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生 郭長杰 尹兆濤 蘇南陽
摘要:以“互聯網+”發展趨勢為背景,結合中國石油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實際,分析了“互聯網+”的內涵特征及其與傳統信息化的關系,介紹了中國石油踐行“互聯網+”、助力業務提質增效升級的有效實踐,指明了“互聯網+”對中國石油未來信息化持續健康發展的指導意義和方向價值。
關鍵詞:互聯網+;互聯網思維;石油;創新
中圖分類號: F273 文獻標識碼: A
0 引 言
“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已提升至國家戰略發展的高度。“互聯網+”體現出信息化進一步向網絡化、智能化、互聯化、融合化方向發展的趨勢。中國石油作為傳統石油石化企業,始終把信息化作為企業轉變發展方式的主要驅動力和實施戰略部署的重要支撐,堅持按照總體規劃持續推進集中統一信息系統建設,實現了傳統業務管理網絡化運行,在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傳統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上取得了長足發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中國石油傳統產業結構轉型和提質增效升級提供了有利契機,也為企業信息化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指明了方向。
1 “互聯網+”概述
所謂“互聯網+”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中擴散、應用的過程,其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互聯網+”高度概括了信息通信技術高度融合發展背景下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知識社會創新的互動與演進,代表著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與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此時的互聯網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信息網絡,而是物質、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聯網。
“互聯網+”體現著“跨界、變革、開放和融合”的理念。對傳統企業而言,實現“互聯網+”成功轉型的關鍵在于將互聯網思維與企業發展戰略的有機對接。在滿足用戶需求方面企業將樹立“用戶至上”的理念,準確把握顧客的“痛點”需求和個性化需求,全面提升用戶體驗。傳統的供銷體系將被打破,企業注重整個生態體系的協同發展和高效整合,實現“開放、平等、協作、高效、分享”的運行機制。企業對傳統條塊分明的組織管理架構進行變革,實現去中心化、去中介化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商業環境。傳統企業、行業間的壁壘逐漸消失,企業借助互聯網的開放與融合,實現整合多資源、承載多業務、統一多門戶、服務多客戶等平臺創新,實現“單點思維”到“平臺思維”的轉變。
“互聯網+”是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到更高階段的必然形態,是兩化深度融合的登高升級,將帶來更為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相關測算表明,信息消費每增加100億元,將帶動GDP增長338億元。麥肯錫預計,2013年至2025年,信息化將幫助中國GDP增長0.3%~1.0%。這就意味著,在這十幾年中,信息化將有可能在中國GDP增長總量中貢獻率為7%~22%。
2 “互聯網+”與信息化的關系
