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飛
摘要: 本文對通過對高職學院的空間課程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了課程教學改革的創新方法。以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并促進師生情感互動與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關鍵字:課程教學;網絡教學;改革創新
引言:
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網絡的飛速發展帶給我們更多的資源與教學模式的變革。2012年9月5日劉延東在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提出:“十二五”期間,要以建設好“三通兩平臺”為抓手,就是“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由此各種網絡教學平臺如雨后春筍紛紛涌現出來,而各個高校也紛紛探索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課程建設和教學實踐,網絡教學平臺的運用給教育模式帶來了全新的變革與挑戰。因此,如何以網絡教學平臺為載體,實現課程的教學改革創新,成為了擺在每位教師面前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網絡課程建設、教學要“以生為本”
1.“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以生為本”作為社會主義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具有深刻而豐富的時代意義。高職教育首先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讓學生走入社會有更好的適應工作的能力。因此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掌握知識是每一位老師都面臨的難題。傳統單一的面授式教學培養方式,往往讓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有時候甚至注意力不集中就會錯過老師所講的內容或上機操作示范,而由于學生人數眾多,老師有時不能顧及到每一位學生所掌握知識的程度,因此教學過程中缺乏互動不能夠產生一個較佳的授課效果。而利用網絡空間這一教學工具,可以讓學生直觀并且生動的利用網絡資源進行針對性的學習。不僅如此,學生還可以在遇到不會或不懂的問題時在空間中向老師提問,并在答疑后對老師的回答進行評價。讓學生參與進來并讓老師更加清楚學生所掌握知識的程度和水平,老師通過學生的問題則更加明確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進行內容優化。
2.“以生為本”的課程建設
網絡課程作為目前先進的和流行的教育手段,以其獨特的優勢被認可和接納。但是網絡課程建設也存在很大問題,比如網絡課程建設流于形式,資源堆砌,重復建設現象嚴重等,很多課程在網絡課程建設時,沒有具體分析課程的內容和目標,導致網絡課程輔助教學作用較小。只有在網絡空間課程的建設中充分從學生角度出發進行建設才能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網絡課程建設初期,要求教師由“線下”教師向“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教師進行轉變,教師利用網絡空間的優勢,進行網絡空間建設、課程建設,多數教師的做法是把傳統課堂中的內容搬到網上,然后利用空間的優勢進行教學。由此建成的空間課程是基于傳統課堂和教師自己的使用習慣的,對于學生而言利用教師空間進行學習不夠方便,積極性也較低。
“以生為本”的空間課程建設,要求教師在空間課程建設從規劃到過程到實施都要以學習者的角度出發進行建設,以學習者的學習習慣為邏輯進行課程設計,使學習者可以輕松方便地查找和學習所需要的知識,并把學習的體驗,效果等和教師進行即時交流,充分利用空間的優勢,提高學習者的積極性,提升自學能力。
2.利用空間互動提升學生自學能力
好的學習習慣是在不斷的重復以及反復的強化中養成的,因此,教師要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網絡教學平臺中都匯集了大量的優秀動態視頻學習資源和靜態文字資源以及PPT資源。因此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檢索自己所需要的資源,點播他們所需要學習的內容。因此,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利用網絡空間學習的自學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將作業內容留在空間中,或者留一些思考題和一些操作習題以及需要預習的內容放在空間上,當學生遇到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就可以點擊學習資源進行自學,今后學生再遇到不會或不懂的問題需要學習時就會習慣性的打開空間進行自學,這樣無形之中就將學生的自學能力逐步培養起來了。
3.引導與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在網絡課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帶給學生更加有利的學習模式,用多種模式刺激學生的感官,如在課堂中利用空間進行上課考勤、作業點評、評分以及利用空間中文章的上傳、資源的下載與刪除、平臺課程空間的裝扮和其他資源格式與*.swf格式或*.flv格式互換等來進行實踐教學,并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在課后學生也可以在發起的學習俱樂部進行互動交流。并可以在空間中形成小組與團隊,在小組和團隊中進行學習交流與PK。這樣,不僅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得到了體現,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審美能力,進而他們的創造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二、課程空間教學要注重整體教學的有效性
各種網絡教學平臺的不斷完善和進步,帶給授課方式一個巨大的革新,因此教師在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與學生互動式教學時要對運用這種教學模式是否能給課程帶來效率的提升以及是否能夠達到教學所預期的目標有一個整體的評估和分析,以發揮其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首先教師應該做對比評估,將沒有運用這種教學模式學生所掌握知識的程度與運用了這種網絡空間教學模式之后學生所掌握知識的程度進行對比,看這種教學模式是否提升了教學效果,以及所提升的程度是否達到了課程教學的目的,教師還可以去主動了解學生對教學的反饋,并進行分析,以提升整體教學的有效性。其次,教師還可以與教研室成員組成教學團隊,或在網絡空間中發起研討群,就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課程的內容、空間互動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進行第一時間的的交流與探討,以便及時地提升教學的效果。再次,可以邀請一些各方面的專家從不同的角度如技術角度,內容角度及審美角度來對教學成果進行分析,并對網絡課程提出建設性及需要改進的意見和建議。
三、課程空間教學要注重內涵建設
1空間互動做到有廣度和深度
首先教師在網絡教學平臺課程的建設上首先要以創新的姿態進行網絡課程的建設,并注意其空間內容與資源的廣度與深度,在課程建設上要注意教學內容的新穎與網絡課程整體的美觀度以及獨創性,及增加簡潔并易于操作的互動內容,能夠吸引學生去點擊網絡課程內容進行學習。其次在網絡課程建設的廣度上還應注意擴展教學內容,除了教學大綱上要求的必備內容和實例外還應增加一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能夠切實的感受到學習帶給自己各方面的幫助。
網絡課程內容除了豐富之外還應具有一定深度,教師應該不斷的及時更新資源內容,真正做到讓學生哪里不會點哪里,減弱教師的教學中的控制性,讓學生更多的參與進來進行互動,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并留給學生思索及創新的空間。讓學生能夠真正的學以致用。使網絡課程教學與網絡課程平臺相融合,并讓學生能夠保持對這門課程的興趣及新鮮感。
2與學生在空間中進行情感交流互動
成功的教師要做到‘傳道授業解惑。而所謂的‘傳道授業解惑不僅僅是在課堂中傳授知識,而是應該更深入的去指導學生選擇正確的生活方式及人生道路。所以教師不僅僅要在上課的時間與學生進行溝通,在課下更要去關心與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在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困難與困惑,而網絡教學空間平臺提供給了教師和學生一個良好的情感交流與互動的平臺,學生可以在遇到問題或困惑時給老師發送信件或留言讓老師進行解答與幫助。與學生進行情感上的互動不僅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還能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及人生觀的教育。讓學生通過與教師的互動讓學生擁有樂觀及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與世界觀。
四、小結
網絡課程教學平臺帶給了現代職業教育一場空前的革命,而作為一名教學一線的教師更應該緊緊的跟上時代的步伐,讓教授的課程走到“線上”,也要讓教師本人從“線下”走到“線上”。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讓網絡課程成為學生汲取知識及與教師情感互動的園地!
參考文獻
[1] 彭歡燕. 高等教育網絡課程資源的可共享性[D]. 中南大學 2012
[2] 王俊生. 柔性協商視角下的網絡課程資源綜合評價模型及分析[J]. 電化教育研究.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