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奇國
以“河”為貴,守望鄉愁
文 胡奇國
河流開發應適可而止、留有余地,并建立完備水生態保護機制。
相信許多年齡稍長的人都有過這樣的兒時記憶:一條蜿蜒曲折的河流,靜謐幽美,繞過山崗沃野、綠樹村莊,白沙碧水,魚翔淺底……
水土為鄉。河流,作為最明顯的水系地理之一,承載起了千萬人的夢想,也承載起了千萬人的鄉愁。然而,隨著工業化時代到來,掠奪性開發加劇,“家鄉”的那條河,大都傷痛累累、疲憊不堪,再不是記憶中的一灣清流。
河流的科學開發和利用是重要的生態文明建設,嚴格河流的保護、開發與管理不容懈怠。
河流是孕育人類古代文明的搖籃,它源源不斷地提供人們生存所需要的生產和生活用水,提供水生生物資源。隨著人們對河流功能的開發,其攔洪、蓄水、灌溉、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更為突出。
在肯定河流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巨大的服務功能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各種問題日益凸顯。在快速工業化時期,世界上許多大河都遭受過工業污染。1870年前后,因為工業的發展,萊茵河就曾成為“下水道”,整條河一度只剩下3種魚,人們也不愿意居住在萊茵河附近。
在我國,近幾十年來,隨著人口的劇增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對水資源和水環境缺乏有效保護,導致水質污染、生態退化、河道斷流、洪澇災害等諸多問題加劇。
因為城市道路建設,很多地方都會挖去河床里的沙石,有些地方甚至會挖十幾米深,這種做法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會讓河床土壤的穩定性受到破壞。因為挖沙會產生很多大坑,這對水流掏空河岸提供了可能性,在一些有堤壩的地方容易導致滑坡。這也使得不少河流周邊的城市面臨夏季突發洪水的威脅,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帶來極大威脅和嚴重損失。這樣的教訓在今年汛期的暴雨和洪水中我們已經看到。入汛以來,長江等大江大河安全度汛,但一些中小河流險象頻出,成為防汛抗洪的“短板”,整個長江流域中小河流都成為今年汛期的重災區。據長江防總統計,從6月底到8月初,長江流域共發生3300多次險情,主要以中小河流和湖區堤防為主。
中小河流災害嚴重,既與區域內發生高強度暴雨、洪水來勢較猛有關,更與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偏低有關。1998年大水后,國家在治水上加大了投入,但受財力總量限制,優先考慮大江大河的治理。近幾年,中央逐漸加大了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十一五”后期及“十二五”時期,我國已完成對5000多條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治理,堤防長度達到56400多公里,這些工程在防洪中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中小河流點多面廣量大,短期內還很難全部完成治理任務。當洪水來襲,那些未治理過的河流、河段絕大部分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沖毀。
與此同時,現代工業廢水的亂排亂放、城市垃圾、農村農藥噴灑等也導致水污染步步緊逼。據調查,全國農村有3億多人飲水不安全。近年來,水污染擴大趨勢雖然被遏制,但仍有超過一半的水功能區水質不達標。2014年12月,央視曝光全國主要河流部分點位都檢出抗生素,甚至南京居民家中自來水也有檢出。當環境中的抗生素出現生物沉淀與積累,一些流域中的魚類和生物同樣檢出抗生素超標,“江河吃藥”對于生態物種的負面影響,以及通過食物鏈危及人類,這種危害顯然不能被低估。
河流開發是文明發展的象征,但一些過度的、不合理的開發同樣也是河流“重病”的根源之一。如華北地區最大水系海河,開發利用率已經超過100%,相當于一年所有的水資源都用一遍,還要再采地下水,引黃河水。黃河、西遼河等流域的開發利用率超過70%,也遠超國際公認的40%的安全線。
2013年3月26日,水利部和國家統計局公布了《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公報》,中國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流僅有2.3萬條,比此前長期沿用的5萬多條的統計減少了一多半。河流消失的原因很多,水電站的過度建設、地下水的大量開采、對于河流的不重視,卻是主要原因。
相比火電,水電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相對較小。政府鼓勵開發這種資源,緩解整個國家電力緊張,合理地開發利用,本來值得鼓勵。但因當初制定的標準和規則比較模糊,后來出現了在干流截水發電、筑壩、蓄水、打隧道引水等各種改變河道天然屬性的發電方式,引發一些河流的斷流。甚至在有些地方,水電站只是開發商為了賺錢而建的,已經失去了印象中農村小水電站公益性的目的。而且在利益驅動下,開發商急功近利,完全沒有考慮開發的合理性和長遠科學性。
河流的開發和治理是關系到區域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以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大事。面對越來越嚴峻的水安全問題,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提出,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同年,國務院批復了《全國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地質災害防御和綜合治理總體規劃》。
2014年,水利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實施方案》,全面啟動我國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這是我國第一次將水資源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評估體系,并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硬約束”。
水電開發方面,2016年3月24日,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要求把水電開發與流域水資源綜合利用和庫區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實現流域水能資源的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沒有水電規劃的河流不得開展流域水電建設工作。
可以說,為了根治河流之“病”,近年來,中央不遺余力,重拳出擊,著力加強河湖管理,促進了河湖防洪、供水、發電、航運、生態等綜合效益的發揮,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那么,在具體的河流開發與管理中,我們應該如何去平衡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呢?“河流演變的自然規律千古不變,大河流域地區應該順應水性的特點,進行開發和利用”,9月21日,在武漢舉行的“2016大河對話——大河文明的嬗變與可持續發展論壇”上,中外專家呼吁全球河流開發應適可而止、留有余地,并建立完備水生態保護機制。
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因發展經濟帶來環境、生態問題的教訓和經驗告訴我們,對河流的開發利用,必須在深入了解河流的自然和社會屬性基礎上,協調水資源開發利用、防洪抗旱、航運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保護的關系,探索可持續發展戰略。
具體來說,首先,我們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制止向大自然無節制索取的做法,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大力推進節約用水,努力保護生態和環境,既滿足當代人對水的需求又給子孫后代留下足夠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同時,必須堅決執行水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制度,必須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嚴格執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度,促進企業污水治理工作開展,最終實現水資源綜合利用。
在防洪工作中,加強綜合治理,開展風險管理,規范人類活動,給洪水以出路。
在治理水土流失中,實施退耕還林、封山育林、退牧還草,充分發揮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
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方面,對河流的開發利用,最好做到盡量保持和維護河流的天然屬性。在實際開發利用中,應該以每條河流的特性、地質生態以及河流生態系統中的各種資源的綜合情況而定,要規劃一定的開發原則和比例。其次,開發還應該綜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就是水資源對整個區域的支撐作用,要考慮流域內人口的生活、工業需求,在保證基本需求下,看可開發利用的空間大小再定開發利用情況。而且還要兼顧整個上中下游的功能和作用,不能因為建一個壩,使中間一段河流斷流,讓沿河居住的人失去生活保障。
此外,在滿足排澇要求、保證行洪安全的前提下,要著力完善河道的生態和景觀功能,還其優美、宜人、充滿生機的自然風貌,這是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優化城鄉生態平衡的必由之路。
沒有河流的故鄉,是無法想象的,它甚至都不值得被懷念。希望未來那些關于河流的美好故事,不會再變成無跡可尋的往事;夢想將來的每一條河流,都能再現四圍香稻、萬頃晴沙、漁歌互答、河埠繁盛的生態盛景,真正成為可以寄托鄉情、造福民生、承載文化的“最美家鄉河”。

對河流的開發應考慮合理性和長遠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