“互聯網+”的內涵根本上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化,或者說“互聯網+”重新定義了信息化。信息化的傳統定義為:通過先進管理理念與信息技術融合,簡化、優化、標準化業務流程,搭建生產經營管理信息系統平臺,擴大信息資源共享,促進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效益的過程。就企業信息化而言,更多是站在企業內部管理提升的角度,借助信息技術推動業務發展變革和質量效益提升。企業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既受到整個行業信息化發展環境以及企業員工參與程度的影響,更大程度上又受到企業管理層特別是“一把手”認識水平和創新意識的影響,體現為“一把手”工程,因此更多是由內而外的“單點”創新。“互聯網+”則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信息化的內涵,將互聯網作為信息化發展的核心特征,不再從單一實體出發,而是其站在產業鏈全局的角度,通過將開放、透明與共享的互聯網思維與傳統產業滲透融合,在更大的空間和時間創新形成新的、更具顛覆性的商業模式,從而改變傳統商業規則和人們的生產生活習慣,倒逼企業管理水平提升和信息化升級,因此更多是由外及內的“平臺創新”。
一方面,“互聯網+” 創新發展的基礎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互聯網+”驅動經濟社會變革的不僅僅是無所不在的網絡,還有無所不在的計算、無所不在的數據、無所不在的知識,可以概括為“云、網、端”。“云”是指云計算、大數據等海量信息處理技術;“網”不僅包括傳統互聯網,還包括移動互聯網、物聯網,是海量信息傳輸的主要通道;“端”是廣大用戶直接接觸的個人電腦、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傳感器,乃至以軟件形式存在的移動應用等,是海量信息的主要入口。
另一方面,“互聯網+”為信息化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化開始回歸“以信息為核心”的本質,體現出向網絡化、智能化、互聯化、融合化方向發展的趨勢,給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應用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特別是“互聯網+”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新技術發展和服務提升的需求,能夠加速推動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關鍵技術的研發應用,顯著增強信息技術支撐和服務能力,進而提升信息化水平。
3 中國石油信息化建設進展
自“十五”以來,中國石油信息化建設一直按照信息技術總體規劃持續推進,先后建成應用了集中統一的經營管理平臺、生產運行管理平臺、辦公管理平臺和網絡基礎設施,推動生產經營管理網絡化運行,總體上實現了信息化從分散建設向集中建設的階段性跨越。“十二五”以來,中國石油準確把握階段定位,以ERP應用集成、物聯網系統建設、云技術平臺應用為重點,不斷加強信息安全體系建設,持續深化已建信息系統應用,努力推進信息化從集中建設向集成應用的新跨越。
3.1 以ERP為核心的信息系統應用集成
目標是建立可支撐公司戰略、計劃、執行、控制及考核的閉環管理環境,推進油氣生產、管道儲運、煉油化工與銷售業務協同、數據共享,提高各級管理者的工作效率,提高各項業務一體化優化水平。目前已完成總體方案設計及各專業領域詳細方案設計,梳理優化業務流程3 023個、報表511個、經營指標1 921個,搭建了系統集成、用戶訪問、數據分析、非結構化數據管理、權限管理和自主開發6個平臺,正在8個專業領域、30余家企事業單位試點實施。
3.2 可擴展的物聯網系統平臺建設
建設油氣生產物聯網系統,逐步實現對單井、計量間、集輸站、聯合站、處理廠等現場生產數據的自動采集、生產運行的實時監控,目前已完成5 000余口油氣水井、180余座站庫的現場實施,在塔里木、新疆等6家試點油氣田上線運行;建設工程技術物聯網系統,逐步實現作業現場數據實時采集、處理、遠程傳輸和技術支持。目前已在渤海鉆探等4家單位試點上線,累計在300余支作業隊部署實施,實現對160余口井的遠程作業監控,采集實時數據2 610萬條、成果數據2.5萬條。
3.3 依托數據中心的云技術平臺建設
以“兩地三中心”(北京、吉林總部級數據中心)為依托,搭建了全局性云平臺和共享式資源池,管理2 500余臺物理服務器,支持1.2萬個虛擬服務器,存儲容量達3 300TB,設計了面向業務應用的規范云服務,正在分批次開展信息系統云化實施,通過ERP系統和電子郵件系統的云化實施形成信息系統云化方法論。云技術平臺的應用,使各信息系統共享計算、存儲等硬件資源,在轉變信息化建設和運維模式、提高信息化水平、降低信息化成本等方面帶來諸多效益。
3.4 移動應用平臺建設
