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博特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兒童福利院作為為無依無靠、無人撫養的孤兒和殘疾兒童提供服務的社會福利事業單位,其本身的定位和目的也在不斷改變。當下福利院不能僅僅成為一個孤兒在成年前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機構,還應該為他們在成年離院,邁入社會前做好充分的準備。這不僅僅是這部分弱勢群體的主張,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筆者所在團隊在此基礎上展開了對福利院兒童社會化路徑的調研項目,目的就是通過科學客觀的調查研究來填補這一方面研究的缺失,從多個角度了解福利院生活給他們帶來的社會化過程中的影響,可以為福利院制度的改革提供一個具體方向與明確參考,從而可以讓更多即將邁入社會的福利院兒童有更多公平的社會競爭力。同時,也能讓這些孩子提高自身價值,以更佳的表現回饋福利院,回饋社會并以此來維護我國福利院事業的良性循環。
一、調研內容
調研期間,我們與福利院社會工作部的員工進行交談并對他們的相關工作進行了跟蹤調查,就福利院對孩子們的未來出路的相關規劃以及實施情況有了一個基本的認知,同時也了解了福利院對于不健全兒童一生的基本規劃情況。在與福利院員工接觸的同時,我們也與福利院的部分兒童進行了互動,同時觀察他們的行為,參觀他們的課堂以及模擬家庭,觀摩他們的上課情景,并從孩子們的口中了解到他們最真實的生活情況以及對福利院的看法。同時,我們也在福利院中充當志愿者,憑借自己的力量協助福利院的相關工作,通過切身體驗來了解福利院的運作狀況以及在孩子們身邊生活的情況,體會孩子們的喜怒哀樂。我們還參與了長沙市第一福利院主辦的第三節護理員節與重陽節文藝晚會“金秋一福,遇見最美的你”,并在其中充當志愿者,融入了孩子們以及護理員之中與他們同甘共苦,與護理員們,尤其是兒童護理員,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在多次訪問中,我們也參觀了第一福利院的手工坊,就福利院在手工方面對孩子們的教學情況有了相當的了解,同時就一些疑惑之處向手工坊相關人員進行了詢問。
二、福利院兒童成長及社會化現狀
根據筆者所在項目組在長沙市第一社會福利院以及第二社會福利院所做的基本情況訪談實錄,我們了解到了當前福利院內部兒童主要是殘疾兒童,以及大部分殘疾兒童不會走入社會這一情況。對于孩子們的生活環境及社會化,福利院對于孩子們更多提供的是家的感覺,作為長沙市第一福利院,對于不健全兒童一生的規劃模式基本如下:智力沒有缺陷的會接受正常教育,不能上學卻相對健全的學習手工,不能學習手工的將前往第二福利院,并在那邊終老一生。
同時,在與兒童護理員建立了良好關系后,我們得知了護理員們照顧兒童的方式和兒童的日常規劃。對于部分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的相對自閉兒童,福利院會采用開導以及一定的環境引導等方式使孩子們適應伙伴,并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了解了以下福利院兒童的社會化途徑。
三、福利院內部輔助兒童社會化路徑
長沙市第一福利院的兒童社會化主要通過手工坊實現,而手工坊主要由“閱覽室 學習室”“手工制作坊”“模擬廚房”三個部分組成。
“閱覽室 學習室”是8-12歲的兒童學習基礎文化課程的教室,為以后學習手工制作打基礎,課程教授色彩識別和繪畫等。教室雖然不大但卻很整潔,像普通教室那樣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幾排課桌,教室的后面貼著小朋友的作品。參觀的時候剛好有小孩在里面學習上色。
手工制作室是為12歲以上有能力學習手工制作的小孩提供的學習場所,主要教授的課程為串珠和數字油畫。
手工制作室教室比較寬敞,教室的前后分別懸掛著由孩子們制作的串珠作品和數字油畫作為擺設,成為房間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桌椅的擺設與“閱覽室 學習室”不同,采用幾張小桌子拼起圍成大桌子的模式,讓孩子圍坐在一起,便于學習與交流。參觀的時候桌上擺放著串珠的工具材料,有幾個小孩正在自己串珠。
在手工制作室外面有一個玻璃展示柜,里面擺放了小朋友所做的串珠作品,并標有價格。作品形式豐富多樣,有手提錢包、花瓶、筆筒等,款式精美。
據工作人員介紹,串珠是最主要的手工課程,現在很多小孩都能夠非常熟練操作,這也是部分殘缺兒童未來主要謀生的手段。福利院會將這些手工作品賣出去,將所得錢款的20%當“工資”發給小朋友,并帶他們到商場進行消費,選擇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通過這種方式讓他們了解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是可以帶來物質回報,增加他們的自豪感,鼓勵和激發他們堅持做手工的動力,同時通過消費能夠促進他們的社會化,是一個幫助他們接觸了解社會的重要途徑。
模擬廚房是福利院為培養兒童自己動手學習做菜,培養自理能力的場所。模擬廚房里面擺放著各種廚具,他們經常在這里學習廚藝并享用自己親手做的飯菜。
在廚房外的走廊里還有福利院為兒童社會化新開發的項目“種菜小基地”,福利院工作人員教兒童種菜澆水,并將所栽種的菜用于模擬廚房的飯菜制作來源。
據工作人員介紹,福利院有專門的課程安排,一般在上午開展手工課程等,下午安排有能力學習文化課程的孩子學習文化知識。此外五樓還有運動室,是孩子們上體育課的場所。天氣好也會開展其他活動,例如春游秋游等,讓他們多接觸社會。福利院的培養方式讓孩子們養成了集體生活的模式,培養了他們的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
除了以上的幫助兒童社會化的方式外,福利院還會在每年寒暑假安排院里的兒童實習或學習一些簡單的工作,大多是一些只需要靠體力而智力要求不高的工作,如洗車等。福利院的兒童內心都渴望出去,但又覺得外面不安全。大部分人由于智力或者身體的缺陷無法真正走出社會,但是福利院會盡量幫助他們社會化。至于能夠走出社會的那部分,有的人讀了大學、也有的學習專門技術,根據他們能夠勝任的職位選擇不同的工作崗位。同時也會有一部分人留在福利院工作,當小朋友的玩伴,也有極少數人能夠走出社會,做不靠智力的工作生存。
雖然福利院兒童現階段走出社會太難,但福利院和社會各界一直在做這方面的努力,指導幫助他們社會化,在我們的數十次調研中,每次都能看到很多愛心人士和志愿者為殘障兒童送去溫暖,因為關注,是改變的開始。