齊奏或與音樂合奏,調動其學習音樂的興趣。
二、葫蘆絲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1.活躍音樂課堂的學習氛圍
葫蘆絲獨特的音色,可促使學生產生傾聽音樂的情緒。教師在開始授課前可以向學生播放一些由葫蘆絲吹奏的優美樂曲,陶冶學生的情操,久而久之學生不僅會欣賞音樂,還會隨口哼唱自己熟悉的簡單旋律。這時學生對葫蘆絲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以及學習欲望。這時教師可成立葫蘆絲興趣小組,鼓勵想學習吹奏葫蘆絲的學生積極參加,向其傳授基本的吹奏技能和簡單樂曲的吹奏方法,待成員掌握后在音樂課堂中要求其現場吹奏某樂曲或樂段,供其他學生欣賞,體會葫蘆絲的音色和樂曲之美,了解到葫蘆絲其實并不陌生,激發全體學生的學習欲望。而興趣小組的同學得到教師的表揚與其他同學的稱贊后學習動力也會增強,更加積極地學習葫蘆絲的吹奏方法。
例如,學習《五月的夜晚》時,教師先向學生播放該歌曲,其屬于匈牙利的民歌音樂,透露著自然、靜謐的感覺,而學生們也非常投入地利用身邊的音樂加以伴奏,此時更使人仿佛看到五月夜晚白霧繚繞,輕紗彌漫的景象。這時教師可以先肯定學生的密切配合,接著提問學生除了鋼琴彈奏的版本外,還能用什么形式演奏該樂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而興趣小組的同學則十分積極地表示自己可以用葫蘆絲吹奏,接著班級內想起了地方特色明顯、質樸、純美的葫蘆絲聲響,學生在吹奏的同時自然地扭動身體,而教師也示范吹奏姿勢,引導其他學生模仿。吹奏至高潮時課堂上展現出了各種形體律動,十分有趣,課堂一下變得生機勃勃、十分活躍,越來越多的學生自愿參與到興趣小組中,學習葫蘆絲的吹奏。
2.改善學生二聲部的合唱效果
新課程改革后,小學音樂教材中的二聲部合唱曲目有所增加。在基本音樂技能的限制下,許多學生在二聲部合唱中難以穩定把握音準,導致教學有效性受到影響。在課堂中引入葫蘆絲后,該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一方面,可應用葫蘆絲分聲部合奏。教師在課前指導興趣小組的成員按不同聲部吹奏曲目,接著再一起合奏。
比如,學習《紅蜻蜓》時,教師依次將兩個聲部的吹奏方法教給學生,待其掌握后要求其分組吹奏其中一個聲部,接著加以調換。然后再合奏兩個聲部,教師可要求學生仔細聆聽,詢問其是否能同時聽到不同聲部的旋律。學生聽到合奏效果后,自信感油然而生,同時也被深深觸動,學習興趣增強,并且深深體會到了音樂的樂趣。另一方面,教師在學生練習合唱聲部時可以用葫蘆絲輔助伴奏。一些學生在分聲部練習時走音現象十分嚴重,為加以糾正,教師可指導學生在吹奏葫蘆絲的同時模唱,大致了解自己聲部的旋律后,再用吹奏葫蘆絲的方式合作,多練習幾次,適應之后開始合唱,此時音準問題竟然“消失”了,充分體現了教學的有效性。比如,教授樂曲《綠葉》時,其中一些高低聲部的合唱部分學生經常走音,即使多次重復練習也無法達到理想效果,反而使學生喪失了學習興趣,產生厭學心理。引入葫蘆絲后,不僅能分聲部練習,還能采用“一唱一合”的模式,即兩個聲部中一個合一個唱,具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而且顯著改進了音準問題。學生在初次合唱一首新的歌曲時,出現跑調、節奏不穩的現象是正常的,但第一次失敗可能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利用葫蘆絲合奏,可大大提高初次合作的成功率,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3.引導學生生動的表現體態律動
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樂器,葫蘆絲最早起源于云南的少數民族,并且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吹奏葫蘆絲的過程表演性很強,所以除了能用葫蘆絲完成獨奏曲目外,還能將其當作道具完成體態律動,呈現出優美的音樂表演。
比如,在聽賞《金風吹來的時候》(湖南版六年級教材)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了帶有舞蹈畫面的歌曲,學生在觀看后雖然對傣族舞蹈的動作有了初步了解,但是由于個性害羞、害怕出錯等原因,當教師鼓勵學生跟隨音樂共同跳舞時,大多數學生并沒有按要求做出舞蹈動作。針對這種情況,引入葫蘆絲可以非常容易地解決問題,這是因為學生在吹奏葫蘆絲時通常會不由自主地隨著音樂而律動,還會將葫蘆絲當作道具,在間奏時利用其表演基本的傣族舞蹈動作。與欣賞的同時律動相比,學生自己一邊吹奏一邊律動顯得更加自然,而且此時的律動是發自內心的,學生在吹奏和表演的過程中感到心情愉悅,對音樂的興趣也更加濃厚。音樂的熏陶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音樂素養,而且有助于教師實現預期教學目標,改善課堂教學效果。
自新課改實施以來,音樂教育中增設了表演、演奏、演唱等重要內容,而演奏方面的要求就是在課堂中引入樂器。器樂演奏除了能增強學生的音樂興趣,還有助于其理解和表達音樂,提高其音樂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其業余音樂生活更加豐富。葫蘆絲是我國重要的民族樂器,將其應用于小學音樂課堂中有助于實現教學有效性和愉悅性的統一,寓教于樂,改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