綜合運用無線通信、桌面虛擬化和信息安全等技術,搭建移動辦公平臺,在確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累計實現移動應用近60個,使公司員工利用移動設備隨時隨地訪問公司網絡,查看、調用、審批非涉密資料文檔,處理日常業務,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3.5 信息系統深化應用
根據業務發展戰略,深化應用覆蓋公司經營管理、生產運行、辦公管理的大集中系統;結合用戶應用過程中提出的業務改進需求,對信息系統功能進行持續拓展和完善,進一步提升系統性能和可視化操作水平,優化用戶體驗,支持流程調整和組織變革,充分發揮信息系統價值。
4 “互聯網+”助力中國石油提質增效升級
中國石油在利用信息化創新傳統企業運作模式、推進業務轉型升級等方面已取得了明顯成效,是對“互聯網+”的積極踐行。
在油氣田企業,通過建立覆蓋油氣井區、計量間、集輸站、聯合站、處理廠等規范、統一、可擴展的數據管理平臺,實現作業現場數據自動采集、遠程傳輸和生產運行實時監控,徹底改變信息采集、傳遞、控制與反饋方式,創新生產運行模式,壓縮管理層級,優化員工布局,有效支持油氣田生產科學決策,大幅提高生產效益。長慶油田創新形成“電子巡井、人工巡站、遠程監控、中心值守”的生產組織方式,一線用工大幅度減少,在油氣當量從2 000萬噸/年增加到5 000萬噸/年時,用工總量仍保持7萬人不變;新疆陸梁油田實現對1 000多口油水井、60多座計量站等管控一體化,用工量僅為同等規模采油廠的20%;青海冷湖油田優化一線員工布局,在改善工作環境的同時,人員派遣和現場運維費用降低1/3。
在煉化企業,通過信息系統實現對新建和改擴建煉化裝置開工過程的實時監控和遠程指導,為裝置一次開車成功提供支持;通過實時監測重要工藝指標,動態跟蹤非計劃停工等生產異常情況,進一步加強生產受控和量化考核,提高生產調度效率和操作平穩率,有效降低加工損失率和裝置能耗;通過在總部和煉化企業之間、計劃部門和財務部門之間建立計劃排產及效益測算協同平臺,實現“優化—計劃—效益測算—結果分析”閉環管理,從全局平衡的角度進行整體優化,為整體效益最大化和資源優化配置提供決策支持;通過搭建總部級煉化生產指揮調度平臺,形象直觀地展示生產進度、庫存情況、產品出廠等信息和裝置負荷率、平穩率、柴汽比等各類技術經濟指標,增強總部對成員企業實時生產監控能力和對異常生產情況的應變能力,提升煉化生產的指揮調度水平。
在油品銷售企業,通過物聯網控制加油機按預定時點自動變價,實現油品價格自上而下的統一調整,將儲備庫和集散庫劃歸大區公司統一管理,分銷庫上劃省公司統一管理,強化對銷量、價格、庫存和銷售方式的一體化管控,實現成品油進、銷、存、量、價全方位的精細化管理;通過前庭控制器將系統的控制命令和配置信息發送給加油機、液位儀設備,自動獲取設備狀態信息、配置信息、交易信息、液位信息等,將基層員工從手工量油、手工記賬中解脫出來,取消專職計量員、核算員崗位,卸油時間壓縮三分之一,損耗降低30%;通過油庫物聯網實現液位自動計量、IC卡門禁、視頻監控,可燃氣體報警、火災報警、電子巡更和紅外線周界防范,改變過去各環節多人操作方式,實現駕駛員“一卡通”自助付油,從刷卡驗證身份、開車入庫、刷卡確定任務、開始裝油、刷卡打印發票、開門出庫,全程一人完成,發油效率提高40%,財務月結時間由1~3天縮短到10分鐘,油庫崗位設置由4級減少到2級,用工減少50%;通過信息系統對分布于全國各地加油站內的非油品進行管理,實現批量采購進貨、統一配送、統一定價,每年增加非油品銷售近100億元,利潤占到加油站總利潤50%左右。
在油氣管輸企業,通過信息系統及時跟蹤全國5萬多千米管道儲運動態,優化運行方案,加強管輸計劃、調度、計量等業務的全過程統一管理;通過與SCADA系統、模擬優化及仿真系統的集成應用,有力保障全國油氣管網的集中調控;借助系統的業務管理和專業分析功能,有效輔助業務優化和節能降耗;新建管道投產與系統投用同步,實現管道業務的規范化、制度化和標準化,支持業務快速拓展。
中國石油在未來業務發展中,將以“互聯網+”作為撬動傳統業務結構優化、轉型升級的支點,加快現有信息系統與互聯網和移動技術的深度融合,積極探索電子商務、網絡直銷、移動營銷、遠程服務等新的經營模式;通過將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與油氣業務融合發展,以互聯網思維對管理思路、組織形式和業務模式進行適當調整,進一步支持油氣開采、煉化生產、管道運營、油品銷售等業務操作的在線化、數字化,打造行業新生態、新模式,在極大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為用戶帶來更加優質、高效、多元的服務,支持企業由“規模效益”向“效益規模”轉變,努力提升價值創造能力。
5 “互聯網+”帶給中國石油信息化的機遇和挑戰
