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芙萍+何長涓
建設成渝城市群,先要通過設立基金的方式解決錢從何處來的問題。
5月4日,國家發改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了《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在《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獲批五年后,這是該地區迎來的又一個重要規劃。該《規劃》囊括四川成都、宜賓、瀘州等15市、重慶市27個區(縣),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
記者注意到,《規劃》建議借鑒歐盟結構基金和凝聚基金運作經驗,鼓勵各城市根據實際需求研究設立“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基金”。作為該城市群一體化的先導力量,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基金也于近日提上日程。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盛毅向《財經國家周刊》表示:“怎么運作,需要參考已經開始設立的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的模式,再根據服務的領域和對象來確定具體細則。”

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基金的設立,對于川渝兩地打造沿線城市一小時交通國,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這是一個很大的創新。”四川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后強對媒體表示,通過建立基金的形式,解決發展的后顧之憂,是頂層設計時的一個很大亮點。
錢從基金來
成渝城市群一體化,將帶動上述15市、27個區(縣)等一批大中小城市的發展。基礎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有專家估計,未來僅這一項,資金需求可達萬億級規模。
錢從哪兒來?
《規劃》提出,成渝城市群將探索建立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基金。借鑒歐盟結構基金和凝聚基金運作經驗,鼓勵各城市根據實際需求研究設立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基金。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蔡建明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以市場化手段撬動社會資本,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比單純依靠地方財政效果將會更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為歐盟區域政策的重要財力保障,歐盟結構基金和凝聚基金在推進歐洲一體化的過程中作用十分關鍵。
歐盟結構基金在近30年的運作過程中,與歐盟成員國和地方政府等相互協調,構成了多層次、網絡狀的區域協調機制,有效實施了歐盟的區域政策。根據歐盟公布的最新數據:歐盟區域政策使歐盟最不發達地區的人均GDP由2007年歐盟平均水平的60.5%提高到2010年的62.7%。
歐盟結構基金的募集方式主要有三種:關稅及農業稅、增值稅和成員國GDP上繳(上繳額度為每年該國GDP的1%)。歐盟結構基金的運作是由歐盟委員會、各成員國政府、地方政府和跨國層面的利益團體這四個層級構成。歐盟委員會主要負責管理和撥付資金;歐盟各成員國相關部門負責各國結構基金的管理;各受援地區政府下設的各類項目管理機構負責具體的項目計劃、申請、審批和負責基金撥付與管理:受援地區還設有獨立的“項目監督委員會”負責對項目管理機構的監督和審計,保證結構基金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蔡建明認為,在歐盟的框架下運行的歐盟結構基金和凝聚基金,需要更多地考量盟內不同國家的政治制度、國家戰略。真正操作其實相當于進行一次戰略排序。
歐盟結構基金運行以來,在縮小各成員國差距方面,成效顯著。2007年-2012年,結構基金為受援國創造了594000個工作崗位。61000個科研項目、22000個聯合研究項目得到資助,創造長期研究員崗位21000個。比如,2004年5月加入歐盟的匈牙利,在歐盟28國中排名后四位。2004-2012年,歐盟對匈牙利共補助約250.7億歐元,向歐盟交納的資金為77億歐元。匈牙利外交部稱,入盟以來,用于國家發展的資金97%都來自歐盟,結構基金至少為匈GDP貢獻了10%。2014-2020年,歐盟將向匈提供343.1億歐元的結構基金,占歐盟2013年GDP的1%。
把川渝連成片
成渝城市群承東啟西、連接南北,是西部經濟基礎最好、經濟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2011年,重慶GDP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同樣是這一年,《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正式獲批。從此,本就山水相連、人緣相親、文化一脈的兩地合作更加深入,經貿往來日益頻繁。
從2012年開始,三年內,川企入渝投資有3000多億元,渝企入川投資近5000億元,分別占兩省市引進國內省外資金總額的16%和19%。2014年,成都GDP突破萬億元大關。到2015年底,川渝兩地GDP總和已經達到近4.6萬億元。
從成渝經濟區到成渝城市群,變得不僅僅是名稱。蔡建明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經濟區更多的是著眼于推動地區經濟發展,而城市群涵蓋的內容更多一些,社會屬性更強。《規劃》對于成渝城市群的定位是——全國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西部創新驅動先導區、內陸開放型經濟戰略高地、統籌城鄉發展示范區、美麗中國的先行區,即“三區兩地”。
《規劃》提出,成渝城市群將重點布局優勢產業集群,做好產業轉移承接,共建產業園區。根據《規劃》,成渝城市群計劃打造的產值千億園區多達34個。成都市社科院副院長閻星向《財經國家周刊》分析,成渝兩個城市的支柱產業,比如電子信息產業、汽車產業,今后的發展路徑更多地是與周邊各級城市一起,推進資源共享的力度、提升協同發展的水平。
“當然,成都、重慶兩個核心城市周邊的次級城市,目前發展并不理想,拉動本地經濟發展以及推動城鎮化的作用沒有體現出來。”閻星認為,通過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基金,引入更多社會資本,將沿線城市建成一小時城際交通圈之后,產業協同的步伐將大大加快。
在建設成渝經濟區的時候,川渝兩地就已經試水相關基金。
2015年10月,四川省政府出臺了《四川省省級產業發展投資引導基金管理辦法》。據記者了解,四川省政府已出資近億元,有望兩年內建成70支產業基金。重慶也不甘示弱,2015年5月,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基金近日成立,基金總規模約800億元。重慶市市長黃奇帆曾表示,800億元基金未來將帶動和形成約6000億元戰略新興產業投資。
顯而易見,這些只是川渝兩地“各自為政”設立的基金。在當地專家看來,在全新的成渝城市群規劃下,探索設立一體化發展基金還是需要“從長計議”的。
四川大學區域規劃研究所所長鄧玲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探索建立成渝城市群一體化基金的一大作用是幫助項目順利推進。在工程和項目運行的過程中,產權歸屬清晰,責任明確,監督才能有利。“基金一體化以后,從項目的認證、投資、運行到調整評估都將更加有效”。
盛毅向《財經國家周刊》表示,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的方案為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基金提供了很好的參考。“當然,怎么做,還需要各地政府、有關部門、金融機構等出面商議、協調。”他說,通過引入社會資本,擴大投資主體,以及更加市場化的組織形式,這些基金更能發揮出對單個項目乃至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