對信息化本身而言,就是要以“互聯網+”指導信息化頂層設計,著力搭建更加開放、先進、實用的信息系統平臺,提升信息技術共享服務能力;通過廣泛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應用等先進信息技術,實現各類信息全面數字化并能夠及時獲取、充分共享和深度利用,實現業務決策分析智能量化、生產運行實時優化、經營管理精細協同,上下游、國內外業務一體化高效運作,大幅提升市場反應速度、資源配置能力、整體運營效率和企業效益價值。
5.1 繼續ERP應用集成建設,實現上下游業務價值鏈有效集成
ERP系統作為信息化的基礎平臺,結合互聯網應用實際更加開放。通過深入開展面向總部、不同專業領域之間以及同一領域內部業務應用的信息系統集成,大幅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和業務的聯動性,擴大共享范圍,有效支持科學決策、業務協同和生產優化運行。
5.2 擴展物聯網系統應用,實現信息化與自動化有效集成
通過持續開展物聯網系統在各業務領域的擴展實施,加快勘探開發、煉油化工等重點業務領域自動化系統升級完善,以及主要工藝流程和生產設備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通過利用泛在物聯網、移動應用等技術,搭建生產數據自動采集、傳輸、處理和分析平臺,在豐富和拓寬數據獲取渠道和范圍的同時,極大提升數據質量,實現高度數字化業務環境下的最優化運行,進一步降低生產運行成本,提高效率效益。
5.3 完善云技術平臺建設,實現信息基礎設施有效集成
在現有私有云建設的基礎上,擴展云技術的覆蓋范圍,完善云技術平臺,提升云平臺資源池供給和管理能力,初步搭建平臺云,從而提高業務需求響應能力和信息安全管理能力,加強資源快速供給和應用快速部署,提高系統敏捷實施能力。
5.4 開展大數據平臺建設,實現跨業務、跨平臺數據有效集成
基于長期累積和不斷增長的各類海量復雜數據,以業務創新為目標,重點關注數據跨界集成、決策支持平臺、專項業務分析等,采用更智能的方法和更先進的技術,逐步建成大數據決策支持中心,實現企業數據資產的統一管理與全面掌控,更加全面高效地開展數據分析、深入應用和價值挖掘,提高企業精細化管控能力。
5.5 推廣移動互聯網應用,實現企業、客戶與供應商有效集成
在企業內部,豐富完善移動應用大廳,開發各業務應用系統的移動版本,進一步擴大應用范圍,實現員工利用移動設備隨時隨地訪問企業網絡,提高日常辦公和業務處理效率;在企業外部,實現企業與外部供應商和客戶無縫銜接,加快開展互聯網營銷,通過互聯網向消費者提供各類服務,進行產品網絡銷售,滿足隨時隨地的交易需求,提高市場競爭力。
6 結 語
在“互聯網+”如火如荼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石油應加快“互聯網思維”與油氣行業的深度融合,抓住信息化發展的大好機遇,將互聯網應用與企業管理創新、科技創新緊密結合,不斷拓展信息系統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使信息化在支撐業務運行、助力發展擴張、創新商業模式中發揮更大作用,不斷提升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主要參考文獻
[1]郭杰. “互聯網思維”激發油氣行業新變革[N]. 中國石油報, 2015-04-21.
[2]阿里研究院.互聯網+研究報告[R]. 2015.
[3]曹淑敏. 《 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解讀[J]. 軟件產業與工程, 2015,(5):7-10.
[4]操友根. “互聯網+”時代企業轉型出路[J]. 企業管理, 2016 (1):107-109.
[5]劉希儉. 企業信息化實務指南[M]. 北京: 石油工業出版社, 2011.
[6]王吉斌, 彭盾.互聯網+:傳統企業的自我顛覆、組織重構、管理進化與互聯網轉型[M].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5.
第一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張春生(1982-),男,河北雄縣人,中國石油規劃總院,工程師,博士,研究方向:油氣行業信息技術應用、規劃
通訊地址:北京市昌平區沙河鎮西沙屯橋西中國石油創新基地A12地塊B1樓726室
郵編:102206
電話:15810458805,18500362558
Email:zhyut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